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涛,陈新宇
(1.吉林市结核病防治研究所,吉林吉林 132000;2.吉林市中心医院骨科,吉林吉林 132000)
下肢骨折临床发病率较高,术后极易引发各类并发症,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典型代表,其发病率接近50%[1]。引发下肢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因素有外伤性血管内膜损伤、骨折后患肢制动血液淤滞及继发血液高凝状态。临床中经常应用D-二聚体(D-D)化验评估血液凝集状态及血栓形成预警。D-D属于人体内交联纤维蛋白降解的主要产物,凝血相关疾病、血栓的形成与血浆D-D水平升高等因素相关,凝血因子Ⅰ(FIB)在人体血浆中含量较高,在血液凝固中具有重要作用[2]。低分子肝素钙可溶解血栓,并对凝血酶的生成具有抑制作用,双嘧达莫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之功效,将二者联合应用可有效治疗下肢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3],该次研究以该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双嘧达莫的临床效果。
以该院收治的78例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病例单双号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数量均为39例,研究组男性患者数量为23例,女性患者数量为16例,年龄为33~82岁,平均年龄为(57.84±3.42)岁,骨折类型为踝关节骨折6例,股骨骨折21例,胫腓骨骨折12例,对照组男性患者数量为24例,女性患者数量为15例,年龄为34~81岁,平均年龄为(57.76±3.38)岁,骨折类型为踝关节骨折7例,股骨骨折22例,胫腓骨骨折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具有统计学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注;经影像学检查符合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诊断标准,未行抗血小板治疗,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肝肾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血栓、药物过敏患者。
术后24 h对照组患者采取双嘧达莫(国药准字H14020968)治疗,每日口服3次,每次服用剂量为25~50 mg。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脐旁2 cm皮下注射0.5 mL低分子肝素钙(国药准字H20060191),每日注射2次,两组患者注射时间均为7 d。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指标结合患者血管造影、彩超等检查结果进行评估,主要指标包括显效、有效、无效。显效为患肢血管再通、肿胀消失,血栓全部溶解,患侧与健侧下肢周径差值低于1 cm。有效为血栓部分溶解,侧肢循环重建、肿胀减轻,患侧与健侧下肢周径差缩小。未达上述标准为无效。
术后3、7 d抽取患者3 mL外周静脉血,测定两组患者低切全血黏度、血浆D-D、FIB。统计两组患者头晕头痛、皮下出血、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数据分析比较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不良反应、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使用[n(%)]表示,检验方法为χ2检验,全血黏度、血浆D-D、FIB等指标使用(±s)表示,检验方法为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3 d、7 d全血黏度、血浆D-D、FIB等临床指标比较,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s)
表1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s)
组别全血黏度(mPa/s)术后3 d 术后7 d血浆D-D(μg/L)术后3 d 术后7 d FIB(g/L)术后3 d 术后7 d研究组(n=39)对照组(n=39)t值P值9.86±1.69 12.68±1.45 7.908 0.000 4.35±0.86 9.47±0.93 25.242 0.000 222.14±22.39 278.42±28.96 9.657 0.000 151.67±26.03 213.14±21.48 11.374 0.000 213.09±22.38 288.42±34.13 11.526 0.000 123.46±14.87 227.69±28.14 23.664 0.000
不良反应发生率指标比较,研究组患者头晕头痛1例、胃肠道反应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9)5.1%,对照组患者头晕头痛3、皮下出血3、胃肠道反应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9)20.5%,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指标比较,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下肢骨折患者术中需使用大量麻醉药物,极易引发静脉壁纤维蛋白活性降低,血液黏稠度升高,凝固活性增强,进而引发血液流通不畅、血液循环功能障碍,静脉扩张。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卧床,无法及时活动,患肢需长期制动,处于卧床状态的患者下肢静脉回流速度减慢,血液淤滞,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概率显著升高[4]。下肢骨折患者一旦出现深静脉血栓,将会对康复产生不利影响,也会增加治疗时间和治疗费用,部分患者甚至出现下肢肿胀、色素沉着、缺血性坏死,如血栓脱落,极易引发肺栓塞,甚至危及生命安全[5],是下肢骨折患者首要院内致死因素。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采取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双嘧达莫治疗的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全血黏度、血浆D-D、FIB等临床指标优于对照组。低分子肝素钙具有调节人体免疫机能、抗血栓、抗炎、抗凝等功效,可有效缩短优质蛋白溶解时间,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纤维蛋白溶解酶的释放量,提升纤溶作用[6]。该药物可显著提升血管内皮细胞的抗血栓功能,且不会对其他功能产生硬性,可抑制凝血因子活性,对抗凝血酶产生催化作用,有效保护患者血管内皮细胞,避免血栓在体内形成,有效降低人体血液的粘稠度。临床建议剂量下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可控制患者出血时间,治疗期间需加强对患者凝血功能的监测,保证治疗安全性[7]。双嘧达莫属于临床常用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可增加血小板中环磷酸腺苷量,提升前列环素活性,使血小板腺苷酸环化酶作用增强,抑制血小板形成血栓。将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可实现药理学的协同作用,改善药物的生物效应,与单独应用双嘧达莫相比临床效果显著。
该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D-D、FIB等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D-D属于纤维蛋白在酶作用下降解形成的产物,D-D水平升高可预测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临床研究表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与血液黏稠度升高有关,患者血流动力学速度降低,患肢缺氧缺血,极易引发缺血性坏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点是降低血液黏稠度及血浆D-D水平[8]。低分子肝素钙与双嘧达莫联合应用可有效改善患者下肢血液循环,有效治疗血栓,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用药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用药安全性可得到有效保障,适合下肢骨折患者使用。
由此可知,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双嘧达莫治疗下肢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液黏度,血浆D-D、FIB等临床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治疗安全性可得到充分保障。同时,该次研究选取样本数量不足,缺乏同类医疗机构数据对比分析,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双嘧达莫的临床效果尚需进一步大样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