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玲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兽药饲料监察所,云南会泽 654200)
猪瘟作为世界上养殖业的一大顽疾,猪瘟的产生经常伴有一种或多种的细菌或病毒混合感染,由于抗生素一类药物的治疗效果并不明显,大大增加了我们在治疗防治工作上的难度,为养殖业的经济及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随着猪瘟相关病情的复杂化发展,我们在开展相关预防及防治工作时,必须要及时了解猪瘟疫情的动态,掌握最新的防治措施,加强对猪瘟及链球菌病的防治力度,为提高养殖业经济效益、促进养殖业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猪瘟在传统养殖业俗称“烂肠病”,是养殖业中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疾病。导致猪瘟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猪瘟病毒,猪瘟一旦发生,对养猪业来说影响极大。我国在猪瘟控制上主要以接种疫苗为主,在短时间内这种方式确实有效的控制了猪瘟的爆发及传播,但由于病毒等其他原因,猪瘟病症仍时有发生,而且症状愈发呈现不典型性。而链球菌病主要是由于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多种人畜共患病,在养殖业中猪一旦感染了猪瘟或链球病菌后,主要临床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拉稀等情况,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呈现便秘、持续高热的身体现象,严重者更伴有绝食情况。而急性猪瘟一旦与链球病菌混合感染后,病猪的身体呈红肿状态,并伴有痉挛性的休克,最终死亡。
在养殖业中养殖户没有清楚的意识到疾病预防的重要程度,养殖过程中,抱有侥幸心理,没有专业的疾病免疫预防,进而导致部分猪的免疫力不足。而一旦发生病猪感染的情况,不及时进行隔离操作,不采用相关抗生素的物理治疗方法,进而导致疫情大面积传播,严重影响养殖业的经济收益。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愈加频繁,生猪以及猪加工产品的流通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速度与日俱增,由于检疫不严格,导致许多猪贩为获取牟利,使用大量病死猪以次充好,私自宰杀生猪、加工生猪产品,进而在流通过程中,导致病毒传播,引发疫情。
由于养殖业的大规模发展,越来越多的养殖场选择购买后备种猪,但养殖场在购买后备种猪时,由于没有严格引种检疫,导致在引进过程中混入隐性感染的病猪,为猪瘟感染提供了传播源,进而引发猪瘟疫情。
为防止猪瘟病毒及链球病菌感染引发猪瘟,目前我国在养殖业要求对每只猪进行打疫苗抗病,但与国外的疫苗剂量相比,我国150RID的剂量远低于国外400RID的剂量要求,剂量较低导致疫苗的抗病能力不强,无法彻底切断病菌传播。
就目前养殖业而言,接种疫苗就预防猪瘟而言至关重要,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目前我国较为常见的疫苗多为:猪瘟兔化弱毒乳兔组织苗、猪瘟兔化弱毒猪肾细胞菌、以及牛睾丸组织细胞疫苗。在对猪进行接种疫苗过程中,要结合养殖场地理位置、养殖场周围环境、养殖场规模以及历史病疫情况进行综合性考虑。
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在猪瘟疫情中病死的多为大猪尤其是母猪,这主要是由于成年猪只感染部分细菌病毒后,不会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而母猪,在生产哺乳过程中,非常容易感染这些隐性病症的病毒,虽然这些成年猪和母猪看似很健康,但实则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如此极易感染病毒导致猪瘟病情的产生。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关注好每只猪的健康状况,坚持做好每只猪的药物保健工作,预防病毒及病情的产生,保证每只猪的健康,就是保证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养殖场在经营过程中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清洁消毒管理制度,正确规范养殖人员的清洁消毒的操作,提高养殖场清洁消毒等卫生水平,严格遵循专业人员制定的清洁计划,结合季节因素,相应调整清洁消毒的频率,营造一个健康干净的猪舍,降低猪瘟等病情的发生概率。
在养殖过程中,为保证每只猪的健康存活,要慎重引进猪种,坚持养殖场自己繁殖自己养殖的理念。一旦引进猪种,要做好引进猪种的检查工作,确认猪源是否健康,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一定要先进行隔离观察,确认无误后再进行集体混养。同时对外来人员以及车辆也应严格执行清洁消毒流程,经过消毒后再判断是否准许入内,有条件的养殖场更应在猪场外设置专门的消毒带,避免流通环节导致病毒感染引发疫情。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猪瘟与链球菌病等猪瘟的诱发愈发复杂化,目前阶段我国养殖业大多“谈瘟色变”,猪瘟以及猪瘟链球菌病的混合感染仍是制约我国养殖业发展的一大难题,虽然猪瘟等疫病无法彻底解决,但科学的养殖方法,可以防患于未然,减少疫病的发生几率,使养殖场免受猪瘟与链球菌病的困扰,保证养殖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