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春涛,贾 颖
(山西中医药大学,太原 030024)
癌症是当今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之一,就其治疗而言,手术治疗及放疗、化疗仍是目前治疗的主流方法[1],然而放化疗期间或放化疗后常常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白细胞缺乏症、癌因性疲乏及疼痛等,这些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学认为,引起这些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放化疗过程中耗气伤阴,导致机体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亏虚。
灸法古代称灸焫,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在穴位上烧灼、熏熨,借助灸火的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温通气血、扶正祛邪、扶阳固脱、调整机体阴阳平衡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外治方法。研究发现,灸法可以降低化疗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损害,减少化疗对机体的损伤,提高人体正常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抵抗力,提高机体的防病抗病能力,且毒副作用小[2-3]。本研究旨在通过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重庆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外文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Springer、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收录的自200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不同灸法干预癌症相关性疾病的临床研究文献,回顾性分析不同灸法在干预癌症相关性疾病中的应用,为灸法在癌症相关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与实践提供参考。
以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重庆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外文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Springer、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论文为来源,包括学位论文、期刊论文及会议论文。
采用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不同灸法干预癌症相关性疾病的临床研究文献。首先,在中文数据库分别以“癌”and“灸”“恶性肿瘤”and“灸”和“晚期肿瘤”and“灸”“化疗”and“灸”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外文数据库分别以“cancer”and“moxibustion”,“tumor”and“moxibustion”和“chemotherapy”and“moxibustion”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其次,在中文数据库分别以“噎嗝”“反胃”“翻胃”“胃反”“癥”“积”“脾积”“痞气”“肝积”“肥气"“癖黄”“肝着” “肺积”“息贲”“心积”“伏梁”“失荣”“上石疽”“石瘿”“肾岩”“唇茧”“舌菌“石疔”“黑疔”“青疔”“翻花疔”[4]and“灸”为主题词进行二次检索。检索结束后对获得的文献摘要进行阅读,剔除两次检索重复的文献。对纳入文献全文下载后进行逐篇阅读,提取文中癌症疾病类型,相关性疾病类型、施灸的方法及所选用的穴位,提取后逐条录用计算机。
纳入标准:数据库中不同灸法干预癌症相关性疾病的临床研究文献;若学位论文与期刊论文或会议论文重复时,纳入期刊论文。排除标准:2次检索重复的文献;重复发表的文献及关于灸法与癌症相关的理论研究、文献研究、病案报告、实验研究及综述类文献。
研究所收集的数据均通过录入Excel 2007表格中进行统计分析,涉及癌症疾病谱、相关性疾病谱、不同灸法种类和穴位选择等。
按照上述检索方法,共检索到关于不同灸法干预癌症相关性疾病文献679篇,通过阅读标题、摘要及全文,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文献377篇,最终确定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302篇。
表1显示,纳入的302篇文献中,癌症类型26种,频次707次。大肠癌出现的频次最高,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其余依次为肺癌、胃癌、乳腺癌、肝癌等。
表1 纳入文献中癌症疾病谱分析(n≥10)
表2显示,纳入文献中癌症相关性疾病类型主要有胃肠道反应、癌因性疼痛、癌因性疲乏、白细胞减少症、骨髓抑制、尿潴留、外周神经毒性、腹水、失眠、吞咽功能障碍、脱发11种,其中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便秘、腹泻、食欲减退、放射性肠炎、胃瘫综合征、腹胀、肠梗阻、呃逆9种。研究发现,胃肠道反应中恶心呕吐在癌症相关性疾病中出现频次最多,其余依次为白细胞减少症、食欲减退、癌因性疲乏、骨髓抑制、癌因性疼痛等。
表3显示,纳入文献中共使用15种灸法,其中艾条温和灸最多,其余依次为隔姜灸、隔药灸、雷火灸、热敏灸、隔盐灸、艾炷灸和督灸等。
通过对纳入文献灸法时间及壮数研究发现,艾条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每次多为15~30 min,隔姜灸、隔药灸、隔姜灸、隔蒜灸、艾炷灸多为3~5壮或20~40 min;麦粒灸多为7~9壮;温针灸多为15~20 min;督灸多为40~60 min;雷火灸多为30~40 min;热敏灸多为30~60 min;化脓灸多为每次3~7壮,灸至化脓为止。
表2 纳入文献中癌症相关性疾病类型频次分析
表3 纳入文献中不同灸法使用频次分析
表4显示,在纳入文献中,涉及穴位64个,频次862次,其中足三里使用频次最多,其余依次为神阙、中脘、关元、气海、内关、大椎、肾俞、三阴交等。
