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本华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重庆 垫江 408300)
室性期前收缩(VPB),是指窦房结电冲动未到达心室之前,由心室中的任意节律点提前发生激动除极,产生心室过早搏动,是心血疾病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1]。正常人和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均可发生,此外尚可因药物,如洋地黄、奎尼丁、三环类抗抑郁药等引起。主要表现为心悸(慌)、胸闷、乏力、气短、焦虑、脉律不齐,严重者可快速心律失常而引起黑矇晕厥。
杨德钱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现将其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室性期前收缩属中医“心悸”、“怔仲”范畴。《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寒气从之…乃为惊骇”,表明心悸的发生与阳气衰弱和寒气侵袭有关。《诸病源候论》曰“心气不足…惊悸恍惚”,提出发病与心气虚有关。《河间六书》云“火主于东…承乃制故也”,提出发病与阴虚有关。《素问·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倚…故气乱矣”,指出心悸的发生与情志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病惊骇,皆属于火”,指出与热邪有关。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云“其气虚者…正气内动而为惊悸”,指出发病与气虚有关。《景岳全书》云“怔仲之病…此证惟阴虚劳损之人乃有之”,提出心悸的发生与精气亏耗有关。朱丹溪《丹溪心法》云“怔仲者血虚…寻常者多是痰”,指出心悸发病与血虚、痰有关。《血证论·怔仲》云“凡思虑过度及失血家去血过多…否则多夹痰瘀,宜细辨之”,指出心悸发病与瘀血有关。心悸病位虽在心,但其发病根本在于内伤(气血阴阳亏虚)、外邪(寒、热、痰、瘀)、情志不舒等方面。
肝郁气滞,气机不畅。有因气机不舒造成的胸口闷,善太息,两肋胁胀和(或)痛,脘痞,嗳气,脉沉弦,结或有精神、情志改变,如精神抑郁或性情暴躁。代表方为柴胡疏肝散。气滞明显加郁金、延胡索、青皮,气郁化火加黄芩、黄连、栀子、菊花,火热伤阴加生地黄、麦冬、玄参、沙参,肝气犯胃加黄连、吴茱萸、木香、法半夏,肝脾不和加白术、白芍、防风。
中气虚寒,胸阳不振。心慌气短,语声低微,易疲劳头晕自汗,畏寒肢冷等结代脉或促而无力。代表方为黄芪建中汤。气虚明显加人参、五味子、黄芪,阳虚明显加附子、干姜、肉桂、花椒,夹痰湿加法半夏、厚朴、车前子、苍术,夹瘀加红花、赤芍、桃仁、当归。
例1:陈某,女,40岁,2016年11月8日初诊。1周前因与家庭吵架后出现心悸、胸闷。症见心悸胸闷,烦躁易怒,偶有两肋胁胀痛,太息后则舒 ,口苦,口干,纳眠差,舌质淡苔薄黄,脉结而弦。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早搏。西医诊断为室性期前收缩。中医诊断为心悸,辨证为肝郁气滞,化火伤阴。治以当疏肝解郁,滋阴清火。给予柴胡舒肝散加减。柴胡12g,陈皮12g,川芎15g,香附15g,枳壳10g,芍药15g,黄芩12g,栀子10g,麦冬12g,炙甘草10g。7剂,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服药期间如有不适立即停药。2016年11月15日二诊,心悸胸闷、两肋胁胀痛、太息症状较前减轻,口苦、口干症状消失。上方基础上减黄芩、栀子、麦冬,再服7剂。2016年11月22日三诊,心悸、胸闷基本消失,再服3剂巩固疗效。
按:肝主疏泄之功,喜好条达,经脉循于两胁肋间。若长期情志不舒,木失于条达,致使肝气郁结,经脉气机不顺,故所见两胁肋间疼(胀)痛,胸闷;肝失于疏泄,则可见情志抑郁易怒,喜太息后则舒;气郁日久,则可化火,进而伤阴,故见心悸、口干、口苦;脉结而弦为肝郁不舒,化火之征象。治疗当疏肝解郁,滋阴去火,故用柴胡舒肝散加减。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香附、川芎、芍药疏肝理气行滞,陈皮、枳壳行气,黄芩、栀子、麦冬滋阴清火,炙甘草养血柔肝、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疏肝解郁行气、滋阴去火之效。
例2:邱某,男,52岁,2017年8月16日初诊。反复心悸1个月,加重3天。心悸时作、食少腹胀,进食后加重,大便稀薄,纳眠差,舌质淡苔厚腻,脉促、滑而无力。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偶发室性早搏。24h动态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室性早搏,室性早搏52个。西医诊断为室性早搏。中医诊断为心悸,辨证为中气虚寒证。治以补气温中。给予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40g,桂枝8g,白芍15g,焦山楂20g,焦神曲20g,焦麦芽20g,法半夏12g,厚朴15g,苍术12g,炙甘草10g。7剂,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2017年8月23日二诊,症状基本缓解,再予以上方5剂巩固疗效。
按:过食膏粱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运化失职,痰浊内生,阻滞气机,故发心悸、眠差。正如唐容川所说“心中有痰者…是以心跳动不安”。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升降失衡,故食少腹胀、进食后加重、大便稀溏,苔厚腻、脉促滑而无力为中气虚弱,化湿痰浊扰心所致。黄芪建中汤加减方中黄芪健脾益气,桂枝助阳气化湿,芍药益阴,焦三仙助脾胃运化,法半夏、厚朴、苍术健脾化湿,炙甘草宁心复脉,并调和诸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