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荣
(黑龙江省康复医院骨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70)
扁平足为临床常见足部疾病,临床致病因素较为复杂,疾病呈进展性,若没有及时给予患者治疗应对,疾病发展会继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利于下肢疼痛、骨关节及软组织病变、下肢活动功能受限等,严重影响患者机体健康。随着临床对扁平足疾病认知的深入,临床学者对足弓发育及形态探究的深入,发现扁平足疾病好见于多个年龄段,其中以青少年年龄段患扁平足的概率最高;临床发病概率较比既往20年发病率提高的10%~20%;疾病发生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不断递减的趋势。临床研究同时发现,扁平足疾病好见于军人、运动员等长期进行大负荷运动或长期行走的患者,由于运动及行走期间足弓的高度下降,发生扁平足的概率显著升高。临床针对扁平足疾病程度开展针对治疗,针对重度扁平足患者临床多建议进行外科手术干预,但是基于手术侵入性操作,对机体创伤较大,患者接受程度低;针对中度及轻度患者治疗干预相对较少,随着功能锻炼系统化的发展,临床通过给予扁平足患者实施自主足-踝功能训练临床取得了临床良好的效果反馈,可有效改善扁平足患者足弓形态,利于缓解临床症状,促使疾病转归。为了深入探究自主足-踝功能训练于扁平足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特该院抽取扁平足患者,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30例进行客观比对。
抽取该院骨科住院部收治的30例扁平足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电脑排序划分小组,其中研究组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18~25岁,平均年龄(20.75±1.24)岁,对照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17~25岁,平均年龄(25.53±1.18)岁,比对两组扁平足患者入组时的一般资料,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纳入标准:(1)观察对象30例均符合《扁平足诊治指南》中对疾病的诊断依据,患者入院后经JOA足踝评估量表确诊为扁平足;(2)患者对研究情况知情,自愿签署研究授权书,该研究项目经该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实施;(3)病例患者来源均为城市非体力劳动的健康体检人群,既往无关节疾病及骨疾病等病史。排除标准:(1)伴有踝关节病变、骨折、恶性肿瘤、精神异常患者;(2)患者不能自主接受锻炼,患者依从性及自护能力较差;(3)试验期间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患者,继发足踝疼痛及功能障碍需中断观察的患者;(4)无完整的病历资料、无法定监护人患者;
患者入院后经资深的骨科医生确诊后实施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予以患者矫正鞋垫进行治疗,观察时长为1年;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干预的基础上实施自主足-踝功能训练,要求患者进行趾屈运动及踝关节背伸运动,于踝关节背屈运动时尽量将足向上翘起,指导患者的足趾用力向外上方延伸;于趾屈运动过程中尽量将足尖部向下垂,并同时将足趾往下方屈曲。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外翻及内翻运动,于外翻运动时需要求患者的足底尽量进行向外的伸张,于外翻运动时进保持脚趾神志,可同时进行背屈运动;于内翻运动需要求患者的两个膝关节不能位移,于内翻运动给予患者抗阻力干预,利于提高患者胫后肌的强度。指导患者进行足尖步运动,要求患者后脚跟踮起,距离地面的距离越高效果越好,采用足尖或脚掌前端行走;将毛巾放置于地面,要求患者站在毛巾上,用5个脚趾抓紧毛巾;每天重复上述动作1~2次,建议每次20 min为宜。
(1)记录比对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及治疗后12个月4个时间段患者外侧、内侧的足弓值。(2)记录比对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及治疗后12个月4个时间段患者外侧、内侧的足弓角度。(3)记录比对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及治疗后12个月4个时间段患者舟骨结节距离。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外侧及内侧足弓角度相较(±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外侧及内侧足弓角度相较(±s)
注:与治疗前同组数值做客观比对#P<0.05。
?
该次研究借助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所得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行(±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客观比对两组患者足弓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及治疗后12个月研究组患者足弓值数值均大于对照组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足弓值相较(±s)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足弓值相较(±s)
注:与治疗前同组数值做客观比对#P<0.05。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2个月研究组(n=15)对照组(n=15)t值P值0.92±0.07 0.91±0.07 0.391 0.699(1.18±0.09)#0.92±0.08 8.361 0.000(1.35±0.12)#1.02±0.09 7.523 0.000(1.58±0.28)#(1.12±0.14)#6.008 0.000
治疗前两组患者外侧、内测的足弓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及治疗后12个月研究组患者外侧、内侧足弓数值客观比对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治疗前两组客观比对两组患者舟骨结节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及治疗后12个月研究组患者舟骨结节距离数值均大于对照组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舟骨结节距离相较(±s)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舟骨结节距离相较(±s)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 治疗后12个月研究组(n=15)对照组(n=15)t值P值4.52±0.31 4.51±0.31 0.088 0.930 4.73±0.34 4.21±0.32 4.313 0.000 4.81±0.33 4.20±0.31 5.218 0.000 4.89±0.61 4.53±0.29 2.064 0.048
基于我国医疗水平及社会经济的限制,我国医疗事业对足底压力的研究处于探索阶段,我国足部护理临床开展较晚,人们对足部健康相关知识的了解较少,针对足部疾病认知具有一定盲区,导致人们在选择鞋袜的时候不考虑脚型问题,加重足部疾病发病概率。随着我国生物运动学及解剖学不断发展,临床针对扁平足的治疗方式增加,西方发达国家已具备完整、系统的治疗体系,并加强足部功能驯良进行足弓形态的生理矫正,通过系统的训练方式,可有效改善扁平足患者足弓形态[2]。
自主足-踝功能悬链通过该开展足趾的背屈及屈伸训练,进行扁平足疾病的治疗,临床训练首要进行足尖的训练,指导患者提起脚后跟,以患者能做到的最高度为宜,并采用脚掌或足尖进行行走;要求患者身体保持直立状,挺胸收腹,行走时臀部不要撅起,步伐小,行走需具有连贯性,根据训练强度可进行足尖轻跑;可采用单足或双足的足尖跳绳等训练干预,要求训练期间足跟不可着地,反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足弓形态,利于疾病转归[3]。
该研究表明,治疗前两组客观比对两组患者足弓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及治疗后12个月研究组患者足弓值数值均大于对照组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外侧、内测的足弓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及治疗后12个月研究组患者外侧、内侧足弓数值客观比对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客观比对两组患者舟骨结节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及治疗后12个月研究组患者舟骨结节距离数值均大于对照组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于扁平足治疗中开展自主足-踝功能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足弓形态,利于疾病临床症状转归,适用于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