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450000)刘莹莹
1.1 一般资料 研究医院从2017年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98例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困难患者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55~78岁,平均(65.0±4.0)岁;观察组男30例,女19例,年龄54~79岁,平均(64.7±4.2)岁。两组各项统计资料无差异(P>0.05),科学可比。所选患者经MRI或CT检查证实为脑梗死或脑出血患者,且患者确诊为假性球麻痹而导致的吞咽困难;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两组应用基础治疗,降脂、降压、降颅压、改善脑循环、水电解质平衡,维持机体pH水平稳定。并结合吞咽康复训练方法,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对应训练,指导患者舌头、口唇上下运动,患者口内冷热水交替含漱,调整深呼吸训练、吞咽姿势,保持用力吞咽,一天1次,每次训练时间30min。观察组在上述基础治疗基础上,应用针刺治疗,取平卧体位,分别取咽后壁、廉泉、翳风、风池、完骨等穴位,针刺入翳风、风池、完骨等穴位喉结处1寸位置,廉泉穴靠近舌根约1寸位置,采用平补平泻法入针,以入穴后感觉胀、酸麻为宜。之后经电针治疗仪治疗,以患者可耐受为度,治疗时间0.5h。针灸刺入咽后壁位置,压舌板压舌头中后位置,于咽后壁位置快速刺8~12下,前10次一天1次,之后隔天一次。一个疗程3周,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①吞咽障碍程度评价,根据洼田氏饮水试验对吞咽功能进行评价,划分为5级:1级(0分):可一次性在5s内咽下;2级(2分):可1次咽下,但咽下时间超过5d,或需2次才可咽下;3级(4分):可1次咽下,但会出现呛咳;4级(6分):需要2次才可咽下,且有呛咳;5级(8分):呛咳屡次出现,全咽下困难。②分别于治疗前后,根据吞咽功能障碍中医评价量表对研究对象的饮水、进食情况进行评价。该量表共包括8个项目,分别为饮水呛咳、进食呛咳、吞咽时候喉上抬、清嗓咳痰、刺激后干咳、食物残留、口角流涎、舌强、声嘶语謇,总分60分,评分越高,则表明病情越严重。
1.4 统计学分析 经SPSS20.0版本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x2检验,计量资料以t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显著。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吞咽障碍程度评价 治疗后两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少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吞咽功能评分(5.02±1.62)少于对照组(5.99±1.85),组间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患者吞咽功能障碍中医评价量表得分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量表评分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的中医评分(21.40±4.50)低于对照组(24.20±6.35),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脑卒中后假球性麻痹吞咽困难为一种神经系统并发症,是脑卒中病变损伤相关颅脑损伤,而导致所支配的咽肌、舌、唇等功能障碍,导致患者出现饮水呛咳、进食困难。有相关研究表明针灸结合基础康复训练对于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具有积极意义。陈诗玲等[1]研究中,观察组针刺结合吞咽康复应用后,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姚桂棉[2]研究中,观察组康复训练结合针刺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单用吞咽功能训练效果。
从选穴方面分析,完骨可促水液疏导顺畅,翳风、风池具有调神益气功效,廉泉可促收引阴液,因此选择上述穴位为主治穴位,并针刺上述穴位发挥开窍醒脑、祛风利咽功效。针灸刺激穴位附近的迷走、三叉、吞咽以及脊神经,促大脑皮层不同功能区神经网络代偿功能恢复,降低卒中梗死后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可改善咽喉部协调性与收缩性,改善大脑循环。再结合康复训练,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洼田饮水试验是由日本学者所提出的可用于床边检查评估吞咽功能障碍的方法,该量表在国内外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临床评价吞咽困难障碍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表明,观察组治疗后的吞咽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观察组的进食、饮水功能改善效果显著,而且中医量表评分存在明显差异,整体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进一步证实针刺结合基础治疗效果,对于指导临床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针灸结合基础治疗脑卒中后家球形麻痹吞咽困难障碍,疗效确切显著,应用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