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凡 高莹
(1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 沈阳 110032;2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 沈阳 110100)
许逊(239~374年,中国晋代道教著名人物,江西南昌人)所著《灵剑子》一书中提到以气功理论为基础的心脏康复保健方法,这也是目前世界上首次记录有关心脏康复及锻炼的方法-心脏导引法。心脏导引法通过运动、调节呼吸、疏通经络对心脏进行间接的锻炼,保持脏腑器官协调统一,以达到保健的作用。古籍《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其于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指出保持人体与自然的平衡才是维持健康的法则,维持人体的健康,需要各方面相协调,阴阳、气血、五脏、人体、自然相和谐统一,才能使人体五脏协调,维持健康。因此,中医传统康复运动不仅仅是某一部位或某一脏腑单独的锻炼,而是在人体各机能相协调的基础上对某一脏腑的加强,以维系五脏之间的平衡而采用的运动手段。中医康复医疗的本质在于调和阴阳、使人体协调统一。阴阳理论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该理论认为阴阳双方交感互藏,互根互用,共同存在于一个统一的整体当中,同时强调阴阳相互对立制约,调节人体与自然的协调统一。这一理论同样也是中医康复“动静结合”理念的基础。
心主血脉,人体内的血液都依赖于心脏的推动作用而濡养全身。血脉正常运行以充沛的心气、心脏的正常搏动、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先决条件。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二者君相相依,相互为用。肺朝百脉,主治节,辅佐心脏运行血液,使得全身气血运行通畅。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云:“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强调形神兼修,动静相合的养生之道,遵循此道方可使气血畅达,五脏安和。如此,阴阳平衡故能益寿延年,指出了康复运动也是维系人体的和谐统一,保持身体康健的重要手段之一。
1892年,西方首次提出心脏康复的方法及理论。现代康复医学概念于上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196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第一次对心脏锻炼进行定义。1988年美国健康服务中心(NCFHS)将心脏康复重新定义为:心脏康复是一种包括医疗评估、锻炼、心脏危险因素控制、教育和咨询的全面而长期的方案。心脏康复的主要内容由药物治疗、运动处方的运动疗法、心理干预、生活方式改变、职业及社会咨询等构成,其中运动康复是冠心病及心力衰竭康复的核心内容。心脏康复的提出使人们对于心衰患者不能运动这一理念的态度有所转变,指南指出心衰患者并不是绝对禁止运动的,相反,适当的运动能够对心脏疾病起到积极的作用。临床试验证明,慢性心衰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反而可以改善症状,改善心肺功能及心肌重塑,保证患者的生存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养生自古有“动以养生,静以养神”之说,以“动静结合、形神共养为宗旨”。中医传统运动本身也是以“动静结合”为理论基础的运动形式。现代研究表明,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运动融合动静结合理念,促进血液循环,减轻体重、降低血脂,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进而有效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提高心功能,从而改善心衰症状。经大量检索文献总结出临床证实有效的可以使用的中医传统养生康复的方式、方法有:
3.1 气功 气功自中国古代起便是人们修身养性的健身功法,在民间广为流传,一直流传至今。气功大多是动静相间的,被大众深知的功法包含了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历史悠久的传统功法。这些传统功法简单、易学,易于接受,强调肢体活动与意气相结合,提高人体的心肺功能,增强血液循环,使得体内阴阳调和,阴平阳秘,从而达到减轻慢性心衰患者症状的目的。何清位[1]认为相关临床试验支持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疗法可以提高慢性心衰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心衰患者的康复。孙卉丽等[2]认为已有许多相关文献表明中国传统疗法如太极拳、八段锦有利于冠心病的康复。
