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洪升,马常地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民医院,山东菏泽 274100)
下肢骨折是骨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通过手术治疗,恢复踝关节功能及股骨骨折,但长期临床实践发现下肢骨折手术后极易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原因是深静脉中的血液不正常凝结,导致血管堵塞,血液回流。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息,肢体活动受限,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下肢血液情况,降低其发生率[1]。目前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基于此,该文以2017年1月—2018年12月为研究段,探究低分子肝素钙与双嘧达莫共同治疗下肢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该研究选择55例下肢骨折患者,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且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根据数字表将其随机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纳入标准: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下肢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具备手术指征;患者对此次试验知情且已签署意愿书。排除标准:术前接受抗血小板治疗;该次试验药物禁忌者;恶性肿瘤患者;血液系统疾病以及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单一27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3例,年龄在22~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63±9.54)岁;骨折部位:髋部骨折7例、股骨骨折5例、踝关节骨折9例、胫腓骨骨折6例。联合组28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在25~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21±9.85)岁;骨折部位:髋部骨折5例、股骨骨折6例、踝关节骨折9例、胫腓骨骨折8例。各组研究对象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均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研究成立。
单一组患者术后24 h内使用双嘧达莫片(国药准字H14020968)治疗,口服,3次/d,30 mg/次,连续服用一周。联合组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52319) 与双嘧达莫片 (国药准字H14020968)共同治疗,双嘧达莫服用方式与单一组一致,低分子肝素钙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每天注射两次,每次剂量为0.5 mL,治疗时间为一周。
(1)血液指标。主要检测两组患者纤维原蛋白水平、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D二聚体四项血液指标。(2)不良反应情况。主要观察两组患者出现头晕头痛、皮下出血、胃肠道反应以及感染的情况。
将收集的55例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数据资料通过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χ2检验不良反应情况等计数资料[n(%)];t检验血液指标等计量资料(±s)。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联合组患者各项血液指标与单一组相比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液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血液指标对比(±s)
组别纤维原蛋白水平(g/L)全血黏度低切(mPa/s)全血黏度高切(mPa/s)D二聚体(μg/L)单一组(n=27)联合组(n=28)t值P值214.21±31.63 147.41±25.32 8.662 0.000 9.87±2.41 5.02±1.36 9.235 0.000 6.85±1.47 3.74±1.02 9.144 0.000 208.63±22.74 164.33±14.74 8.702 0.000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n(%)]
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是麻醉药物导致的纤维蛋白活性降低,血液凝固活性增加,以致下肢血液循环不畅[2]。另一方面,患者术后长期处于卧床状态,下肢活动不足,导致血液流速减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有研究显示,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可总结3个,即血液黏度高、血流速度缓慢、血管壁损伤[3]。目前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方式为药物治疗。低分子肝素是具有良好的抗凝效果,通过皮下注射起效,能有效抑制动静脉血栓和体内外血栓的形成。合理控制低分子肝素的使用剂量,能避免长时间出血,其安全性较高。但需要注意的是,该药物使用期间应该持续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双嘧达莫属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其作用机制有3种,一是能增加血小板中环磷酸腺苷含量,二是增加前列环素活性;三是可抑制血栓素烷A2形成。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可起到协调作用,提高治疗效果。该研究对55例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患者纤维原蛋白水平、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D二聚体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更优;联合组发生不良反应概率3.57%(1/28)与单一组29.63%(8/27)相比更低,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与单一双嘧达莫治疗相比,低分子肝素钙与双嘧达莫共同治疗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效果更好,不仅能稳定各项血液指标,还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联合用药的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