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东
(蒲城县畜牧兽医局,陕西蒲城 715500)
蒲城县是奶牛优生区,是省上确定的优质羊乳生产基地县,同时也是奶山羊养殖大县。目前我县奶牛,奶山羊存栏分别为6035头、8.2万只,全县奶山羊50只~100只的养殖场40家,100只以上规模养殖场21家,1000只以上规模养殖场10家,其余为小型分散养殖。常年粮食产量30万t左右,每年可为畜牧业提供精饲料10万t,农作物秸秆、田间杂草60万t,种植苜蓿0.12万hm2,为发展奶牛、养羊业具有充足的饲草资源。
我县每年能提供鲜牛奶10.5万余t,羊奶约2.8万t,奶牛奶价一直在3.6元/kg徘徊,近期略有上升。奶山羊奶价去年最高收购价在9.6元/kg,现在奶山羊奶价在6.3元/kg。
县域范围内建成犇犇巴氏鲜奶、宝宝牛巴氏鲜奶、给力巴氏鲜奶吧20个,日产巴氏鲜奶、纯奶约1000kg,奶业产业链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奶牛存栏量与去年同期0.85万头相比,减少29%,日单产奶量与去年同期增加了20%;奶山羊存栏与去年同期6.11万只相比增加11.3%,日单产奶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3.5%。
以永丰、椿林、荆姚、紫荆办为核心的奶牛产业,以苏坊、荆姚、桥陵、兴镇为核心的奶山羊养殖场示范区,打造奶山羊养殖特色小镇,带动全县奶牛、奶山羊产业跨越式发展。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农职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签订奶山羊良种繁育协议,建立奶山羊繁育基地。汇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批奶牛、奶羊育种、奶羊生产和乳品加工方面的技术人员,为全县奶牛、奶山羊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平台。
加大与陕西圣唐乳业有限公司的联系,推动羊乳生产加工线项目早日落地建设。同时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技术专家签定“优质原种培育扩繁基地”合作协议,为产业发展注入高科技血液。
通过多年努力初步形成我县奶牛、奶山羊养殖的四种模式,即:“党委+”模式;“党支部+”模式;规模养殖场模式;家庭适度规模养殖模式。
一是建立监管工作机制。成立蒲城县县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成员工作任务,制定了下发《全县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实施方案》、《生鲜乳收购站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二是完善制度。对原有的各项制度进行了完善、细化,分别制订了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生鲜乳冷藏贮存制度、奶站化验室管理制度、奶站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生鲜乳运输车辆管理制度、挤奶操作规程、分户留样制度、日常检测制度等8项制度和生鲜乳收购、销售、检测记录及交接单、挤奶机检测、维护记录、生鲜乳制冷、储存记录、设备或场地清洗、消毒记录、奶站人员培训记录、分户留样记录等10项记录,使收购站日常管理制度化。
三是强化监管技术培训。采取召开会议、现场辅导等形式,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2018年共举办奶业法律法规培训班6期,培训450人次,印发宣传资料10000份,深入开展了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安全意识。
四是加强日常监管。核发《生鲜乳收购许可证》15个,全县共有生鲜乳运输车15辆,其中由我县核发《生鲜乳车辆准运证》的5辆。共开展集中检查整治活动8次,其中联合执法检查3次,有效地规范了我县生鲜乳生产和收购市场。
(1)存栏量不足,规模化程度低。全县奶牛存栏较少,奶山羊养殖仍以家庭散养为主,设施简陋,规模化养殖程度低,管理粗放。鲜奶采集使用机械化挤奶普及率有待提高。技术推广力度仍需加强。
(2)品种不优,产奶水平不高。尤其是奶山羊,大部分种公羊都是群众自繁自育的公羊,种群品质退化严重,有关良种繁育、快速改良、健康养殖、疫病防控等技术相对滞后,致使奶山羊生产水平低,经济效益不高。
(3)发展资金短缺,扶持力度不够。金融投放少、难度大,融资渠道不畅,直接影响着奶山羊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4)全县奶类加工企业缺乏,奶农只好将奶销往临县富平。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借助互联网、电视等媒介,大力宣传奶的营养价值和奶牛、奶山羊产业发展前景,支持和鼓励企业与村镇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动产业发展。
二是夯实保障措施。政府牵头,部门联动,加大政策投资,龙头企业带动,以“党委+”、“党支部+”模式为核心,发挥“企业+农户”模式优势,强化政策引导,全方位保障产业发展。
三是强化科技服务。邀请有关专家、教授,加强对养殖人员饲养管理和养殖技术方面的培训,发挥专业技术团队优势,强化良种提升、乳制品质量监测,全面提升奶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