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业炀
(南充市农牧业局,四川 南充 637000)
南充是“中国绸都”,素有“丝绸之乡”的盛誉。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成渝第二城、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总体部署,大力建基地优结构、搞加工强龙头、创品牌促融合,加快培育丝纺服装千亿产业集群,形成了涵盖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服装印染、外贸出口、教育科研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目前,全市建成桑园4万hm2(60万亩)、规模以上丝绸企业45户,年产蚕茧1500万kg、桑蚕丝2000t、丝织品3500万m、服装310万件(套),丝纺服装销售收入达397.9亿元、出口创汇7.79亿元,丝绸总量列全省第一,服装产能列全省第二,成为国内最大的真丝绸生产基地。
市第六次党代会作出大力实施“155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南充新未来·成渝第二城”的总体部署,提出建设五大千亿产业集群,将蚕桑产业纳入千亿现代农业、千亿丝纺服装中统筹发展,规划用5-10年时间培育壮大丝纺服装产业,建设中国西部最大的蚕桑综合开发基地、丝纺服装生产研发基地、丝纺服装产品集散中心和中国蚕桑丝绸文化旅游名城。
出台了《南充市实施“155发展战略”推进丝纺服装千亿产业集群发展实施意见》《南充市实施“155发展战略”推进现化农业千亿产业集群发展实施意见》,提出并实施“原料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等9大工程,明确了发展路径、重点抓手。
市委、市政府成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级相关部门和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产业建设领导小组和招商引资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发展配套政策,为加快丝纺服装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和政策保障。
嘉陵、仪陇、蓬安等县(区)实施了家丰公司万亩有机蚕桑基地(666.67 hm2)、银海丝绸5000亩优质蚕茧基地(333.33 hm2)、语山农业万亩蚕桑基地(666.67 hm2)、奥特丝5000亩有机蚕桑基地(333.33 hm2)等20个重点项目,通过项目推动蚕桑产业发展。
建立完善市、县联动,属地政府为主的招商机制,招引香港利达丰、浙江金富春、富安娜家纺等一批重点丝绸企业落户南充。顺成纺织与浙江金富春合作,绸缎产量达700万m,位居全国前列。香港利达丰在仪陇县投资新建服装生产线2条、蚕桑基地200 hm2(3000亩),丝绸服装出口欧美。
建设了高坪都京丝绸文化产业园、嘉陵丝纺服装产业园、仪陇光华纺织服装产业园等丝绸产业园,近年来累计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3个,投入资金40亿元,开展蚕茧、生丝精深加工。深圳新维、富安娜、宇宙家纺等30余户丝纺服装企业入园发展。
近年投入茧丝绸技改资金13.5亿元,新增无梭箭杆织机200余台。依格尔投入4.5亿元引进意大利剑杆织机、喷气织机、电子提花机100余台,添置平网印花机、数码印花机等18台,填补全省空白。金富春研发宽幅真丝绸、交织绸、化纤绸等新产品,深受市场青睐。
嘉陵重点发展以桑茶为主的桑产业,2016年尚好桑茶公司生产的桑叶茶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馈赠外国领导人,南部、嘉陵、阆中等地企业研发桑椹酒、桑椹醋、桑椹膏等提高产品附加值。
全市建有省级技术中心2个,国家干茧公正检验南充试验室、国家蚕桑技术体系设施与机械研究室、国家茧丝质检中心、国家蚕桑体系综合试验站先后落户南充,近期在我市设立的“院士工作站”“中国桑产业研究院”将进一步提升南充蚕桑丝绸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2005年中国丝绸协会授予南充“中国绸都”,2013年商务部授予南充全国外贸转型示范基地,2016年中国丝绸协会授予南充全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2018年中国蚕学会授予嘉陵“中国桑茶之乡”。
六合、依格尔、顺城、尚好等企业申报“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高档丝绸标志”等知名品牌,创建丝纺服装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华老字号1个、高档丝绸标志认证产品2个、国家原产地保护标志9个。获四川省著名商标3个、四川名牌产品8个。
我市茧丝绸企业在北京、上海、广东等20多个省(市)开设了150多个丝绸专卖店、加盟店和连锁店。尚好桑茶公司开设直营店、加盟店180多家,发展经销商742个。10多家企业入驻淘宝、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年交易额30亿元。
充分挖掘“中国绸都”厚重文化底蕴,设计“丝绸之城”雕塑作为城市形象标志,建设丝绸文化主题公园、千年绸都第一坊、蜀绘文化博物馆、桑茶文化展示馆等,从不同层面展示南充蚕桑丝绸文化。
与成都、重庆、西安等地旅行社合作开发蚕桑丝绸文化精品旅游线路,依格尔公司建设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发展工业旅游,每年吸引100万游客;高坪区依托六合集团公司,建设都京丝绸小镇,每年吸引80万游客;嘉陵、阆中、南部等地发展以蚕桑文化、果桑采摘、养蚕体验为主的蚕桑文化旅游,吸引市民观光旅游、休闲康养。
聘请国内知名设计团队,策划拍摄了《南充丝绸》,作为宣传展示南充的城市名片。出版发行了《记忆中的南充茧丝绸》等书籍,南充晚报开辟《重走南方丝绸之路》和《南充丝绸人》等专栏,弘扬了丝绸文化,扩大了“中国绸都”知名度和影响力。
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产业现代化发展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继续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着力抓好龙头企业培育;二是着力抓好基地建设;三是着力抓好提质增效;四是着力抓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进一步增强发展信心,进一步增添工作措施,为我市蚕桑丝绸产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