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金凤
(克东县兽医卫生防疫站,黑龙江克东 164800)
在畜牧养殖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主管部门认识到重大动物疫病的危害,通过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及机构建设,为重大动物疾病防控提供支持。但是在兽医行政体制改革以及强制免疫退出等政策法规的改进背景下,动物防控工作的要求和难度进一步提升,需要主管部门积极开展动物疾病防控工作。
WHO的一项研究表明,动物疾病中的3/4都能够传染给人类,目前我国已发现的动物疾病防控工作仅300种,有70%能够传染给人类。尤其是在H7N9等禽流感在我国多地出现后,动物疾病的危害越来越突出,主管部门需要积极开展动物疾病防控工作,将动物疾病扼杀在摇篮,避免动物疾病进一步扩散,并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一般来说,动物疾病防控工作需要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兽医需要重点进行寄生虫等病毒性及细菌性动物疾病的调查,明确动物疾病出现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动物疾病防控工作,保障养殖户的科学合理养殖,提升养殖户的经济收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但是在实际的动物疾病防控工作中,养殖户对动物疾病防控的认识不足,难以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养殖场的管理,导致养殖场存在较多的致病菌,从而引发动物疾病;主管部门也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兽医在动物疾病防控工作方面的投入不足,难以发挥出动物疾病防控的重要性。另外,兽医在基层公共服务方面的渗透不足,很多养殖户在进行动物疾病防控时,缺乏专业的指导和有效的药品,导致动物疾病得不到有效预防,引发重大动物疾病。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动物疾病防控工作是保障社会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关键,主管部门需要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及合理的管理制度,提升养殖户及兽医的动物疾病防控意识及能力,保障动物疾病防控技术与药品的合理应用,实现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般来说,动物疾病存在一定的潜伏期,防控人员需要提高养殖户对动物疾病防控的重视,加强对动物日常生活的监控,及时发现动物存在的异常状况,实现动物疾病的早期发现与早期预防,提升动物疾病的防控效果。比如,某畜牧养殖户实时监测养殖场的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等参数,确保动物的生活环境符合其生长要求,并定期清理消毒养殖场,避免细菌繁殖,引发动物疾病。在此基础上,养殖户需要定期关注养殖动物的流行病学信息,明确动物的疾病易感阶段、疾病特征及疾病传播途径,有针对性地开展动物疾病防控工作,并为动物选择合适的疫苗,保障养殖场动物的健康成长,在提升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降低主管单位的工作压力,实现动物疾病的有效防控。
在动物疾病防控工作中,主管部门需要制定完善防疫体制及执法监管制度,对动物疾病防控工作进行约束,提升动物疾病防控工作水平。在防疫体制制定方面,主管部门需要根据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的要求,对兽医工作进行一定的优化,将相关政策法规的空白和漏洞进行填补,并结合当地的动物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制定完善的疾病防控目标和措施,为兽医和养殖户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指导;在执法监管制度方面,主管部门需要贯彻落实统一、全面的管理理念,积极开展动物疾病防控监督管理工作,对兽医的疾病防控工作进行考核与监督,提升兽医的工作质量与效率,确保重大动物疾病疫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在此基础上,兽医需要做好实验室的生物安全保障工作,避免病原微生物传播,引发重大动物疾病。
比如,某主管部门针对人畜共患病等生物性风险及药物残留等化学风险,制定了风险等级管理制度,通过畜禽免疫、无害化处理以及投入品使用等工作的开展,提升兽医的卫生监督能力,避免养殖过程中出现较大的安全风险,有助于动物疾病的有效防控。
为了保障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政府部门可以与有资质的动物防疫服务机构及合作社进行合作,通过有偿购买的方式向这类机构获取动物强制免疫以及畜禽保险等服务,提升基层兽医公共服务水平,避免养殖场出现重大动物疾病。与此同时,政府部门需要促进动物疾病防控的社会化发展,将乡镇作为基础,全面整合所辖范围内的社会资源,为群众建设动物诊疗等动物防疫机构提供资金及政策的支持,实现兽医公共服务下乡,为养殖户提供动物疾病防控的知识、技术及药品,切实提升动物疾病防控效果,保障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直接关系到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需要受到主管部门的重视。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相关部门需要提高养殖户对动物疾病防控的重视,制定完善的动物疾病防控工作制度,并提升基层兽医公共服务水平,以此提升动物疾病防控效果,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