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针刺之“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论

2019-02-12 11:08张立志许能贵王琳
上海针灸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脉象气调灵枢

张立志,许能贵,王琳



浅谈针刺之“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论

张立志,许能贵,王琳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华南针灸研究中心,广州 510405)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提到“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的针刺补泻原则,历来医家对此有不同的见解。作者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提出了从针下虚实、脉象变化以及气调而止3个方面来判断针刺补泻是否太过或不及,从而使补泻无过其度,以提高针灸临床的疗效。

针刺疗法;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文献研究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益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疡。”对此句历来医家有不同的见解,但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提示针刺之要在于补泻,肯定了针刺补泻的作用。《灵枢·九针十二原》:“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另一方面指出补泻之要在于适度,不及则邪气不去,太过则正气反伤。著名针灸学家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针刺禁忌第一》中也提到:“凡刺之理,补泻无过其度。”那么在临床,如何判断针刺补泻是否有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针下虚实、脉象变化以及“气调而止”3个方面来判断针刺补泻是否太过或不及。

1 针下虚实

针刺虚实之论在《灵枢》中反复叙述并强调的,其中在《灵枢·经脉》中从十二经的要点反复叙述达十二次,可见是重点之处。《素问·宝命全形论》:“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此句旨在说明在行针刺补泻前后,应该细心体察针下的虚实之感,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为实,若得若失。”《灵枢·小针解》:“察后与先若亡若存者,言气之虚实,补泻之先后也,察其气之已下与常存也。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者,言补者佖然若有得也,泻则恍然若有失也。”《难经·七十六难》:“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营置气。”据此,笔者认为“实者使其虚”应出其气,“虚者使其实”应入其气,但气之出入,与针刺补泻虚实之验,常在若有若无、若得若失之间。若补者仿佛患者若有所得,泻之者恍然若有所失一样。在临床上,医者手下针感往往与患者的针感相一致。所以,就体察针下的邪正虚实而言,患者的针感也是一个重要的量化指标[1]。这就要求医者在行针刺补泻前、中、后要及时和患者沟通,询问针刺者的感觉和反应,以利于判断针刺补泻是否恰当。

2 脉象强弱变化

《灵枢·九针十二原》:“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因此无论是独取寸口脉法还是人迎寸口脉法以及三部九候法,针刺前后的脉象变化都是对判断针刺补泻是否恰到好处的重要标准[2]。《灵枢·终始》:“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邪气盛的时候脉象表现得紧促,邪气祛除,正气来复时则脉象表现为徐缓有力。《灵枢·终始》更加详细地描述了补泻是否有度,可以证之于脉的运用,记载:“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此句意在说明虚实两种情况的补泻判断。泻之则虚,其脉之大小虽旧,却较原先为软;如果脉坚仍如故,则病未得去。补之则实,实者脉之大小虽如故,但更见其充实,如补之而脉不见充实,则病虽暂时缓解,仍然未去也。如果确实已经收到补虚泻实之效,则病虽不能随针而去,亦必衰其大半矣。这就要求医者在行针刺补泻前后,应进行补泻前后脉之软坚硬的相互比较,以判断补泻是否有度。

3 气调而止

《灵枢·终始》:“凡刺之道,气调而止。”《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在《灵枢·小针解》中有明确的解释,经文曰:“气至而去之者,言补泻气调而去之也。”而笔者认为针灸气至与针感概念不同,“气至”应是指针刺前后的脉象变化,通过检查人迎与寸口脉的变化来辨别病变是在经筋还是经脉以及确定补泻后“气至”与否[3]。说明“气至”是指通过针刺补泻而使人体达到“气调”的健康状态,是为针刺治疗效应的一个标志。

《灵枢·终始》:“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邪气独去者,阴与阳未能调,而病知愈也。”此处是指虚实病证时,通过补泻调气,谷气至于针下而气调的状态[4]。故补泻气调之后的“谷气至”可作为得气的最终阶段[5-7]。《灵枢·刺节真邪》:“用针之类,在于调气。”这就要求施术者要用心体会针刺时手下“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的感觉。

4 总结

笔者认为不用手法的常规针刺虽然也有双向调节的补泻作用,但与施行补泻手法相比较,则补泻手法确有许多优于常规针刺治疗的报道。有研究发现行针刺手法可以使针刺有效时间明显延长,从而缩短疗程,提高临床针刺效果[8]。因此针刺的补泻作用,必须通过手法,其效果才能充分发挥[9-10]。古代针灸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造和总结了许多针刺补泻手法。9版《针灸学》教材中有从类别上来讲,有单式手法和复式手法两种。其中捻转补泻、提插补泻是基本手法,迎随补泻是针刺补泻法的总则[11]。《灵枢·九针十二原》:“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间。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补泻手法作用于人体,通过调气表现出补泻的效应,补泻效应的标志是临床疗效,而不是针刺补泻手法的本身[12]。但针刺补泻之要在于适度,笔者认为可以从针下虚实、脉象变化以及“气调而止”3个方面来判断针刺补泻是否适度,从而指导针灸临床补泻恰如其分。通过针刺扶正祛邪的补泻手法,使“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从而使机体的阴阳恢复平衡。

[1] 叶德宝.也谈针刺补泻定量化[J].中国针灸,2001,21 (8):495-496.

[2] 张立志,许能贵,易玮.气至与针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3(3):396-397.

[3] 张立志,许能贵,常乐.《灵枢·终始篇》人迎寸口脉法几个关键问题刍议[J].辽宁中医杂志,2017,44(3): 494-495.

[4] 刘农虞.“得气”与“气至”[J].中国针灸,2014,34(8): 828-830.

[5] 管素梅,闫鏐,谭砚,等.浅谈得气含义的三个方面[J].四川中医,2016,34(8):23-25.

[6] 文绍敦.“得气”与“谷气至”[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0,7(2):44-45.

[7] 朱世鹏,罗丽,杨佳敏,等.再议《内经》得气与治神[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184-185.

[8] 秦玉革.《内经》针刺补泻的主要机理是以意行气[J].中国针灸,2007,27(3):217-221.

[9] 石学敏.针刺手法与临床效果的相关性研究——同一穴位针刺方向、深度、施术与对应症的关系[J].中医学报,2012,(9):1077-1079.

[10] 马臣,徐树军,吕昊哲,等.不同针刺手法治疗脑卒中假性球麻痹的效果观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1,(13):127-128.

[11]王华,杜元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30-31.

[12]高希言.论针刺补泻的相对特异性[J].中国针灸,2002,22(9):607-608.

R245-0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9.06.0690

1005-0957(2019)06-0690-02

2018-10-2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1230088)

张立志(1991—),男,2015级硕士生,Email:1747567859@qq.com

许能贵(1964—),男,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ngxu8018@gzhtcm.edu.cn

猜你喜欢
脉象气调灵枢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气调贮藏技术在苹果储藏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采采卷耳
氮气气调对不同含水量大豆保鲜效果研究
新型简易气调箱可延长果蔬保质期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关于脉象在疑难病诊治中作用的一些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