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217金!大国工匠在这里诞生!

2019-02-12 02:01陈育中朱增力
职业 2019年1期
关键词:集训职校南京

陈育中 朱增力

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牌师生合影

不久前,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南京高职校”)15名学生代表江苏省与全国“高手”同台角逐2018年全國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智能化系统安装与调试、通信与控制系统(高铁)集成与维护、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维护、建筑CAD、工程测量和制冷与空调组装与调试等竞赛项目的桂冠,斩获6枚金牌,再次刷新国赛“夺金记录”:国赛夺金人数最多、国赛获金率100%和承担国赛省级集训获金率100%等三项全国第一。这不是南京高职校第一次独占技能大赛鳌头,而是自开赛以来蝉联十年冠军。

十年时间,南京高职校摘得省级以上技能大赛217金154银80铜,续写了“夺魁神校”的奇迹。获奖选手或因大赛成为企业青睐的“香饽饽”,或因大赛成为“发明达人”“创业先锋”,或因大赛拿到步入高等学府的“门票”,或因大赛成为驰骋世界“技能奥林匹克”的精英……也正是大赛使他们走出江苏、走向世界,成为万人瞩目、镜头内外的“明星”,他们既是大赛的受益者,更是技能时代的弄潮儿,是名副其实的大国工匠!

究竟是什么让南京高职校的选手问鼎大赛巅峰?是什么造就了南京高职校“职教样板”的良好口碑?

匠心打磨技艺  攻坚克难有法宝

校长张荣胜说:“10年217金,每块奖牌都汇集着集训团队努力的汗水,也凝聚着全校师生员工上下一心共同努力的付出。学校坚持将技能大赛与日常教学相结合、与专业发展相结合、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总结出健全的管理网络、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和优秀的集训选手三大制胜‘法宝。”

一是织牢大赛管理之网,全面实施“校系二级”管理。校长担任大赛集训组组长,分管校领导担任副组长,从学校决策层面统筹和协调技能大赛;在系部层面,由校务工作部代表集训组实施赛项管理、考核及上级文件的上传下达,由各系部负责组织宣传、技术服务等工作。学校相继出台《集训工作职责》《集训管理办法》等制度,内容包括逐层逐级选拔制度、专项经费投入制度、争优创优奖励制度等。这些制度明确了考核细则和日常工作规范,如不定时到集训点检查,详细记录在岗集训和考核情况,做到天天有考勤、有记录、有总结、有反思,逐步完善集训工作规范化、标准化。

推进技能教学团队建设,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全方位提高,这是第二大制胜“法宝”。根据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学校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改”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鼓励教师将大赛任务纳入教学内容,将行业企业前沿技术和规范标准引入课堂,将集训经验、考核指标和评分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特别是通过技能节开展“双选”活动,营造了“比、学、赶、超、帮”的和谐集训氛围,一批理论扎实、技能精湛、肯钻研的“金牌”选手和技能导师脱颖而出。此外,学校积极探索科学训练的新路子,注重兼顾选手的技能提高和身心健康,讲解当前该领域的理论知识,传授当前行业的领先技术,尤其是训练选手在复杂、陌生的环境下,如何克服干扰、解决问题、锻炼意志。如加强技能训练考勤、点评,总结出单项(综合)训练法、拉练互动法、干扰考核法和仿真测试法等多种训练方法,让选手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这些措施对选手的心理素质、理论应变、工艺要求、精度与速度等关键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好的效果。

贯彻落实“工匠”精神,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是第三大制胜“法宝”。南京高职校的技能大赛舞台上,总有这样一支勇于夺金的“梦之队”,他们有着“夺金”的共同目标,肩负“担当”的共同特征。这是一支披荆斩棘的队伍,经受“1次省赛+N次PK赛”的洗礼;这是一支有钢铁纪律的队伍,《集训指南》《集训日志》规范着他们的言行;这是一支意志坚强的队伍,他们是“5+2”“白+黑”的代名词;这是一支充满自信的队伍,他们用“奋进+赶超”实现入队誓言。他们就是南京高职校的“夺金之队”。测量项目选手跑坏了多少双鞋子,装饰项目选手不知磨坏了多少双手套,物联网项目选手不知设计了多少个“智能小屋”,建筑智能化项目选手不知练废了多少捆导线,建筑CAD项目选手不知“盖了”多少个建筑大楼……翻开南京高职校的大赛史,涌现出“发明达人”孙铭阳、“创业先锋”吴正凯、“升本第一人”周乃鹏、“世赛大咖”徐贝贝等技术“工匠”,而他们只是灿若繁星的代表。

