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肝片吸虫病是由肝片吸虫寄生在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肝脏胆管中而引起的疾病。本病以急性或慢性的肝炎、胆管炎为主要特征,同时伴有中毒、水肿、腹泻、贫血、营养不良等症状。对养殖业危害相当严重,尤其是对幼畜,可造成大批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山羊肝片吸虫病通常发于秋末冬初时节。急性病发病比较突然,最初发病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不振,不愿意饮食,同时结膜出现红色,腹部按压有疼痛感,出现急性腹泻等问题。
慢性型吸虫病的病程比较长,山羊会出现贫血以及腹下水肿严重的情况,并且毛发粗乱没有光泽,山羊食欲进一步减退或废绝,精神不振现象严重,目光呆滞,重者卧地不起。偶有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孕羊出现流产现象。
山羊病初主要出现肝炎、肝肿大且质地较硬。病程后期羊只十分消瘦,同时皮下处以及脂肪出现水肿情况,腹腔积液比较多,同时也表现出慢性增生性肝炎,被破坏的肝组织则出现灰黄色的坏死灶,肝管内部出现有大量的粘液,切开胆囊及胆管内有肝片吸虫成虫。
通过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初步诊断外,结合病理解剖和实验室(粪便检查)检查进一步确诊,通过粪便检查是否含有虫卵即可确诊为肝片吸虫病。
1.药物治疗。重症羊治疗可以采用4%硝氯酚按照每次1.5mL/kg体重进行皮下注射,7d之后在进行重复注射。也可以采用10%葡萄糖300mL以及200mL生理盐水加之辅酶进行静脉治疗,连续注射3d。还可以采用丙硫米唑,按照体重给予服用,每隔一天服用一次,连续服用3次。轻症羊则可以用4%硝氯粉进行服用,隔日服用,连续服用3次,治愈率达到98%。
也可以采用“肝蛭净”进行治疗,这种治疗方式对于肝片吸虫1周龄幼虫和成虫均有效。剂量根据羊体体重进行配置,体重每增加1kg剂量增加10mg,采用灌服的方式。对于肝片吸虫6周龄及以上的有虫或者是成虫可以使用碘醚柳胺,剂量仍旧根据体重决定,体重每增加1kg剂量增加7.5mg,采用灌服方式。丙硫咪唑对于治疗肝片吸虫也有着比较好的效果,并且这种药剂比其他药剂来说,更加安全。按照体重每增加1kg剂量增加8mg进行治疗,就可以杀死95%的成虫,体重每增加1kg剂量增加15mg,就可以杀死90%的幼虫,对于疾病治疗有着明显的疗效。
2.粪便处理。在羊养殖过程中,对疾病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羊的排泄物。很多疾病都是由于管理者没有重视羊排泄物的管理,从而对羊群造成了不良影响。所以,为了避免排泄物随意堆放、孳生细菌等问题,相关的管理人员要强化羊排泄物的管理,建立起相应的排泄物以及污水等收集处理池,并且收集处理池的位置设置要科学,要远离羊群,避免细菌孳生影响牛羊正常的活动,避免羊瘟的暴发。
3.定期驱虫。开展肝片吸虫的驱虫工作,可以有效防治该病的发生。这种疾病的传播者主要是生病的山羊以及带虫者。驱虫不仅仅有治疗作用,还能够起到相应的预防。山羊养殖者应该在夏天以及秋末、春初进行3次驱虫,不管什么季节,一旦发现病羊,需要立即进行驱虫。
在羊肝片吸虫病的预防工作中,应该树立起预防为主的观念,平时要做好相应的消毒和饲养管理工作,避免在低湿牧地里放牧,日常可以采用常山、大黄进行熬制后给羊群灌服有利于羊肝片吸虫病的预防。常山具有抵抗病毒的作用,大黄也具有通肠以及泻热的功能,可以配合其他药物,提升羊体抵抗力,确保羊群健康的成长,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在治疗上,要坚持先判断虫体发育时间,再确定治疗方案的原则。尽可能的缩短治疗周期,加快羊群康复速度。
综上所述,此文分析了山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方式,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措施。然而,由于本人的能力和时间有限,文中部分结论值得进一步的商榷,希望同仁及老师不吝赐教。规模羊场要防止本病的发生,首先要定期驱虫,结合当地的情况,在每年的春初秋末各除虫一次(可选用肝蛭净、硝硝酚、丙硫苯咪唑等药物除虫);要处理好粪便,对粪便要及时清理堆积发酵,杀死虫卵;要消灭中间宿主,可用1 ∶50000的硫酸铜溶液或20%的氨水药物灭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