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晓峰 (青海省民和县畜牧兽医站 810800)
青海省民和县小尾寒羊发展对策
薛晓峰 (青海省民和县畜牧兽医站 810800)
为了更好的发展民和县小尾寒羊产业,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民和县的县域区位优势,结合当前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克服多方面的制约因素,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规模养殖、开展深加工、增加科学养殖技术含量、提高服务质量等多方面着手,努力把民和县小尾寒羊产业做大做强。
小尾寒羊是经过上千年驯化选育而形成的一个优良地方品种,它具有体格大、性成熟早、四季发情、多胎高产、生长速度快、饲养周期短、产肉性能高、适宜圈养、适应性强等诸多优良品种特点,是各地养羊户发展养羊产业致富增收的主要选择品种之一[1]。小尾寒羊作为世界著名的三大多胎绵羊品种之一,被畜牧专家称为“国宝”,极具开发价值和市场潜力。民和县自1989年开始从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引进该品种以来,先后调运十多次五千多只,经过全县畜牧科技人员近三十年的发展和培育,种群规模逐步扩大,饲养量稳步提升,已经成为民和县养羊产业的支柱品种,并且为全省其它地区调运小尾寒羊提供了种源基地。
民和县属于回族聚居地区,由于受生活习惯的影响,对羊肉的消费量很大,有长年稳定的市场需求。然而,民和县属于农业大县,没有丰富的天然草场资源,本地所能够提供的羊肉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多年来一直从甘肃、宁夏等邻近省和本省牧区调进大量羊只,以弥补市场供应量的不足,养羊业在民和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潜力巨大。截止到2018年底,全县共存栏羊44.13万只,出栏24.84万只。其中,存栏纯种小尾寒羊11.47万只,占存栏羊总数的26%;存栏杂种小尾寒羊22.95万只,占存栏羊总数的52%。纯种小尾寒羊和杂种小尾寒羊共占存栏羊总数的78%,本地绵羊和山羊占存栏羊总数的22%。全县共有养羊规模养殖场(合作社、公司)62家,100只以上的养羊大户1594家。
2.1 生产性能优势 小尾寒羊性成熟早,可以常年发情配种,繁殖周期短,产羔率高。公、母羊一般都在5~6月龄性成熟,母羊6~7月龄,公羊10~12月龄即可开始配种繁殖。母羊发情周期平均17d,妊娠期149d,产后发情期1~3个月,繁殖周期6~8个月,一年两胎或两年三胎。母羊每胎产羔2~4只,最多达7只,随胎次增长产羔率增加。群体平均产羔率270%,远高于国内外其它绵羊品种[2]。
2.2 饲草料资源优势 民和县有147.13万亩天然草场和13.12万亩退耕还草地可供畜牧业生产常年利用,另外还有二茬复种燕麦、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多年生牧草(紫花苜蓿)的种植、近年来大力推广的双垄覆膜玉米种植以及其它农作物秸秆资源等,都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饲草料资源。整株玉米青贮、玉米秸秆黄贮、麦草氨化等新技术的利用,提高了饲草料的利用水平和营养价值,不仅可以满足本地区饲草料需求,还可以为青海省不适合玉米生长地区和牧区牲畜过冬提供饲草料。2018年民和县种植二茬复种燕麦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多年生牧草(紫花苜蓿)2000km2、双垄覆膜玉米2.68万km2。
2.3 政策优势 随着国家惠农政策和脱贫攻坚政策的实施,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投入,由于民和县受多种因素限制,脱贫致富的突破口不约而同地集中到养殖业上来,然而受国家退耕还林(草)“封山禁牧”政策的限制,养殖业只能向“舍饲圈养”方式转变,小尾寒羊的特性正好适合于“舍饲圈养”,在家庭牧场建设、整村推进、良种工程、产业扶持脱贫等项目中作为主推品种迎来空前发展好机遇。
2.4 养殖群众基础优势 民和县自1989年引进小尾寒羊以来,经过长期的饲养管理和杂交繁殖,在饲养管理、新品种繁育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养殖范围逐步从川口周边地区辐射到了全县范围内,规模养殖迅速发展。截止2018年底,存栏2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达62家;存栏100只以上的养羊大户达1594家。形成了能够适应青藏高原气候、独具民和特色的小尾寒羊种群,小尾寒羊已经成为老百姓乐于接受的主要的舍饲绵羊品种。
3.1 饲养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薄弱 (1)目前,民和县小尾寒羊养殖多以家庭散养为主,饲养规模一般都比较小,散养户一般饲养20只左右,其中基础母羊10只左右,由于养殖户普遍资金短缺、养殖业投入严重不足,很难扩大生产规模。(2)民和县没有一家关于羊肉加工、销售方面的龙头企业,羊肉多以整只切割分销,没有进行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低,没有培育出地方品牌,市场竞争能力差。大部分养殖户出栏活羊多采取就近集市出售或出售给上门的羊贩子,减少了利益延伸;部分专业合作社、养殖协会作用不明显,对养殖户的带动能力没能发挥出来,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协会与养殖户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
