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旸四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2019-02-12 09:33刘虹艳
中国民间疗法 2019年24期
关键词:颈性督脉颈椎

刘虹艳,张 捷

(四川省简阳市人民医院,四川 成都 641400)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CV)是由于颈椎骨质增生、错位,颈肌的异常等内外因素直接或间接压迫椎动脉,或刺激其周围的交感神经,产生眩晕症状,其典型症状为眩晕反复发作,且与头颈部活动密切相关,常伴有颈部酸软疼痛不适。本病属中医“眩晕”范畴,针灸治疗本病具有独特优势,笔者以李旸四针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简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及康复科收治的60例颈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36~70岁,平均(52.45±3.42)岁;病程最短5 d,最长2年,平均(11.48±0.79)个月。治疗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35~69岁,平均(52.36±3.24)岁;病程最短3 d,最长2年,平均(11.36±0.75)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的诊断标准:眩晕,伴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颈肩部疼痛;视物旋转;意识障碍;其他交感神经刺激症状。查体:颈部触诊可发现棘突、横突、椎旁肌、枕外粗隆下方、肩胛上区及锁骨上窝压痛,颈部肌肉板结或两侧紧张度不对称;上位颈椎棘突和枕大神经(风池)压痛,部分可触及颈部棘突偏歪(尤以颈2棘突偏歪多见)及颈椎生理弧度变直或反曲,颈部屈伸及旋转活动受限。压顶试验阳性,椎动脉扭转试验阳性,部分患者旋颈实验阳性。颈椎4位片显示椎间关节失稳,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颈椎曲度改变,MRI显示椎间盘突出。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35~70岁;可接受针灸治疗及相关内科治疗。

1.4 排除标准 眼源性、脑源性、耳源性、心源性、外伤性、药物性眩晕者;严重心、肺疾病者;结核、肿瘤者。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内科治疗。将天麻注射液(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4392)0.1 g 加入0.9%氯化钠溶液(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0483)10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盐酸地芬尼多片(湖南千金湘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0325)口服,每次0.025 g,每日3 次。10 d 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2.1 对照组 给予传统针刺治疗。患者呈坐位;取穴:四神聪、风池、颈夹脊、头维、外关、合谷。穴位处皮肤常规消毒后,选用0.3 mm×40 mm 云龙牌一次性针灸针刺入相应穴位,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2.2 治疗组 给予李旸四针治疗。患者呈仰卧位;取穴:李旸四针,人中、双侧后溪、双侧束骨、双侧复溜;配穴选百会、风池、足三里、太溪。穴位处皮肤常规消毒后,选用0.3 mm×40 mm 云龙牌一次性针灸针刺入相应穴位,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ESCV 量表包括眩晕程度、频率、持续时间、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7个内容,总分为30分,得分越高表明症状越轻[2]。

3.2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进行评定。治愈:眩晕完全消失,伴随症状及体征解除;显效:眩晕基本消失,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有效:眩晕缓解,伴随症状及体征减轻,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影响;无效:眩晕无变化,伴随症状及体征仍存在。总有效率为治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之和。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ESCV 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ESCV 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颈性眩晕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颈性眩晕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颈性眩晕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4 讨论

颈性眩晕属于中医“眩晕”范畴,病因多虚实夹杂,可由外邪所中,邪害空窍,内犯于脑;脑为髓海,髓为精之所化,精虚不能生髓则髓海空虚,精髓不利,精髓不能上承于脑;脑失所养,则发眩晕,故治疗以活血化瘀、祛痰通络、补肾生髓、滋水涵木。目前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西医认为颈性眩晕主要有6种学说[3],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其发病机制,分别为本体感受器紊乱学说,包括鞭索综合征相关的颈性眩晕,伴有颈部疼痛特别是上颈椎疼痛的颈性眩晕;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和压迫引起的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学说;与偏头痛及颈源性头痛相关的颈性眩晕;与颈椎失稳相关的颈性眩晕学说、体液因子学说,其中颈椎不稳及颈部软组织病变在颈性眩晕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李旸四针是天津胡光医师提出并广泛运用的一种针法,用于治疗各类疼痛疾病,具有通督脉、止痛的作用。《难经·二十八难》言:“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林一峰教授指出,督脉阳虚为颈性眩晕基本病机,温养督脉为基本治疗原则,督脉循行纵贯整个脊柱,督脉通则百脉通[4]。人中位于人体鼻唇沟中点,又名水沟,属于督脉,督脉入络脑,交通任督二脉,具有醒神开窍、调和阴阳、镇静安神、解痉通脉等作用,历来被作为急救首选之要穴应用于临床。后溪位于手掌尺侧、小指本节(第5指掌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手太阳经所注为输穴,属木性畅达,故有息风止眩的作用,其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手太阳之经循行至颈肩部,小肠经气血由此上行督脉,为治疗颈椎病的要穴。束骨位于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后方,赤白肉际处,布有第4跖底总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第4趾底总动、静脉,为膀胱经输穴,输主体重节痛,具有通经活络、清头明目的作用。复溜为肾经经穴,属金,为肾经母穴,故取本穴多行补法,具有滋阴补肾精之效。眩晕患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故取束骨、复溜以调肾经元气;人中交通任督二脉。颈性眩晕患者多为正气不足、元气受损的虚证状态,本组配穴可补虚祛邪通络,故可获得良好疗效。本病受体位所限,使针刺的方法受限,患者能接受且疗效较好的手段不多。李旸四针选穴少,用针精研,效果显著,但由于本次选取的样本量少,还需临床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颈性督脉颈椎
脑-肾-督脉轴理论初探及临床应用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鲍远程从督脉论治脊柱疼痛经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内科方案的研究
中正平和是养生的根本
针灸推拿在颈性眩晕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QOL评分的影响研究
什么是颈性眩晕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颈椎
最方便的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