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库里夫
(普格县农业农村局,四川 普格 615300)
普格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州东南部。全县总人口19.89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24万人,彝族占总人口的83.3%,汉族及其它少数民族占总人口16.7%,是以彝族为主体,汉、回、苗、布依等20种民族共同生息的少数民族聚居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凉山州首批经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少数民族县。近年来,在县级有关部门的配合下,把栽桑养蚕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通过各级组织和广大蚕农的共同努力,辐射带动贫困农户积极投身蚕桑发展,形成了做大产业规模的社会氛围。2017年全县养蚕23407张,产茧87.9万kg,蚕农售茧收入3203万元,进一步巩固了全省蚕桑生产基地县和少数民族产茧第一县的地位。其中贫困农户养蚕2127张,产茧85.1t,售茧收入300.59万元,户均收入10547元,人均收入2567元,蚕桑产业助推贫困户脱贫成效显著。我们主要做法是:
我县每年初以县委1号文件下发“普格县蚕桑工作实施意见”和县蚕桑领导系列文件,明确全年蚕桑生产目标任务和考核制度。在工作中注重细化措施,强化环节检查,检督结果公开。在保障经费方面,做到乡村组工作、共育等经费与考核、单产、总产挂钩,充分激发工作动力,形成产业良性发展长效机制。
在大力实施好省级蚕桑项目500万元和州级蚕桑专项的同时,县级财级每年预算100万元资金作为蚕桑产业发展的资金保障。2018年县脱贫攻坚指挥部通过涉农资金整合,向蚕桑产业投入项目资金200万元,强化蚕区基础设施建设,激发蚕桑产业创新发展活力。蚕茧企业量力而行,每年都拿出一定的资金,着力解决蚕农所需的消毒物资和蚕具。近三年全县累计栽桑900万株,建设蚕桑大棚9600 m2,配套完善桑水沟渠5.6 km,桑路作业道7.8 km,建设省力化蚕台2956套,配套方格蔟43.6万片,配置省力化桑剪2800把、切桑机220台、换气扇1011台、空调180台。有效缓解了劳力紧缺和蚕具短缺的难题,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效益。
蚕桑产业扶贫技术是关键。蚕业部门通过加大对贫困农户桑园管理、小蚕共育、省力高效、大蚕饲养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及帮扶指导,提高其生产技能和种养水平。以县蚕桑站为阵地,蚕茧企业员工包村为纽带,与各乡镇蚕技员联动,打通生产技术“最后一公里”,及时有效解决蚕农生产难题。2018年1至8月,全县开展各类技术培训20期,培训蚕农25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000多份。特别是针对贫困农户和搬迁户,开展专题蚕桑生产技术培训班5期9资,培训贫困户747人。
我县在州蚕业局的推动下,以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抓手,在普基镇田坝村按照“6215”模式,创建了占地7.33 hm2(110亩)的蚕桑生产示范基地,让广大贫困户看有样板、学有示范、干有标准。该基地由普格县翔鸿蚕业有限公司与田坝村村委会签订土地长期租赁协议,采用“反包倒租”的方式进行基地经营,努力打造“整体推进,连片开发”的高产创建成效,示范带动蚕区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产业格局。
我们把培育大户作为重要抓手,按照“项目推动、政策扶持、技术服务”的原则,大力支持项目、资金和技术向专业大户倾斜,现累计培育蚕农收入1万元以上1953户、5万元以上316户、10万元以上11户、20万元以上的1户,起到了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辐射带动作用。比如花山乡红星村二组养蚕大户黎远辉,流转土地10 hm2(150亩)进行规模化栽桑,建设养蚕大棚1700 m2,仅此一户就可以年养蚕160张,产茧8000 kg,实现产值40万元。
蚕桑因其具有“短、平、快”的产业优势,加之普格具备充分发展产业规模的社会条件,因此我们把它作为产业发展脱贫一批的首选产业,确立了3年内实现“栽桑规模4万亩(2666.67 hm2),平均每亩(666.67 m2)产茧125 kg,蚕茧产量10万担(5000 t),蚕农收入2.5亿元”的发展目标。围绕发展目标,按照“宜桑则桑、全面发展”的原则,我县将海拨1600米以下的11个乡镇20多个贫困村纳入蚕业发展规划,唱响“栽桑养蚕拔穷根,综合发展奔小康”主旋律。当前已多渠道、多形式启动了蚕桑产业扶贫工作,力争用2至3年的时间让贫困户依靠蚕桑脱贫致富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