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敏
关于人生的各个阶段该怎样度过,曾国藩有一个“三段论”:少年不能顺,中年不能闲,老年不能苦。堪称深中肯綮。
所谓“少年不能顺”,即少年时不能太顺利,太顺利就不能增长本事。
少年是人生之始,懵懂未开,什么都不会,当然少不了碰壁。少年之顺,无非缘于两个原因。一是依仗天恩祖德的荫庇,为你挡去了困难,免去了愁苦,减去了困厄,使你的愿望容易实现,目的容易达成,功绩容易取得。但是,世上任何成就的取得,本来都必须经历艰难困苦。你没有经历这些就成就了事功,你就根本不了解事情的真相,没明白事情的道理;不仅你的所得并非因为你的努力,而且还会助长你的虚骄之气,对自己的能力素质产生错觉,以致一旦失去靠山,就会手足无措,一事无成。
二是你根本就没有遇到挑战超越你已有能力的事情。凡是你认为难以完成的事情、可能会遭遇艰难的事情,你都选择了放弃;拈轻怕重的后果,你是会觉得很顺,但是,你就失去了提高能力的机会。所有的机会,最先都是以麻烦的面目出现的,你避开了所有的麻烦,也就失去了所有的机会。你一直在平顺之中,只会逐渐变得平庸;当别人在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困苦而登上高峰时,你却在一步一步变得落伍、守旧和无能。
所谓“中年不能闲”,就是中年时不能闲散,闲散就会过早没落。
中年不能闲,首先是要有做事的心志。有句俗话说:人到中年万事休。这显然是指平庸之人。有点出息的人,中年是最出活的时候。这个时候,孩子已经长大,家事已经安定;如果少年努力,中年之时,本事应已练成。无牵无挂干事业,出手即是漂亮活。这个时候如果闲散下来,就会失去斗志,精神日渐萎靡,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苟且心态日甚一日,不仅于事功无益,甚至连衰老都会早来。
中年不能闲,还要有事可做。人这一生,广厦千间夜眠八尺,良田千顷日食三升,有权有势不如有事。有事则心有所定,神有所聚,欣欣然不知老之将至。那种乐于某事而物我两忘的境界,是人生至大的享受。无事则心神散漫,那种百无聊赖的空虚,其实非常痛苦。有事可做的前提是,你已经在此前打下了基础,心有定见,身有定业。也就是说,有一件你做得来而又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你所做之事,能够得到业界和同行的肯定,以及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上的回报,这事你才能做得下去。有一件做得下去的事,你也就才能不闲。
所谓“老年不能苦”,即人到老年,生命进入脆弱阶段,再也承受不起大的艰难困苦。
如果少年时遭遇逆境长了本事,中年时尽心尽力去做事,到了老年時,至少在物质条件上,不会太苦。这时需要摆正心态,避免自寻烦扰的无谓之苦。
一是对自己的事功有知止的心态。人到老年,事业成败人生毁誉,都已难以改变,只能由它去了。所谓知所进退,少年时是猛进,中年时是平进,老年时是知退;所谓行止有度,少年时是强行,中年时是平行,老年时是知止。所谓知退、知止,就是在心智上不再妄求进取,在性情上趋于平淡,在欲望上做减法,在行为上知止步,甚至退一步海阔天空。
二是对子女的成才有客观的心态。老话说:儿女自有儿女福。中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但人到老年,儿女已近中年,基本定型了。儿女超过自己固然可喜,儿女不如自己也要坦然接受。但凡不是贪赃枉法违法乱纪,本事大有本事大的好处,本事小也有本事小的可为。通过老老实实的劳作换得一日三餐,亦不失是社会的良民,家庭的孝子。
三是对生命的存续有达观的心态。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赤条条来赤条条去。没有人可以长生不老。但凡寻求长生不老的,几乎都是适得其反。六七十岁走是“顺头老”,八九十岁走是老寿星。黄泉路上无老少。如果说富贵在天有些消极,生死有命还真的不能不服。既然都有那么一天,那就顺从天命吧。一个人只进不出会憋死,一个地球只生不灭也会撑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