3.2 良种覆盖率低,经营管理粗放 民和县在畜禽良种工程的推动下,先后引入陶赛特、萨福克等优良肉羊种公羊做父本和小尾寒羊母本杂交改良肉羊品种,但这仅仅限于小范围的试验推广,普及率只占全县绵羊存栏的10%左右;大部分养羊户由于受传统思想约束,适应了低投入、低产出的生产方式,仍然沿用传统粗放的饲喂方式,没有实行精细化饲养管理,没有按照不同品种、不同年龄分群饲养,没有科学合理的日粮配制,草料比例搭配不合理、不科学,从而导致出栏周期长,商品率低,养殖效益不好。
3.3 技术力量薄弱,服务质量不高 由于受资金投入、成本费用、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小尾寒羊高效饲养技术、整株玉米裹包青贮、麦草氨化等一批实用技术推广普及力度不够;部分乡、镇畜牧兽医科技人员严重不足,人工授精工作难于全县铺开。
4.1 转变生产结构模式,加快发展产业化、规模化、集团化经营 农牧局应在现有养殖基础上结合“整村推进”、“家庭牧场”、“良种工程”、“产业扶持脱贫”、“规模养殖场建设”、“财政切块资金”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统筹规划全县畜牧产业合理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规模养殖;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社、养殖协会等的建设,制定合理的科学养殖技术、管理措施,提供统一的市场销售信息,实行统一管理、分散经营、技术共享、信息共享、利益共享;同时加快培植生产型、加工型龙头企业,实行“公司+农户的模式”以公司带动农户,进一步推动无序的分散经营向订单型生产方式转变,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到小尾寒羊养殖产业中来,进一步壮大产业发展力量;借助“民和肉羊”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的有利形势,努力发展深加工,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加大品牌宣传力度,让民和羊肉走出去、站的稳。
4.2 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养殖效益 传统的养殖思维、养殖方式很难收益或者收益甚微,必须进一步增加小尾寒羊养殖的科技含量,从品种改良、科学饲养和提高饲料品质等方面着手,增加养殖效益。(1)主抓品种优势,推广杂交肉羊品种养殖。民和县从1989年引进小尾寒羊并在全县推广养殖,2003年开始又先后引入陶赛特、萨福克等优良肉用种公羊与本地羊和小尾寒羊母本杂交,在全县范围内推广肉羊杂交改良工程,通过全县畜牧科技人员十几年的共同努力,改善了全县绵羊品种单一、老化、个体生产性能低下的现状,提高了民和县绵羊生产的产肉性能和羊肉品质。但是由于种公羊的饲养成本高和管理使用不合理,局限了种公羊生产性能的发挥和有可能的近亲繁殖。为了节约成本,应当加快推进由自然交配向人工授精方式的转变,同时做好对种公羊生产性能的测定,大力推广优良种公羊的生产应用;做好基础母羊的一畜一档生产档案记录,防止有可能的近亲繁殖。对于难以推广人工授精的地区,定时轮换并适时补充种公羊,保证肉羊杂交改良工程顺利进行。(2)力求利益最大化,推广科学合理的饲养方法。致力于改变老百姓传统落后的饲养观念,加大小尾寒羊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按照不同年龄阶段将羔羊、育肥羊、怀孕母羊、空怀期母羊分群饲养,并且按照各年龄阶段的营养需求配制相应的日粮标准,合理搭配草料比例,同时注重维生素及矿物质需求,加快出栏周期,力求利益最大化,提高养殖效益。(3)充分利用饲草料资源,推广饲草生产新技术。在当前倡导农畜联动、草畜结合的发展模式下,应有效地利用退耕还草、二茬复种、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多年生良种牧草种植的优质牧草和全县大力推广的40.15万亩玉米秸秆资源,加大玉米整株青贮、秸秆黄贮、麦草氨化等新技术的推广应运,提高饲草的营养价值和消化率。帮助农民解决铡草机、粉碎机、装载机等机械设备,提高机械化水平,节省劳动力。
4.3 加强技术指导,完善服务体系 农牧技术部门应当加强养殖场选址、标准化建设、品种选育、配种繁育、饲养管理、疾病防治以及小尾寒羊养殖新技术的推广服务;利用阳光培训工程等各种培训机会加大对小尾寒羊养殖户(企业)科学养殖技术的宣传普及力度;完善县、乡(镇)两级服务体系,指定专业技术人员加大对养殖户(企业)的技术指导。
[1] 郭继军. 浅析青海小尾寒羊的发展措施与方向[J]. 家畜生态, 2004, 25(3): 68-70.
[2] 王惠生, 陈海萍. 小尾寒羊科学饲养技术[M]. 北京: 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3.
(2019–02–13)
S826.4
B
1007-1733(2019)04-00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