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东 吕芹云 (山东省广饶县畜牧局 257300)
大型奶牛场常见代谢疾病及其预防
张志东 吕芹云 (山东省广饶县畜牧局 257300)
代谢疾病一直困扰着大型奶牛场,奶牛出现代谢疾病时,管理者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营养配方出现问题,却没有意识到科学的饲养管理才是防治代谢疾病的关键。本文综述了大型奶牛场几种常见代谢疾病的发病原因、发病症状以及预防措施,旨在提高大型奶牛场对代谢疾病的综合防治能力,保证奶牛场的高产、稳产,从而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正常情况下,真胃位于腹腔的右侧腹下,左侧紧邻瘤胃,真胃移位是指真胃发生位置改变,而引起消化机能障碍的内科病。按其真胃位置的改变,分为左方移位和右方移位。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奶牛分娩前后发病情况普遍。
1.1 发病原因 (1)与妊娠有关,随着子宫内胎儿的逐渐增大,挤压瘤胃向前向上,使真胃失去了相应的固定,增加了向左移动的机会。(2)与产后疾病有关,产后疾病引起的慢食不吃,使瘤胃体积逐渐缩小,加之胃肠蠕动机能减退,反刍障碍导致胃肠充气,引起真胃漂浮游走。(3)与腹腔脏器的剧烈活动有关。(4)与饲养管理有关,饲喂过高的产酸性饲草饲料。如玉米、青贮饲草等,引起胃内容物发酵产气,增加了真胃移位的可能[1, 2]。
1.2 发病症状 真胃移位发生后,病牛会出现间歇性的厌食或食欲废绝,有的拒食精料,只采食少量青贮饲料和干草,反刍减弱或停止,泌乳量迅速下降,渐进性消瘦、衰竭、排粪迟滞量少,听诊瘤胃蠕动减弱或消失,轻度或中等程度的腹胀,腹痛、体温、脉搏、呼吸接近正常[3, 4]。
1.3 预防措施 奶牛发生真胃移位后,根据医师给出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的同时,管理者要做好饲养管理中预防工作,避免同样病情出现。(1)真胃移位发生在泌乳天数0~15d内:出现这种情况大多表明奶牛围产期和干奶期出现问题,为此:①管理者应确保奶牛干奶期超过55d,围产期超过21d。②检查饲草料质量是否符合营养师要求,保证TMR搅拌均匀,及时推料,避免空槽。③做好奶牛热应激管理,减少奶牛专群应激。(2)真胃移位发生在泌乳天数大于15d,出现这种情况大多表明初产奶牛管理出现问题,为此:①做好初产奶牛标识,保证护理工作到位,确保其卧床舒适度。②饲喂料在营养达标的前提下,保证燕麦草和TMR料的新鲜性和混合均匀程度。③产犊后奶牛避免频繁转圈,初产奶牛第一次挤奶是尽可能减少应激。④做好热应激及其他应激(混群、转群、车辆噪音等)处理,做好其他疾病的防治工作。
产后瘫痪又称生产瘫痪,也称乳热病。是成年奶牛分娩后突然发生的急性低血钙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营养代谢障碍病[5]。此病多发生于高产奶牛。
2.1 发病原因 研究表明,血液中钙含量过低是导致产后瘫痪的主要原因[6]。据报道,母牛随生产次数的增加,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但产后瘫痪的发病率也随之提高,泌乳量大的牛患病率更高[7]。
2.2 发病症状 产后瘫痪多数发生在分娩后的48h以内。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爬卧期及昏睡期。(1)爬卧期病牛呈爬卧姿势,头颈向一侧弯扭,意识抑制、闭目昏睡、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四肢不能站起,皮肤发凉,体温下降,脉弱无力,反刍停止,食欲废绝。如上所述,此期以意识障碍、体温降低、食欲废绝为特征。(2)昏睡期病牛四肢平伸躺下不能坐卧,头颈弯曲抵于胸腹壁,昏迷、瞳孔散大,体温进一步降低,脉搏急速(达120次/min左右),用手几乎感觉不到脉搏[8, 9]。
2.3 预防措施 产后瘫痪是高产奶牛的常见疾病,管理者不仅仅需要早发现早治疗,同时饲养管理中要确保一下几方面:(1)干奶期,减少谷物精料的饲喂量,增加优质干草的喂量,防止母牛过肥。围产期开始低钙高磷饲养,减少从日粮摄入的钙量,这样可激活甲状旁腺的机能,从而提高吸收钙的能力,增强产后恢复能力。产犊后立即恢复高钙饲料,保证奶牛的钙代谢平衡。(2)检查营养配方是否达标,特别是钙等微量元素,确保饲料严格按照配方执行。(3)产后避免母牛喝凉水,喂一些温水,撤些麦麸在水中或加些红糖,或喂一些龙胆酊之类的健胃药,保证其有良好的消化机能和旺盛的食欲,根据奶牛体况,及时灌服补液盐(丙酸钙、硫酸镁、阿司匹林、氯化钾、水)、口服钙,促进产后恢复。(4)母牛产犊后,不要急于挤奶,少量多次,逐日增加,产后第6天开始挤净,保持牛体、产房的清洁卫生,保持牛舍安静,预防可能诱发产后瘫痪的各种应激反应,注意观察牛群动态,及早发现瘫痪迹象,越早治疗越好。
酮病是高产奶牛常见的代谢性疾病。随着奶牛生产水平的提高,酮病发生率也逐年升高。该病是指由于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障碍,酮体(乙酰乙酸、丙酮和β-羟丁酸)蓄积于血液和组织内所引起的疾病。多发生于缺乏运动的饲喂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高产舍饲奶牛。大多数病例发生于产犊后的头四周内[10, 11]。