校园“双选”招聘会现场

铭记职教使命 勇探改革深水区

技能大赛的成功,离不开学校铭记职业教育使命,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作为教育部与德国合作的第一所项目学校,30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内化“双元制”模式,坚持“重实践、重技能、重企业、重能力”的办学思想,探索出“复制—转换—迁移—创新”的本土化路径,形成了“政府支持,学校主体,校企双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免检”人才。在“四重”思想的指导下,学校曾经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诸多开创性的工作:最早引入集“教学、实训、生产、经营”为一体的“四大模块”课程体系;最早引进五年制技术员培训模式,培养出了我国第一批“德国模式”技术员学生;最早进行“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实验,以工作页的形式指导理实一体化教学;最早引进欧盟公认的HWK和AHK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以国际标准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最早开展“五位一体”双元制教育模式实验,开设“订单”班等。

30多年来,南京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歇。学校以“学习领域”为框架,将原课程的知识点、技能指标等内容进行项目式归类,制定出相应的学习领域教学任务,实施“行为导向”项目教学。这些项目既有专业化的技能训练,又有情景化的综合教学,还有关于节约能源和事故防范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合作意识培养等方面的内容,注重学生个性成长,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职业任务的能力和职业道德价值观。根据学生的认知和职业成长规律,按照不同年级段开发“递进式”实训课程。从单一的认识实训、工种实训,到复杂的项目实训、综合实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能力与传授知识、学校传统教育与企业文化培育相统一,企业文化和专业文化相互渗透与充分融合,体现了对技能教学的系统思考。

近年来,南京高职校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积极探索改革发展之路。学校先后与南京地铁集团、中兴信雅达共同组建轨道交通学院和ICT学院。轨道交通学院实行“三双制”,即“双院长制”,校企双方负责人共同担任院长,负责学院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双导师制”是指校方骨干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教学团队,负责对人才培养方案审定、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等;“双实训制”是指校企共设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和企业工作站,学生在基地进行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以及真实企业环境的顶岗实习。ICT学院以理事会的形式开展教育教学管理,校企双方建立信息沟通交流协商机制,致力于推进江苏省职教云服务平台的功能拓展与应用推广,互派技术骨干、资深专家组建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共建优质教学及实训资源。同时,双方还在“通信专业”“大数据方向”“网络安全专业方向”组建“冠名”班,共同实施“嵌入式”人才培养,共建“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校外顶岗实习基地”。

省啦啦操赛金牌运动员训练

學校与南京地铁集团合作成立轨道交通学院

一花独秀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

如果说技能大赛仅仅成为“个别少数”师生竞技的角逐场的话,那就曲解了大赛的真正含义,更不能把握大赛的真谛。在南京高职校,大赛“精英”与“群星闪耀”齐头并进,老教师和新教师相互研习。在训练场上,可以看到了成堆翻烂的参考书和摞起数米高的心得笔记,集训师生手上的旧疱未愈又添新茧,还有皱纹、白发成为与同龄教师以示区别的独有印记,教师当中有指导世界技能大赛的“专家型”教师,有专业或学科“掌门人”,也有跨专业跨学科的“新人”。而学生更是自发自觉地形成了互帮互助,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围绕“人人参赛,逐级选拔”的要求,南京高职校迄今已连续举办12届校级技能节,56个竞赛项目、7000人次参赛,真正形成了“既要奥运夺金,更要全民健身”的良好局面。通过技能节推进大赛“四覆盖、四促进”,覆盖所有系部教研室、所有专业、所有专业教师、所有学生,促进办学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自2012年以来,南京市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中,学校连续获得考核综合排名第一。

除了参赛,南京高职校作为全省首批技能教学研究基地,积极承担省级、国家级赛事的集训和协办任务。学校承办省市、国家技能大赛达90余项,“零投诉、高效、廉洁、安全”的办赛质量深受各级领导好评和参赛院校认可,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作者单位: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集训职校南京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2021年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赛前集训
技能大赛赛前集训中各要素的关系研究
暴风雨中的集训
南京·九间堂
我的职校我的梦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生本式”中职校社团活动之新探索
新兵训练骨干集训工作的重点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