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莹坤 李普前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宣传思想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为新时代高校守正创新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科学纲领和行动遵循。在网络社会思潮冲击侵蚀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面临严峻形势,对做好大学生思想引导化育工作提出了新命题。深刻把握时代特点和育人规律,深化网络理论宣传与舆论引领相统合、网络文明建设与文化育人相结合,推动传统思政育人与网络思政育人相融合,积极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历史使命、捍卫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因应之策。
关键词:网络社会思潮;大学生思想引导化育;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宣传思想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为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守正创新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当前,在网络时代语境下,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多元样态、多变特点和多样形态,主流意识形态面临边缘化、失语化、空心化、教条化等现实困境,如何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正确运用和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全面增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事关当前和长远的重要战略任务,对捍卫和保障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深远意义。
一、时代语境下的网络社会思潮传播
作为一种社会化的群体认知,社会思潮隐渗在日常生活和行动世界之中,将对整个社会体系和时代语义产生重要影响。《辞海》中对于“思潮”的释义为“某一历史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思想倾向”。社会思潮是指“在某一阶段内,在某一层級当中所反映出的代表着当时社会政治情况,且影响力较大的思想潮流。”人类社会进入网络时代以来,不断推动社会思潮向新的实现场阈转移,同时催生出新的表达方式和发展形态,以观照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矛盾和核心诉求。有学者认为,网络思潮就是现实中人们对各种社会问题持有的看法、 观点和情绪(社会潜意识)在网上的表达,并希望借助网络舆论对有关部门形成现实的社会压力,以促进相关问题圆满解决,达到理想结果。
当前,网络社会思潮传播呈现出以下几种基本特征:一是传播主体趋向年轻化。大学生是网民主力军,是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传播的忠实追随者。他们正处在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不够成熟,缺乏高度政治鉴别力,在思想意识上极易受到错误网络思潮的侵蚀和冲击;二是传播场域趋向泛在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新媒体已逐渐代替传统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开展社会交往的主要空间,无限放大了意见领袖在舆论场中发挥的粉丝集群效应,错误网络思潮可实现迅时性、突发性的信众集合,从而对观点产生、事件发展导向产生重要影响。三是传播效应趋向分散化。网络的虚拟性、隐匿性为网民发表言论提供了“符号”面具,人人都可利用网络传递价值观念、表达利益诉求,特别是在重要时间节点和特殊时期,错误网络思潮煽动极易造成网络狂欢和集体失控,加上部分网民缺少辨别力抵御力,表现出群体性的盲从,从而加速舆情事件的发酵,导致舆情管控的难度增加。
二、网络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多重影响
(一)积极影响
一是强化主体意识,彰显个人价值。新媒体技术发展,为大学生群体表达自我、满足自我、实现自我提供了新的平台和空间,适应其发展阶段的思想特点和心理需求。在此过程中,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一则可以满足其获得社会关注和身份肯定的意愿,同时还推动个人的成长发展在信息、资源、观念的互动交流中得到补益,从而形成了一种相关促进、相互关联的循环逻辑。二是鲜明社会属性,表达核心诉求。网络世界为大学生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接受和认同主流价值观念提供了新的渠道和窗口,社会热点现象和重大问题往往会成为网络舆论的焦点,吸引多方人士参与讨论,其中也包括思维活跃、反应敏锐的大学生。在网络舆论场作用下,当大学生的内心诉求与现实发展产生冲突抑或共鸣时,更容易激发其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热情与积极性。如涉及到民生、医疗、反腐、中美贸易等敏感问题,大学生群体往往会变现出强烈的参与感,这也是当代大学生逐步实现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三是促进全面发展,培植多维思维。在价值多元化时代,网络社会思潮的表达环境相对宽松。一方面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价值追求与利益认同,在网络交流中寻找类我群体,以增强社会认同度与内心归属感。一方面,多元化网络社会思潮之间不可避免产生冲突,这就要求大学生需要树立宽容的交往观,学会尊重他人,在网络上营造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良好环境。
(二)消极影响
一是冲击和稀释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敌对势力借助各种外在传播载体,将不良社会思潮借助巧妙包装与伪装手段,以中立旗号干预当代大学生的观念形成,渗透错误思想政治观点,歪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企图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冲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价值体系,同时不断消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二是误导和模糊价值标准和发展取向。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大学生思维不够成熟、缺乏甄别能力等缺陷,向大学生输出个人主义、利己主义、金钱主义、消费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念,诱导大学生在价值判断、发展方向上产生偏差,导致部分大学生甚至失去是非对错、分辨善恶美丑的能力,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失去把控能力,严重影响校园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强化大学生思想引导化育的因应之策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需要我们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阐释力度,积极引导帮助大学生认清错误网络思潮的实质,深刻把握其发展的过程、基本性质以及传播规律,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强化法治观念,真正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懂弄通做实,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针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和心理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媒体融合发展的优势,不断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积极运用网络平台,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通过开设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创新党的理论宣传形式,提高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思政工作的能力,面向时代需求、学生特点设置话语议程,更新话语方式,在交流互动中解答学生思想疑惑、积极回应诉求、寻求思想共识,激发情感共鸣,引领大学生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接受化育熏染。对于不良网络社会思潮和错误思想观点,要善用新媒体强化正面舆论引导,坚决遏制错误观点传播,筑牢思想防线,净化网络话语生态。
(三)加强思政课建设,汇聚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去伪存真”的思辨教学,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政课教师要站在巩固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的战略高度,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在夯实教材基础、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结合案例讲解、专题研讨、情境体验、社会调研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程实效。高校还可以建设互动教育平台,如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名师在线教学园地、师生互动论坛等,发挥网络传播特点优势,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促进不同思想观点的碰撞交流,不断提升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力和实效性。
(四)强化实践养成,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导大学生主动走出网络,在社会实践和自我历练中了解国情民意,不断丰富思想道德内涵、提升思想境界层次,增进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充分挖掘思政教育资源,突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红色文化等主题,搭建校园文化建设新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展示才华、实现自我的良好育人环境。深化学校与社会共同育人,推进与社区、乡村、企业等共建实践教育基地,养成大学生求真务实、踏实奋斗的精神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也是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阵地,肩负着教书育人、铸魂育人的重大历史使命。必须牢牢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突出理论宣传与舆论引领相统一、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育人相结合,传统思政育人与网络思政育人相融合,大力提升新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真正破解网络社会思潮带来的、伴生的育人困境,引领当代大学生在中华民族偉大复兴壮阔征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夏征农.陈至立.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2] 刘华.社会思潮对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J].人民论坛,2015(23):176.
[3] 刘波亚.郭燕来.内涵 特点 路径:网络思潮的本质探析[J].理论与改革,2012(3):111-114.
[4] 习近平.党十九大报告[N].人民网,2017.
[5]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网,2014.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505/c1001-24973097.htm.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专项课题:网络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编号17FYHLX044);淮安市社科类课题一般资助项目:加快淮安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研究(编号B-19-23);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建课题:高校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方略研究(编号HXDJ19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单莹坤(1991- ),女,硕士研究生,讲师,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团委文体艺术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网络社会思潮;李普前(1988- ),男,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新闻中心主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