3.1.1 太极拳 太极拳,其核心思想为我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所推崇的太极、阴阳辨证的理念,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古代传承至今的一种强健体魄、颐养性情的健身功法。太极拳以中医阴阳五行理念、中医经络学、古代导引术及吐纳术为基础内核,强调五脏、阴阳、气血与人体相协调。丰文俊[3]的临床研究表明,基础药物联合太极拳运动,能进一步提高心衰患者的无氧阈值、峰值摄氧量及氧脉比,提高左室射血分数,并降低NT-ProBNP水平。姚成栋等[4]的研究表明,康复组常规药物治疗加太极拳运动6个月后,心脏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都有明显的提高,结果证实长期太极拳锻炼能有效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心衰的康复,说明太极拳是一种行之有效、相对安全的康复锻炼方式,值得在基层医院及社区开展及推广。荣湘江等[5]认为太极拳运动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力,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3.1.2 八段锦 《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中记载:“仰托一度理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脾单托西通胃,五劳回顾七伤调,游鱼摆尾通心脏,手攀双足理于腰,次鸣天鼓三十六,两手掩耳后头敲”,阐述了人体不同部位针对性康复训练的具体动作,指出八段锦能够准确地对某一病位或某一病症进行康复及治疗,也明确指出了康复心脏的健身动作。潘华山等[6]的临床研究表明,练习八段锦1年后,受试者血管弹性、每搏输出量、心搏指数等心功能指标有显著提高。刘风震[7]认为,心衰患者经八段锦康复治疗后,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搏血量增多,心脏泵血功能代偿性增高。此外有相关文献认为,八段锦功法能促进心脏的侧枝循环、消除肝脏及其他脏器的瘀血。林娟[8]及Chen等[9]认为通过八段锦的康复训练,心衰患者能有效改善睡眠障碍及焦虑等症状。综上可见,中医传统康复运动八段锦对心衰患者的运动及心理方面均有积极的干预作用。
3.1.3 五禽戏 记载于《后汉书·方术列传·华佗传》,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气功功法之一,为我国著名医学家华佗自创的一种运动健身功法,至今仍广为使用。岳海侠等[10]对20名退休教师进行6个月的五禽戏功法锻炼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锻炼后受试者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射血分数、肺活量及每分最大通气量升高,心率下降,与锻炼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认为五禽戏功法锻炼能够明显改善老年锻炼者心肺功能。卞伯高等[11]的研究表明,老年慢性心衰患者通过6个月的五禽戏功法训练后,他们的心肌收缩力和血管弹性提高,搏血量和血容量升高,血浓度和血流速度也有明显的改善。以上结果表明,五禽戏功法训练对心衰患者有着积极的作用,在临床作为康复运动项目是科学、有效、安全的。
3.1.4 打坐 打坐,又称“盘坐”,是中国古老传统的养生健身法之一,是闭目盘膝而坐,通过控制气息的出入,以达到调息养神的目的。由于心衰是一种易反复发作且难以彻底治愈的疾病,患者长期的恐惧及抑郁的心理,往往导致了患者的焦虑状态,患者情绪紧张、焦虑使得自身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增快,从而加重心衰症状。因此,消除患者紧张情绪、改善焦虑状态也是心衰病治疗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美国有研究表明,坚持打坐可改善大脑结构及功能,对于改善抑郁心情或焦虑状态有显著的成效[12]。
3.2 足浴 足药浴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是中医传统养生方法的一种,其成效一直被人们接纳并认可。足浴疗法是运用水的温热作用使药液离子通过物理机制而透过皮肤及黏膜渗入人体,跟随血液循环进而输布到全身各个脏腑器官以达到治病及治未病的目的。安东青教授基于大量临床实践研制出适用于心衰患者的足浴天香丹,经过临床试验表明试验组的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NT-proBNP均得到明显改善[13]。此方法证实了中医传统外治法治疗心衰病的有效性及科学性。