3.1 发病原因 研究发现,当奶牛处在妊娠末期或泌乳早期,一方面产前胎儿的营养需要增加,母牛为泌乳做准备,产后产奶量逐步增加等,使能量需要剧增;而另一方面由于激素的作用、产前的瘤胃容积较小以及分娩后食欲降低等,使奶牛采食量下降,结果导致机体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12, 13]。当奶牛出现严重的能量负平衡时,导致挥发性脂肪酸产生过快,由于肝脏细胞利用游离脂肪酸的能力有限,导致过多的挥发性脂肪酸转化为酮体,或者合成三酞甘油贮存积聚在肝实质细胞,形成脂肪肝。而酮体在血液、乳汁、尿液中积聚,导致食欲减退或废绝,更加加剧了能量负平衡,形成恶性循环[14]。
3.2 发病症状 主要症状是低血糖、高血脂、酮血、酮尿、脂肪肝、酸中毒食欲减退、体况下降、产奶量减少,病牛通常体温正常或偏低,少数在病初体温会升高。很多时候奶牛临床症状不明显,称为亚临床酮病,但血、乳、尿中酮体含量升高,血中葡萄糖轻度降低,游离脂肪酸升高[15]。其症状随发病时间越来越明显,后期多见营养衰竭、消瘦,四肢瘫痪,卧地不起,有时呈半昏睡状态,若不及时救治,终因长期卧地不起而被淘汰。
3.3 预防措施 奶牛酮病不仅严重影响奶牛的产奶量、乳汁质量、繁殖性能,还会增加其他疾病的发病率,有效预防奶牛酮病已成为关键问题。笔者根据国内外近几年对酮病的研究及其发病特点,特提出以下几项可有效降低奶牛酮病发病率的预防措施。(1)奶牛产前,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控制奶牛体况,防止其过胖。(2)尽可能在围产期增强奶牛的食欲和增加对干物质的摄入量,降低能量负平衡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建议有条件的奶牛场采用全价日粮。(3)粮中选择添加丙二醇等可预防酮病的添加剂,管理中保证分群科学性以及饲养空间合理性。(4)有条件的奶牛场应在奶牛妊娠7~8个月时,通过测定血糖检出血糖降低奶牛(早期亚临床酮病奶牛),在奶牛酮病高发期(产后2~7周),每周用酮粉法检测尿液中酮体,及时发现酮病奶牛并用丙二醇合剂进行治疗。
代谢疾病是大型奶牛场不可避免的问题,作为管理者,要对各种疾病有充分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同时要从饲养管理细节方面入手,保证管理的科学性以及终端操作的准确性,做好各种疾病的预防的工作,唯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奶牛场经济效益。
[1] 张国士. 奶牛真胃变位发病规律的研究[J]. 中国兽医杂志, 2003, 39(2): 6-8.
[2] 李自仁, 陆中华. 奶牛真胃移位的病因调查[J]. 中国奶牛, 2000(6): 41-41.
[3] 魏志杰. 奶牛真胃移位的诊断与防治[J]. 畜牧兽医杂志, 2006, 25(1): 65-66.
[4] 张传师, 邱世华, 杨兴东等. 119例奶牛真胃移位的诊治[J]. 中国奶牛, 2006(11): 35-36.
[5] 李超. 奶牛产后瘫痪的病因及防治[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 31(z2): 82-83.
[6] 房兴堂, 张彩荣, 陈宗方. 奶牛在不同生产阶段血钙和AKP浓度变化分析[J]. 中国奶牛, 1998(6): 44-45.
[7] 黄光红. 奶牛产后瘫痪发病原因及对其生产性能影响的调查分析[J].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1(5): 43-44.
[8] 周元军, 刘效礼, 杨振峰,等. 高产奶牛生产瘫痪的诊治[J].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1999(4): 49-49.
[9] 张兆明, 杨善存, 王振俊,等. 奶牛生产瘫痪的诊治[J]. 贵州畜牧兽医, 2004, 28(5): 39-39.
[10] 肖玲, 边四辈. 奶牛酮病研究[J]. 乳业科学与技术, 2002, 25(3):26-29.
[11] 孙斌, 赵凯, 王洪等. 奶牛酮病及其研究进展[J].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1999, 11(3): 48-51.
[12] 孙斌, 赵凯, 王洪等. 奶牛酮病及其研究进展[J].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1999, 11(3): 48-51.
[13] 刘德义, 姚传珠. 奶牛酮病与胎次,产奶量,泌乳月及季节关系的分析[J]. 黑龙江畜牧兽医, 1998(10): 3-4.
[14] 黄克和. 奶牛酮病和脂肪肝综合症研究进展[J]. 中国乳业, 2008, 2008(6): 62-66.
[15] 李宏喜. 奶牛酮病诊治[J]. 四川畜牧兽医, 2012, 39(9): 48-49
(2018–11–05)
S858.23
B
1007-1733(2019)01-00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