古代中医学没有对癌症系统和专门的论述,仅仅散见于各医家的论述中。如《千金方》[5]云:“食噎者,食无多少,惟胸中苦塞,常痛,不得喘息。”《济生方·噎膈》[6]云:“其为病也,令人胸膈,妨碍饮食,胸痛彻背”中对疼痛的描述均与食管癌相似。有研究通过搜寻古代恶性肿瘤的相关文献,根据其证候描述、病情发展及疾病转归,与现代医学对癌症的描述相比较,认为食管癌、食管下段贲门癌、胃癌晚期出现幽口狭窄相当于中医学“噎嗝”范畴,胃窦部癌相当于中医学“反胃”“翻胃”“胃反”范畴,腹腔内的恶性肿瘤相当于中医学“癥”“积”范畴,肝癌及肝脾肿大相当于中医学“脾积”“痞气”范畴,肝部肿瘤相当于中医学“肝积”“肥气”“癖黄”“肝着”范畴,肺癌相当于中医学“肺积”“息贲”范畴,胃癌、肝、胆、胰腺肿瘤相当于中医学“心积”“伏梁”范畴,恶性淋巴瘤、颈部淋巴转移癌相当于中医学“失荣”“上石疽”范畴,甲状腺癌相当于中医学“石瘿”范畴,阴茎癌相当于中医学“肾岩”范畴,唇癌相当于中医学“唇茧”范畴,舌癌相当于中医学“舌菌”范畴,体表恶性肿瘤、黑色素瘤、癌性溃疡相当于中医学“石疔”“黑疔”“青疔”“翻花疔”范畴[4]。本研究关于癌症中医病名的检索策略采用该研究报道的中医病名。
表4 纳入文献中腧穴使用频次分析(n≥10)
目前,中医药治疗癌症相关性疾病备受关注,中医学认为,癌症相关性疾病的发生与机体正气亏虚、毒邪外袭密切相关,治疗重在扶正祛邪。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癌症相关性疾病具有整体性、多途径、多靶点、标本兼治的优势[7],尤其在早期及时给予中医药介入干预,可缓解癌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其不良反应,实现带瘤生存。灸法作为中医外治法之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的记载。《名医别录》[8]载:“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外台秘要》[9]记载了隔蒜灸治疗瘰疬。《针灸逢源》[10]记载用灸法治疗痞之最坚处。研究证实,灸法可以通过温热刺激人体腧穴,调节脏腑、经络功能,激发人体正气,改善机体内环境,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7]。研究还发现,灸法具有类抗原的作用,对机体具有双向调节的特性,既能平衡机体过盛的免疫应答,又能增强正常机体的免疫力,可以明显缓解癌症放化疗中的不适症状[11]。
研究发现,不同灸法干预癌症相关性疾病,施灸穴位多用传统的保健强壮穴,如足三里、神阙、中脘、关元、气海、内关、大椎、肾俞、三阴交。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下合穴,为四总穴和回阳九针穴之一,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扶正培本、调和气血、强壮保健等作用,可治疗“五劳羸瘦,七伤虚乏”“以养先后天之气”,为机体强壮要穴之一[12-13]。神阙穴又称“脐中”“气舍”“命蒂”等,为任脉要穴,连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具有培元固本,协调五脏六腑功能的作用[14-15]。中脘为八会穴之腑会,又为胃之募穴,具有温补脾胃、理气宽中、升清降浊、扶正祛邪作用。心包经循行“历络三焦”,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又通阴维脉,可联络三焦经脉,调畅三焦之气,具有疏通经脉、宁心安神、宽胸理气之功效[16-17]。关元又称“丹田”,为元气关藏之处,为任脉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穴,又是小肠募穴,具有培补元气、补肾益精、强身健体等功效[18]。气海为诸气之海,属任脉之经穴,肓之原穴,有疏导任脉、调理气血、大补元气等功效,凡与“气”密切相关及虚弱的疾病,均可取气海穴[19-20]。大椎穴,始见于《素问·气府论》,为督脉之腧穴,又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统领诸阳经,为调整全身机能的重要穴位之一,具有疏通经络、镇静安神、温阳益气、强壮机体等功效[21]。肾俞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肾之背俞穴,为肾之精气聚集之处,补肾之要穴,具有益肾固精、强壮延年等功效,为未病先防的保健要穴[22]。三阴交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经之交会穴,具有健脾益肾、养血益阴、调节足三阴经循行部位及肝、脾、肾气血阴阳失调等功效[23]。研究证实,这些穴位在临床上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也是常用的养生保健要穴[12,16,18,20-22]。因此,临床上在这些穴位上施灸,可以广泛地运用于癌症相关性疾病的治疗及疾病的预防保健。
本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灸法在癌症相关性疾病中的应用比较广泛,涉及大肠癌、肺癌、胃癌、乳腺癌、肝癌等常见的26种癌症类型,其相关性疾病涉及胃肠道反应、癌因性疼痛、癌因性疲乏、白细胞减少症、骨髓抑制、尿潴留、外周神经毒性、腹水、失眠、吞咽功能障碍、脱发11种,这些疾病均为临床放化疗后出现的常见并发症。研究发现,艾条温和灸在癌症相关性疾病中应用最多,与其操作相对简单有关。近年来随着隔物灸研究的不断深入,本研究发现,临床上使用隔姜灸、隔药灸、隔姜灸、隔蒜灸等隔物灸干预癌症相关性性疾病的应用也逐渐增多,其疗效显著。研究证实,隔姜灸足三里穴能够改善晚期癌症患者癌因性疲乏等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24];补气养血中药隔药灸三阴交、血海、足三里、关元和神阙穴可以有效缓解胃癌患者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临床伴随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5];隔姜灸神阙穴对癌症患者化疗引
起的白细胞减少症具有恢复促进作用,可以减少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对机体免疫功能带来的损害[26]。在施灸壮数和施灸时间方面,不同灸法施灸壮数及时间不同,但多以皮肤出现潮红或红晕为度或皮肤潮红而不起泡为度。由此可见,不同灸法在癌症相关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比较广泛且疗效显著,适应症广,毒副作用小,在今后的临床应用中可以广泛地推广应用。
在本研究中发现,不同灸法干预癌症相关性疾病的临床研究中,其结果多集中于临床疗效的观察,对于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报道较少。今后应加大对不同灸法干预癌症相关性疾病的基础研究及作用机制研究,为进一步扩大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并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