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蚕种场企业化管理经验

2019-02-12 04:38黄乙明蒋熙张红菊
四川蚕业 2019年2期
关键词:微粒子责任区蚕种

黄乙明 蒋熙 张红菊

(1.四川省苏稽蚕种场,四川 乐山 614013;2.四川省凉山州蚕种场,四川 凉山 615512)

凉山州蚕种场地处四川西南攀西结合部的干热河谷地区。创建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原为四川省蓖麻蚕种繁育基地,1976年改为家蚕育种场,是四川省四个家蚕选原种场之一、四川省蚕丝工程试繁示范基地及家蚕生物学鉴定中心,同时还承担着全省一代种杂交种的杂交率饲养鉴定及全省新品种的室内饲养鉴定工作。2005年注册蚕种商标“桑花”,年生产“桑花”牌母种10000蛾,原原种15000蛾,原种12000张,一代杂交种40万张以上。其生产的一代杂交蚕种除满足攀西地区蚕业生产用种需求外,每年还向省内外重点蚕区以及国外蚕区提供15万张以上的优质蚕种。蚕种质量良好,从1993年至2018年近三十年间各级蚕种母蛾微粒子病检验全部合格,一代杂交种成品微粒子病检疫和成品检验无论地区自检还是省、部级抽检合格率均保持100%;一代杂交种的杂交率也长期保持在99%以上;良卵率和实用孵化率两项指标均保持在98%以上。多次获得省州蚕业生产“先进集体”、“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2008年又建成并投入运行了年冷藏一代杂交种100万张的现代化蚕种冷库一座。是目前攀西地区唯一一个集蚕种催青、保种、繁育、生产、冷藏、浸酸,销售于一体的公益事业单位,更是我省的蚕种生产明星种场,其原种生产量约占全省的40-45%左右,一代杂交种生产量约占全省的30-35%左右。在此对该场扎实开展三级蚕种繁育工作的经验进行分享,供广大同行借鉴参考。

1 锐意改革,实施绩效考核

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管理和认识等多方面的原因,凉山州蚕种场遭受微粒子病侵害,制出的蚕种无论原种还是一代杂交种其带毒率均在60%以上,毒率超标严重,经营效益严重亏损,职工工资减半发放。员工队伍思想涣散,生产无法正常运行,企业生存达到崩溃的边沿,上级管理部门要求种场进行停业整顿。在举步维艰的困境下,种场领导征得当时的凉山州蚕茧公司和凉山州农业局的同意后,用壮士断腕的决心对种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彻底打破事业性质的管理体制和工资模式,实行绩效考核的工资管理。全场从上至下无论在编与否一律实行同岗同酬、按岗位定薪酬、指标考核的工资管理模式,在编职工的工资全部进入档案,在职期间严格按岗位考核。

2 加强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管理

2.1 综合目标考核管理

在全场班组、职工个人的绩效利益考核过程中,重点考核微粒子病毒率、一代杂交种杂交率、生产成本、公斤茧制种系数、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等指标,严格奖惩,逗硬执行。

2.2 责任分区防微管理

根据各生产班组和部门的不同生产特点和工作重点,分别设立了以中层各管理人员为责任人的六大防微责任区,即选原种桑园生产防微责任区、普种生产防微责任区、原蚕生产防微责任区、冷库生产防微责任区、生活办公防微责任区、果园生产防微责任区。各防微责任区责任人负责本区域的防微防病工作的安排和督查,并对防微防病工作的效果负责。生产期内各防区责任人进行防微轮值,各防微区责任人轮值期内负责全场防微控微工作进展情况的检查,并在轮值期结束交结班前组织召开一次班组长以上的管理人员参与的防微工作会商会,通报本轮值期内各防班组和部门防微防病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其他相关生产情况进行通报,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防微控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会商,并针对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和方案,由下一轮的轮值责任人负责督促执行。

2.3 选原种防微防病管理

在开展选原种生产的过程中,除了严格按选原种繁育技术规程执行操作外,还强化各环节的防微防病工作,实施“桑叶全程消毒;除沙在走廊进行且铺地布操作;养蚕人员不进贮桑室,用叶实行配送;上班时间人员不随意出入生产区;蚕房周围环境和寝室定期消毒”等措施。

2.4 场部区域防微管理

针对场区内选原种、普种、冷库三大生产区域的生产特点,有效防止交叉感染,专门制定了凉山州蚕种场《场区生产区域的微粒子病防治措施》,明确规定进入三大区域的所有人员必须执行更衣换鞋制度;生产区内的各种废弃物必须在本区域内处理;非生产使用的机动车辆不得随意出入生产区;各区域的职工上班时间内不能擅自离开生产区;非生产季节职工生活活动不能在生产区进行等等。

2.5 原蚕基地防微管理

原蚕基地管理是防微工作的重点。一是抓好原蚕各季桑园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蚕前开展桑园虫害的统防统治,切断“微病”交叉感染途径。二是净化饲养环境,规范蚕沙的处理,要求蚕沙全部倒入专用蚕沙坑,腐熟后再施入农田,养蚕前蚕室、蚕具必须进行二次统防统消工作,保证养蚕环境安全可靠。三是抓好冬季桑园和蚕室环境冬消工作,减少越冬代害虫的虫口基数和环境中病原物基数。四是力争原蚕基地党委政府的支持,“通过村规民约”引导蚕农改变蔬菜种植结构,养蚕区域内禁止种植莲花白等甘蓝科作物,减少菜粉蝶的食物链,控制菜粉蝶的虫口基数,结合桑园防微治虫措施有效减少原蚕区桑园被微粒子污染的机率。

2000年以来,为加速原蚕基础设施建设,凉山州蚕种场每年投入50万元左右的资金在原蚕区,用于建立小蚕专用共育室、修建蚕沙处理坑、配套消毒机、切桑机、升温炉、换气扇等设施设备,大力改善原蚕区硬件环境。

2.6 蚕种冷库管理

为了确保蚕种冷库的运行安全,场部明确了具体人员的管理责任,制定了技术规范,严格落实管理责任,在冷库技术处理过程中,结合本区域的气候特点和用种特点,不断调整技术标准,逐步探索了一套适合攀西地区蚕种冷藏的技术标准。

3 积极加强员工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技术技能

为了弥补和解决生产中技术人员不足、人才断代的实际问题,凉山州蚕种场一方面采取校企联合办班、委托培训、签约培训的多种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充实职工队伍;另一方面在内部管理中,组织职工开展理论学习和外出参观考察学习,进行操作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技能技术水平;同时返聘部分有经验、有能力的退休人员重新上岗,以老带新,使员工队伍安全实现了新老交替,保证生产的有序推进,有效解决技术人才断代和职工队伍更新换代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凉山州蚕种场在管理体制上坚持实行企业化管理,生产过程中坚持“以防微为重点,以提高蚕种质量为中心”的管理原则。加强蚕种生产各环节的管理,不仅防微工作成效显著,蚕种质量稳固提升,其生产的“桑花”牌蚕种已响誉大江南北,赢得了较高的市场信誉。

猜你喜欢
微粒子责任区蚕种
家蚕原种繁育微粒子病防控措施及成效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家蚕微粒子病有关科技术语的探讨
家蚕微粒子病防治的十点体会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二次开发在主站调度责任区维护中的应用
原蚕区微粒子病防控体会
攻克优质蚕种质量控制关键技术
关于进一步推进党员责任区建设活动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