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新建 郜兴梅
(1.如皋市搬经镇畜牧兽医站,江苏如皋 226500;2.如皋市磨头镇畜牧兽医站,江苏如皋 226500)
病鸭大多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缩颈嗜睡,眼角和鼻孔有黏性分泌物,粪便稀,色灰白或发绿,部分病鸭张口呼吸。病情严重的患鸭多在4日内死亡,死亡率15%左右。
从病鸭发病后症状态临床表现的症状,怀疑是大肠杆菌病。剖检部分病、死鸭,主要病变是心包膜、心内膜、肝被膜及气囊膜表面有黄白色纤维性渗出物,腹腔有渗出液,味恶臭。患鸭肝脏肿大,青铜绿色,脾脏肿大、发黑。此时初步诊断为大肠杆菌感染。
2.2.1 病原分离及镜检
用无菌接种环沾取鸭的肝脏新鲜剖面,分别划线接种于10块伊红美蓝平板和10块麦康凯琼脂平板,37℃培养24h。伊红美兰琼脂有7块培养良好,菌落黑色,带金属光泽。菌落直径约为1~2mm,边缘整齐。麦康凯琼脂有8块培养良好,菌落浅红色。在伊红美蓝平板和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挑取可疑菌落在普通琼脂斜面上进行纯培养,37℃培养 18h。15块平板有13块培养效果好。菌落灰白色,圆形、隆起、湿润光滑。然后分别挑取纯培养物涂片、干燥,革兰氏染色后镜检。镜下细菌菌体淡红色,两端钝圆,表面见有鞭毛及大量菌毛。将分离到的13个菌株在斜面琼脂中培养后冷藏保存。
2.2.2 生化鉴定
将分离到的13个菌株进行生化试验,所有菌株在肉汤中生长良好,肉汤均匀浑浊,管底形成沉淀。所有菌株均能发酵麦芽糖、甘露醇、葡萄糖。3个菌株能发酵乳糖。所有菌株均不能产生H2S、不分解尿素、不液化明胶。V-P 试验阴性,M-R 试验和吲哚试验阳性。经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这13个菌株可确定为埃希氏大肠杆菌。
2.2.3 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
用大肠杆菌 O 因子血清(O1~O163)鉴定分离到的13 株致病性大肠杆菌,结果有9个菌株分属3种血清型O1(3)、O78(5)O109(1),以此作为制备该鸭场“自家苗”的多价抗原。
对分离到13个菌株用圆纸片扩散试验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13株大肠杆菌分离株对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耐药。而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安普霉素、氟苯尼考敏感度较高,对多粘菌素、新霉素、甲砜霉素、阿米卡星中度敏感度,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阿莫西林、林可霉素、利福平敏感度最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决定选用头孢曲松和氟苯尼考作为治疗药物。
大肠杆菌是一种环境性疾病,预防是关键。所以吩咐畜主搞好饲养管理,注意鸭场环境卫生。如及时清理粪便和更换垫料,经常清扫鸭舍,保持舍内干燥卫生。每隔 3~5d 对鸭舍进行带鸭消毒。保证舍内通风良好,以降低鸭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保证饲料、饮水的清洁,并注意每天饮水槽的清洗和戏水池水的定期替换。
由于大肠杆菌病极易产生耐药性,且常呈多种耐药,用药物控制该病不但费用高、效果不佳,而且会造成药物残留和降低畜产品的质量。决定自制大肠杆菌疫苗紧急接种。利用之前确定O1、O78、O109这三种菌株,在无菌试剂瓶中用灭菌的生理盐水20倍稀释,经0.4%的甲醛溶液灭活24 h,然后按每只鸭子0.2ml的剂量肌肉注射,收到一定的效果。患病鸭子发病率由之前的50%降低至10%左右,病鸭死亡率由15%降至5%。对症状明显的患鸭,接种疫苗10日后使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目前因饲养管理条件的限制,环境中的大肠杆菌极易对鸭蛋或鸭肉制品造成污染,消费者一旦食用了含有对人类同样具有致病性的细菌污染的鸭蛋或鸭肉,就会造成人的大肠杆菌感染。
大肠杆菌很容易产生耐药性,可由染色体或质粒介导,它可以通过菌毛将耐药质粒传递给其他大肠杆菌,再加上临床上用药的不合理致使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日益严重。长期低剂量使用药物很容易使该菌产生耐药。建议在治疗起初加大剂量,待病鸭症状消失后停止给药。
大肠杆菌血清型很复杂,各地区或养殖场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该菌研制疫苗最好先确定本地区或养殖场的优势菌株,并以此作为疫苗“种子”。由于时间紧,也缺乏制备疫苗的技术和设备,自制的疫苗没有经过田间试验和科学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