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463000)张菊花
冠心病主要是指冠状动脉循环系统发生功能性或者器质性病变的一种疾病,冠心病的诊断对于冠心病的及时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临床中诊断冠心病的一个主要手段就是进行心电图检查,这在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中意义重大[1]。为此本文主要探讨分析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5月收治的12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患者。对照组男29例,女31例,患者年龄54~67岁,平均年龄(59.7±3.4)岁,有12例心绞痛患者,有11例糖尿病患者,有12例高血脂患者,有14例高血压患者,有11例心肌梗死患者;观察组中男32例,女28例,患者年龄55~68岁,平均年龄(59.4±3.6)岁,有11例心绞痛患者,有13例糖尿病患者,有11例高血脂患者,有15例高血压患者,有10例心肌梗死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病史等进行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电图诊断:采用FX-7402型12导联心电图机对患者进行检查描记,走纸速度设置为25mm/s,定标10mv描记约20s12导心电图。要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下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并要尽最大能力让患者的精神状态得到放松。实验组采取动态心电图诊断:采用美国DMS动态心电图系统,对患者24小时的心电图变化进行记录,在对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患者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检查,所以说在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时一定要注意患者的体位,然后利用相关配套软件进行回放,并进行图像分析[2]。
1.3 观察指标 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电图诊断,实验组采取动态心电图诊断,并对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主要观察两组患者心肌缺血阳性率和阴性率;观察两组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心律失常主要包括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短阵室上速以及房性心律失常。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有数据将采取SPSS20.0软件来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值±来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心肌缺血诊断结果对比 对照组心肌缺血诊断的阳性率和阴性率分别为76.7%(46/60)和23.3%(14/60),实验组心肌缺血诊断的阳性率和阴性率分别为96.7%(58/60)和3.3%(2/60)。由此可以得出,实验组患者的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心律失常诊断结果对比 对照组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短阵室上速以及房性心律失常的诊出率分比为21.7%、21.7%、16.7%和15%。实验组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短阵室上速以及房性心律失常的诊出率分比为86.7%、88.3%、31.7%和26.7%。由此可以得出,实验组患者的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动态心电图可以对患者进行实时监测,可以连续24小时对患者心电图变化进行记录和分析,可以发现记录过程中存在的异常电波,从而对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进行有效的检测。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①在心肌缺血诊断方面。对照组心肌缺血诊断的阳性率和阴性率分别为76.7%和23.3%,实验组心肌缺血诊断的阳性率和阴性率分别为96.7%和3.3%。由此可以得出,实验组患者的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在心律失常诊断方面。对照组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短阵室上速以及房性心律失常的诊出率分比为21.7%、21.7%、16.7%和15%。实验组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短阵室上速以及房性心律失常的诊出率分比为86.7%、88.3%、31.7%和26.7%。由此可以得出,实验组患者的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总之,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临床效果显著,并且对于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检出率高,为冠心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