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松
(绵阳市蚕业管理站,四川 绵阳 621000)
绵阳市蚕桑产业历史悠久、基础扎实,是富民强县的优势骨干产业。近年来,以涪城区为核心,不断探索现代蚕桑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发展路径,通过抓经营主体培育、关键技术落实、蚕桑多元开发的“三抓”,实现经营主体带动能力、蚕茧质量、蚕桑效益的“三提升”,产品质量享誉全国,农民收入大幅增加,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17年,全市桑园面积1.45万hm2(21.7万亩),养蚕22.21万张,产茧 837.9万kg,茧款收入3.91亿元,蚕桑产业综合产值8.75亿元,占全省十分之一以上。涪城区《“三新三化”模式推动传统蚕桑产业焕发生机》入选“2017四川十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案例”、“四川盐亭嫘祖蚕桑生产系统”被农业部认定为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龙头企业和养蚕大户、家庭农场、蚕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是实现蚕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各类经营主体带动示范作用,以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为支撑,稳步推进蚕桑适度规模经营。
涪城区、游仙区、盐亭县把蚕桑产业纳入特色农产品保险范围,县(区)级财政将蚕桑保险所需配套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保费补贴额度为种植户承担25~30%,财政补贴70~75%。政府在企业新建配套设施使用土地和项目资金安排方面给予支持,通过企业建蚕桑产业基地1.2万亩(800hm2),与蚕农建立利益共同体巩固基地。绵阳天虹丝绸有限责任公司、游仙区茧丝绸有限公司、三台银泰丝绸有限公司等20余家蚕桑龙头企业带动了全市95%以上的养蚕农户。
全市成立蚕桑专业合作社23家,培育年养蚕规模在20张以上的大户500余户,返乡农民工从事蚕桑产业585人,大学生返乡从事蚕桑产业54人。
涪城区创立的“公司+共育户+农户”、“公司+蚕业家庭农场”、“公司+业主、大户”等经营新模式、“桑园流转返包”、“工厂化养蚕”新机制,在全市各区县得到全面复制推广,助推产业发展。
一是建立基层技术服务体系。以公司为龙头,以蚕桑专业技术人员为骨干,以小蚕共育户为基础,编织一张覆盖乡镇、村社的蚕业技术服务网,将物质配套服务延伸到养蚕农户。二是推行小蚕专业化共育。由桑园、养蚕设施条件达标、养蚕技术好的大户按技术标准养成“商品小蚕”统一供给蚕农饲养。三是提高服务质量。公司与基层技术人员为蚕农提供蚕桑产业发展全程技术服务,以技术服务为载体,引导蚕农生产优质蚕茧,同时帮助蚕农强化效益管理,控制生产成本,最大限度地增加收益。
在示范推广川桑98-1、强桑1号、川山×蜀水、秋华×平30等高产优质蚕桑品种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统防统消、小蚕共育、大蚕蚕台育、自动上蔟”等省力化养蚕技术和桑园管理伐条机、耕作机、切桑机,机械化烘茧机等省力化设施设备,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生产成本,养蚕单产、蚕茧质量进一步提高。
一是市级培训县(市、区)。近年来,我市举办蚕桑生产新品种新技术和蚕种质量安全培训班5期,培训县(市、区)级蚕桑蚕种生产科技人员、重点养蚕大户、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等400余人次。二是县(市、区)级培训乡镇。2017年涪城区丝绸协会在蚕期召开现场会、培训会,培训养蚕大户3000人次左右,游仙区蚕业局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开展两期培训,每期7天,培训养蚕大户200余人次。三是乡镇组织大户学习考察。游仙区、梓潼县、安州区、盐亭县、平武县部分乡镇政府分别组织人员到天虹公司学习考察,通过学习考察培训,增强了发展产业的信心。
依托我市地理位置优势,把握都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机遇,促进蚕桑产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扩大蚕桑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加蚕桑产业综合效益。
盐亭县成功举办了华夏母亲嫘祖故里祭祖大典,“四川盐亭嫘祖蚕桑生产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功试制“嫘桑缘”牌桑叶茶,建成集采摘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高效蚕桑产业园”3个。游仙区举办了首届“丝意蚕乡”文化旅游节,吸引绵阳市及周边地区积极参加,丰富了市民生活。
江油市“桑道”桑椹酒荣获12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产品金奖和“2022年冬奥会指定庆功用酒”。涪城区、游仙区成功开发“桑蚕蛹虫草”投放市场。涪城区先后开发了“桑之玉”桑叶茶、“七彩之虹”精品生丝及丝棉被等产品,年产桑枝食用鲜菌2000余t,年产蚕沙有机肥5000t,实现年销售收入1600余万元。
积极探索“旅游+”“生态+”等模式,涪城区实施了省级田园综合体项目,先后建成了“千鹤桑田”观光带、“杨家绣房”体验培训馆、“七彩之虹”精品生丝制品及服饰品展示厅、“桑之玉”桑葚酒庄加工体验、“桑之玉”桑叶茶文化品味厅等一批传承丝绸文化的三产项目,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实现综合收入1000余万元。涪城区、三台县、盐亭县生产的桑叶(芽)茶、蚕丝被等产品,通过“互联网+电商”模式,电商年销售收入突破1500余万元,推动市场开拓方式转变。
我市将按照“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强品牌”的要求,突出推广新机制、新技术、新模式,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川桑产业综合效益,建设精品蚕茧生产基地和川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