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450000)王燕燕
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溶栓治疗是临床上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我院神经重症监护室2017年6月~2017年12月间共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28例,均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并采取了精心的护理措施,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8例,为我院神经重症监护室于2017年6月~2017年12月间收入,均由临床医师根据有关诊断标准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患者18例、女患者10例,年龄居于49~72岁之间,平均年龄67.6岁。
1.2 护理方法 给予患者低分子右旋糖酐250ml以及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并将UKl50万U+溶于150ml生理盐水进行溶栓治疗。我院神经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对本组患者采取了精心的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 心理护理 瘫痪是脑梗死患者的常见后遗症之一,加之该病起病快、发病急、病情较为严重,患者多会担心疾病会给其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导致产生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为患者耐心讲解溶栓治疗的作用和预后,使其充分理解、接受、和配合治疗,利于疾病的康复。
1.2.2 病情观察 溶栓治疗的常见并发症为注射部位或者输液部位发生出血,故此,在对患者实施注射或静脉穿刺操作时,护理人员应提前对血管进行仔细观察,选择最合适的血管进行穿刺,穿刺动作做到稳、准、快,保证一次性穿刺成功。控制患者动静脉、肌肉的穿刺次数,穿刺结束后,应在周围皮肤行5~10min的按压,并观察注射部位及其周围皮肤是否发生疼痛、红肿等状况[1]。
本组有5例合并心脏疾病,护理人员应当对此类患者实施严密观察并积极听取患者主诉,警惕发生继发性心脏损害,一旦有异常情况发生,应立即报告医师予以早期处理。
1.2.3 并发症预防 临床数据表明,脑梗死患者发生出血的概率为28%左右。脑梗死引起的缺血容易导致血管壁发生损伤,引起病人的凝血功能异常、脑血屏障通透性增加,大大推高了颅内出血的发生概率。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在实施溶栓后24h内,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是否清醒、呼吸及瘫痪肢体功能状况,并及时询问患者是否出现恶心、头疼等症状,以及时发现脑水肿等并发症[2]。
1.2.4 饮食及活动护理 嘱患者避免摄入过热、质地粗糙的食物。溶栓治疗2h内,嘱患者保持绝对卧床休息,禁止插入胃管。
1.2.5 实验室检查与复查CT 护士应协助医师进行糖代谢、蛋白质代谢以及水电解质监测。及时协助患者进行CT复查,以及时观察、发现患者是否发生脑水肿、颅内出血等状况。
1.3 观察指标 使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状况,使用Fugl1.3表评价病人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
护理后,患者的生活能力平均得分为(51.5±8.7)分,显著高于护理前的(32.5±6.7)分;护理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相较护理前得到了显著改善。
对脑梗死患者采取溶栓治疗是临床公认的高效治疗手段,溶栓治疗可有效控制梗死范围的扩大、对缺血性半暗带进行挽救与保护。梗死发生后6h内是实施静脉溶栓治疗的最佳时间,因此,应当尽量缩短发病至溶栓治疗的时间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本次对28例脑梗死患者采取rt-PA溶栓治疗,有助药物直接作用于患者病变部位的纤维蛋白,促使其快速降解,实现溶栓的目的[3]。
脑梗死患者的护理工作亦极为重要,我院神经重症监护室对28例脑梗死患者采取了精心的护理措施。本组护理结果表明,对患者采取心理护理、病情观察、并发症预防、饮食及活动护理、实验室检查与复查CT等精心的护理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治疗及护理效果,建议临床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