浅谈小学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研究

2019-02-12 08:47谢妍
神州·中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转化策略学困生

谢妍

摘要:语文“学困生”的形成,不仅阻碍了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而且对班级、乃至学校的整体教学效果也产生了负面影响。面对这种现状,小学语文教师要认真分析原因,通过合理安排结对互助、精心营造生本课堂、善于赞赏点滴优势等策略,用爱的雨露滋润学生,尽力做好语文“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学困生;爱;转化策略

爱是奇迹,是恩泽,就像从天而降的甘霖。

——盖贝尔(德国)

在每个班级中,都存在语文“学困生”,他们对语文学习丧失信心,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他们体验不到成功的满足和进步的愉悦,无法产生学习兴趣,学习成绩进而受到影响;由于长期处于自卑和压抑的状态,有的甚至性格也形成缺陷,从而成为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设法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习的困境,对孩子自身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呢?我认为,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有一颗炽热的爱心。热爱学生是作为教师的前提和起点,教师对学生高尚纯洁的爱,是师生心灵之间的一条通道,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学困生的心理不同于一般的学生,他们的内心更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与关爱,因此,我们要有足够的爱心面对学困生,用爱敲开紧闭的心门,让爱的雨露滋润心田。要把这份爱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一、合理安排结对互助 建设爱心交融的团队

学困生活动能力差,不能独立支配组织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注意力非常容易分散,观察无条理性,缺少知识交流能力,很难与普通学生进行交流。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孩子如果能和同龄人在一起合作学习,效果会更好。对于学困生,我在班级里实行了一帮一结对子,让他们之间相互合作学习、合作游戏,努力建设一支爱心交融的团队,使“学困生”在心灵上不感到孤寂,从而减轻心理上的压力。

我的具体做法为:安排一名学习努力、有耐心的优等生与一名“学困生”结成对子,双方建立信任制度。帮困伙伴有权监督学困生完成语文作业;而学困生也可因另一方不能尽到监督责任向教师报告。教师在中间起调解作用,并尽量把结对子成员调整到最优化,即相互之间关系融洽。当“学困生”取得成绩,有进步时,帮困伙伴也将受到表扬和奖励。

平时,我也注重加强对帮困伙伴的培养。首先,要让帮困伙伴知道为什么帮助学困生,怎样帮助他。这就需要帮困伙伴和学困生之间多接触,互相了解各自的脾气、习惯。其次,教给帮困伙伴一些具体的方法,如可以与“学困生”一起预习,放慢语速,运用体态语言,耐心讲解,查找资料等等。最后要讲清帮助学困生是随时随地的工作。

在开展结对子的活动中,班里的许多学生学会了交流沟通、体贴关心、谦让和负责,而学困生通过“帮困伙伴”的幫助,也逐渐意识到学习活动的目的性,并逐渐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开始能够自觉地支配和组织自己的学习,虽然学困生这种独立活动能力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显著的进步。

二、精心营造生本课堂 创设情感共鸣的氛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夸美纽斯也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但“语文学困生”几乎个个都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怎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呢?

师生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特别是与“语文学困生”之间,更要注重这种“人文关怀”。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态度、举止,时时处处让他们感到我是宽容的、民主的、真诚的。我从不戴有色眼镜去看他们,总是真心实意地相信他们、期待他们、尊重他们、赏识他们,尽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我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创设情感共鸣的氛围。和谐、有趣、成功、创造;维护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能力感、力量感和成就感;多给学生学习的情境,学习的梯度,给他们成功的体验和机会,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科学地看待学生的成绩与智力等。我想,普通学生需要这些,学困生则更需要这些。师心的童化,良性的期待,合理的暗示,小组的交流,参与式的活动,鼓励性的评价……都会充分挖掘学困生的学习潜能。课堂上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困生也能品尝成功的喜悦;注重提问的方式,让学困生更能理解并作答;作业设置上注重作业的层次性,允许学困生有选做的余地;考核评价上注重过程评价,给学困生更多的鼓励与自信。

三、善于赞赏点滴优势 激发主动发展的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哀大莫过于心死,不可否认,大多数学困生是班上的“另类”,他们会受到冷嘲热讽和唇齿相讥,感受不到温暖,自尊和自信在这冷漠孤寂的环境下荡然无存,从而使他们对学习毫无兴趣。作为教师,应善于发现并肯定这些学困生的优点、长处,给其创造表现的机会,使他们能在很小的事情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重新树立起主动学习的信心。

苏联的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如果我们去细细观察每一个“语文学困生”,就会发现他们身上总有学习语文的优势:如有的学生记忆力强,但被懒惰遮盖了;有的学生有讲故事的才能,讲起故事来绘声绘色,但写字马虎潦草;有的学生思维独特,经常能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独辟蹊径地分析人物的性格……

对于这些“语文学困生”的优势与不足,我经常随时记录在一本本子上,起名“闪光”册,在适当的时机让其表现,用我和同学们鼓励或赞赏的目光放大他们的这种优势,让他们从中竭取自信的力量。

总之,心是相通的,爱是双向的,情是互动的。当我们向孩子作了爱的投资,回报我们的将是孩子新的进步。爱给人力量,给人温馨,也给人美丽的心灵和情感。德国的盖贝尔说过:“爱是奇迹,是恩泽,就像从天而降的甘霖。”让我们给学困生关爱,让学困生心中拥有爱,很多问题都可以在爱的暖流里溶解。

参考文献:

[1]吕秋龙.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J].黑河教育,2018.

[2]李琴.化“激励”为春风,润物细无声[J].教书育人,2018.

[3]丁秀军.爱是转化学困生的动力[M].课程教育研究,2018

猜你喜欢
转化策略学困生
“转化”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