现代心脏康复运动,通常称其为现代医学的流行运动,是在临床药物治疗基础上,根据心功能的等级,制定不同的心脏康复运动处方,即不同强度的康复运动形式。较为常用的康复运动一般为走步、慢跑、登楼、游泳、踩单车等。荟萃分析表明:长期有氧运动(≥6个月)能改善心衰患者的射血分数、心排血量、舒张/收缩末容积。已有大量的临床文献证实康复运动的有效性,康复运动对于心衰患者的神经内分泌、呼吸循环甚至是血管内皮细胞都有一定的影响。缪惠宁等[14]指出药物配合康复运动治疗慢性心衰,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等指数有更加显著的改善。李立新[15]的研究显示,运动训练能阻断RAAS系统的激活,显著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保护并改善患者心脏功能。Coats[16]研究发现,心脏康复锻炼可使心衰患者静息血浆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水平分别降低26%和32%,同时患者抗利尿激素和心钠素水平分别减低30%和27%。现代医学的流行运动体系较为成熟,应用较中医传统康复方式广泛,有着大量的文献基础,在此不一一列举。
中国作为世界的人口大国,同样也是心衰病患者大国。为改善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几年心脏康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及关注,我国各地区也积极建立心脏康复医疗体系。目前各项临床指南均将运动康复列入心力衰竭的推荐治疗,随着心脏康复的推广与实践,相应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因此,找到适合我国国情、适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有效的心脏康复方式是目前我国医学界最需解决的问题。
西方国家采取的现代医学的流行运动手段简单易学且系统化,有固定的方案,能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对应的运动处方,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效果进行精确的评判。但在我国现代流行运动的反馈并不理想,照搬照抄西方现代流行康复运动模式似乎并不适用于我国的广大心衰患者。患者进行现代心脏康复运动不能保证良好的依从性,康复运动多种多样并受时间、地点、器械等各种因素限制。同时,目前看来此种模式未能从根本解决个体化的问题,受众人群也较为局限化,患者接受率也相对较低。美国布朗大学的一项临床研究指出,超过60%的心脏病患者认为自己不能接受心脏康复运动的治疗,大多数的心衰患者认为心脏康复运动会增加他们的痛苦及心衰的症状,并增加他们内心的焦虑及不安。对比现代心脏康复运动,中医传统康复方式动静结合,更易被心衰患者所接受并坚持。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中医传统康复或可能成为心脏康复运动方式的一次全新突破。
但相比较现代心脏康复运动,国际上对于中医传统康复治疗的效果及规范程度持观望的态度。为进一步证实中医传统疗法的临床可行性,可以借助西医先进的监测技术及制定详细的心力衰竭康复运动评分与运动处方,将中医传统康复疗法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如此可以规范患者的康复管理,更能提高中医传统康复治疗在国际上的说服力。美国心脏病协会杂志曾发表的一项研究认为,心脏病患者通过太极拳的训练可以获得与现代医学流行运动康复方式相同的康复效果。可见近年来中国传统康复运动的康复作用已逐渐引起了国外医学界的关注,并且经过临床实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肯定。
中国是人口大国,针对人群众多、疾病多样化的情况,中医传统的康复疗法更适合我国心衰患者,动静皆宜,形神共养,更加个体化和多元化。而且,气功、打坐等方式不光可以对患者进行身体机能的康复,对于大部分心衰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同样有帮助,可作为心理疗法的一种方式。除此之外,传统康复运动因运动场所及运动时间不受限制,运动器材较现代流行运动的要求低而更加适合我国医疗及体育投资现状,也更加适合我国人口众多及城乡差距较大的国情。传统康复运动易学易练,群众参与性强,依从性佳,降低相对于现代流行康复运动对心衰患者造成的心理负担,符合心衰患者的运动康复需要的同时也可以满足广大群众的运动健身需要。积极开展中医传康复运动也符合中医“治未病”的医学理念。而且临床多种试验结果表明,中医传统康复疗法是安全有效的,这也促进了我国临床对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视,提高了中医在国际上的地位。积极将中医传统疗法与现代心脏康复运动成功融合是未来我国心脏康复医学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将更好地将中医文化继承、发扬光大,为广大心衰患者病痛提供有力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