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不仅仅对中国,对整个亚洲养猪业都是毁灭性的打击,不到一年的时间疫情覆盖全国,截止2019年9月10日,报告疫情152起,其中生猪疫情149起。报告疫情中(不精确统计),37起疫情发病率40%以上,88起疫情病死率>50%,49起疫情病死率达100%。报告疫情扑杀生猪119万头,加上疫点周围3km“连带”扑杀,因恐慌而抛售、淘汰,造成生猪存栏急剧下降。
为什么会传播如此之快?理论上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自然传播速度慢,是一种最容易净化的疫病,不是一种容易传播的疫病,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它更是一个人为造成的疫病。
政府的非洲猪瘟防控措施是正确的,如果不采取这些政策后果将更加严重,但是控制措施不能落地,加速了疫情的扩散和传播。
造成非洲猪瘟疫情扩散与传播的因素:A、污染泔水/餐厨剩余物;B、感染生猪;C、污染猪肉制品;D、猪血源饲料制剂(血浆蛋白、血球蛋白);E、运猪车;F、饲料(原料);G、人员、物品。只要病毒污染的生猪、猪肉制品、运输车等在移动,就肯定会传播疫病。
最初的21起报告疫情中,62%与饲喂泔水有关。流行病学调查的68起报告疫情中,46%与运输工具(车辆)、人员有关,34%与饲喂泔水有关,19%与生猪及其产品跨区域调运有关。而不上报疫情、私自处置疫情,是导致疫情不断传播、扩散与放大的根本原因。
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非洲猪瘟病毒污染严重,整个环境大面积被病毒污染,尤其今年南方水源的大面积污染是我们需要重视的现实。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是需要去研究的课题。新的研究显示水蛭可能是非洲猪瘟病毒储存器,南方地区水蛭众多,对南方养猪业也可能产生持续的影响。
非洲猪瘟带来的影响极为深远,对整个动保行业、饲料行业、养殖业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非洲猪瘟是我国生猪产业的一场灾难,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生猪存栏急剧下降带来猪肉供应问题。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未来非洲猪瘟防控依然是一场持久战,很多措施必须持续的做,单纯的希望一个救星出现,不太可能。
未来很长时间我们都要坚持不懈从消灭传染源、消除污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几个方向着手,持续性的开展工作。
消灭传染源需要对病死猪、发病猪、感染/带毒猪实行扑杀、清除和无害化处理,对污染的泔水/餐余垃圾、生猪相关制品等进行严格的管控与处理。
消除污染源需要加强对污染的运输工具清洗消毒,加强污染的屠宰场消毒,对污染的猪肉及制品包括餐余垃圾有效控制,污染的饲料原料高温制粒,禁用、无害化处理猪血液饲料原料,加强饲料加工企业消毒,帮助污染的环境消毒和自净。
为保证防控措施落实到位,需要建立健全系统的非洲猪瘟防控体系,包括:防控管理体系、防控队伍体系、防控法制体系、疫情监测体系、疫情诊断体系、疫情处置体系、财政保障体系。
中国不能不养猪、中国人不能不吃猪肉,要保证非洲猪瘟长久有效的控制,必须制定和启动《非洲猪瘟根除计划》;海关需要严防非洲猪瘟新毒株再传入;禁止屠宰生猪跨区域调运,改运猪为调肉为主;加强疫情监测和检测;种猪坚持头头检测;加强疫情处置;建立涵盖猪场、养殖环境、屠宰场、饲料加工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场、车辆洗消中心的全方位的生物安全体系。
生物安全措施是猪场防控非洲猪瘟的根本,是最重要的、有效的、唯一的措施与手段,猪场要养好猪必须做好这一个工作。通过严格执行引种监测与隔离,严格控制运输工具、进场物品,严格限制人员进出,严格控制养殖投入品。做好外部生物安全尽可能把非洲猪瘟病毒阻断在场外;做好内部生物安全,阻断非瘟病毒在场内的传播与扩散,把疫情控制到最小,并根据疫情情况进行精准清除。
非洲猪瘟提供了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生猪产业布局与规划将更加合理。未来养猪业无疑将走向企业化、规模化与标准化,管理走向智能化和精细化。新建的猪场必须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现有猪场也要进行生物安全升级改造。
环境干净:对发生过疫情的地区、猪场的环境(包括水源)进行评估。是否还有污染源?环境中是否还有活的ASFV?
猪干净:不带毒、抗体阴性。
饲料干净:无ASFV污染。
生物安全措施:人员、车辆、物品……
猪场改造:单元式、分区、隔离舍、净道与污道、出猪台/转猪站……
只有做好细节管理,才有可能复产成功,假如带毒生产,就可能是会造成非洲猪瘟传播的一个传染源,务必谨慎。
非洲猪瘟的防控,生物安全是成本最低的防控手段,人是非瘟防控最重要的因素。(本文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如有出入,以专家本人意见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