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472500)何社军
1.1 一般资料 对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门诊及医院住院收治的100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研究,排除因其他病毒感染导致的腹泻,男60例,女40例,门诊40例,住院60例。患儿均存在腹泻症状,大便主要为水状、糊状、黏液状,镜检显示存在脂肪球、白细胞,部分患儿合并腹部疼痛、呕吐、高烧等症状。
1.2 方法
1.2.1 粪便检测方法 取患儿的新鲜粪便样本,妥善保存,取每人5g的粪便标本量,并于1h内结束标本检测;不能在1h结束检测的样本,需保存在2℃~8℃密闭环境下,并于当天完成检测。
1.2.2 轮状病毒抗原检测 采用胶体金法检测,根据SD诊断标准,检测评估轮状病毒。测试卡中显示T、C双线为红色,标记结果为阳性;若测试卡上仅出现质控线,显示为阴性;若检测显示窗中无质控线,表明无检测指标,则判定检测结果无效。若出现检测结果无效,分析可能是检测操作失误,或检测卡变质,需重新取样检测。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软件SPSS20.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分析用x2检验,P<0.05表示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
2.1 不同性别患儿的检测结果对比 100例腹泻患儿中,轮状病毒检测结果为阳性者24例,阳性检出率为24.00%,男性患儿检出率为23.33%(14/60),女性患儿的检出率为25.00%(10/40),两组间对比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P>0.05)。
2.2 不同年龄患儿检测结果对比 统计结果:1~2岁的阳性检出率最高28.00%,略高于0~1岁的阳性检测率26.23%,但组间对比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3,P>0.05),0~1岁、1~2岁的阳性检出率高于2~5岁患儿阳性检出率(7.14%),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比较不同发病时间患儿检测结果对比 一年不同季节的患儿阳性检出结果对比,冬季检出率最高为45.83%,其次为秋季29.17%,春季16.67%,夏季检出率(8.33%)最低。
轮状病毒是1975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命名的,根据抗原性、病毒基因结构,划分轮状病毒7个组(A~G),其中最为常见的是A组感染,主要诱发婴幼儿腹泻。小于2岁婴幼儿为易感人群,主要经粪-口传播,主要受感染部位为小肠上皮细胞,感染后损伤细胞组织,出现水样便,容易引发酸中毒、电解质紊乱、脱水[1]。但不同地区轮状病毒检测方式、统计方法不一致,因此轮状病毒感染检出结果存在差异。
本次研究表明,轮状病毒的阳性感染率与性别无关,从年龄角度分析,2岁以下儿童的阳性检出率较高。1~2岁婴幼儿的轮状病毒阳性率检出最高,主要是因该时段的婴幼儿多为非母乳喂养,而且活动能力有明显增强,一定程度增加了与病原体接触的机会,再加上该年龄阶段婴幼儿的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善,因此具有较高的感染率。而0~1岁儿童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略低于1~2岁婴幼儿,分析主要是因该阶段婴幼儿多是母乳喂养,母乳中所含的糖蛋白乳集素、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可封闭轮状病毒,并抑制复制,而且人乳头中中的免疫活性细胞丰富,而且含有可发挥免疫调节的催乳素,这阶段婴幼儿年龄小,活动能力弱,发生粪口传播发生几率较小,即便发生患儿腹泻,多数非感染因素[2]。2~5岁儿童阳性检出率最低,这阶段的儿童免疫机制发育逐渐完善,而且卫生意识提高,因此感染率有所下降。从时间角度分析,冬秋季节轮状病毒检出率最高。轮状病毒感染的季节性明显,多发于秋冬季,因秋冬季气候温差变化大,忽冷忽热,气候变化多样容易导致感冒、腹部受凉、各种感染诱发腹泻。针对轮状病毒导致的小儿腹泻发病情况,临床提出应加强感染高发季节、高发年龄段婴幼儿的预防保护,减少轮状病毒感染发生,尽量早期检测、早期诊断腹泻患儿。而且专家建议,有必要加强患儿家属相关疾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做好病区的清洁以及消毒隔离、规范标本转送等,减少感染发生的诱因,预防交叉感染出现,保证婴幼儿的身体健康。
总之,加强腹泻患儿的轮状病毒检测,可降低误诊漏诊发生,同时应及早提供治疗方案。此外,早期积极检测,明确病毒感染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对症采取干预措施,这对于轮转病毒防控工作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