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300052)阎旸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是利用导管从患者的外周手臂的静脉进行穿刺,导管直接到达临近患者心脏的大静脉,能够有效避免化疗药物与患者的手臂静脉进行直接接触[1]。临近患者心脏的大静脉血流速度非常快,因此可以迅速冲稀化疗药物,减少药物对于患者血管的刺激[2]。同时使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能够有效保护患者的上肢静脉,减少静脉炎的发生,能够减轻患者的生理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命安全。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老年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在60岁~85岁,平均年龄为73岁,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
1.2 方法 30例老年患者均进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治疗,流程如下:①选择患者贵要静脉为穿刺血管。②患者平卧,穿刺手臂向外伸展90°。③测量患者的静脉长度,从准备穿刺点顺着患者的静脉走向直到临近心脏的大静脉。④在无菌区进行穿刺,对患者穿刺点进行消毒。⑤进行穿刺置管,将要使用的导管以及穿刺针均用无菌盐水进行消毒冲洗。护理人员在患者上臂扎上止血带,让患者的静脉更为充盈,从而进行穿刺,穿刺针的进针角度为15°~30°之间。如果发现有回血,那么放低穿刺的角度,然后将导引套管推入患者的静脉,从导引套管中取出穿刺针。松开患者手臂上的止血带,固定导引套管,以免移位,压在导引套管所在血管上,减少出血,逐渐将导管推进患者静脉,在导管置入到一定程度后,退出导引套管,患者回血后,进行封管并且固定导管,随后使用X光检查,确定导管是否成功进入预期位置,若没有,则退出少许,重新推进,直到到达预期位置,并固定导管。护理流程如下:①置管前护理。②置管期间护理。③并发症护理。
1.3 观察指标 30例患者置管情况,置管后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研究数据均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0例老年患者中28例患者成功穿刺置管,1例患者置管困难,1例患者置管失败,置管成功率93.33%。置管后有并发症产生,其中2例患者出现高热现象,拔管后消失,1例患者出现导管阻塞情况,1例患者出现静脉炎,并发症发生率13.33%。
经外周静脉穿刺植入中心静脉置管的成功率非常高,并且能够节省时间节省人力。不需要像以往为患者输液一样需要进行麻醉消毒,并且对于患者的手臂活动没有明显限制,而且患者在进行输液的时候也不会承受多少生理痛苦。进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后,不用担心老年患者因为长时间输液造成手臂浮肿淤青,难以找到血管,输液困难的现象。但是在进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该选择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为老年患者进行置管,在置管时应该给予老年患者相应的护理。①置管前护理,护士应该熟练的掌握输液技术,能够在置管前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患者的详细病情,并且向患者及家属讲清楚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相关知识,并且事先准备好所有材料,能够确保操作的成功率,并且能够主动注意置管时可能发生的状况,预防可能出现的并发症。②置管期间护理,在老年患者成功置管24小时候应该予以患者换药。之后,每周换药1次,主动观察患者的敷料,注意是否出现污染松脱情况。一旦出现,立刻进行更换,并且保持导管始终是通畅状态。治疗前,均使用10ml生理盐水对患者导管进行冲洗,输液后同样使用10ml生理盐水进行冲管,并且使用低浓度肝素10ml进行封管,进行化疗后立刻使用20ml生理盐水进行冲管,避免化疗药物与其他药物发生反应,导致导管阻塞。③并发症护理,主动对患者进行并发症护理,详细观察患者置管后的身体反应,注意患者导管是否存在阻塞情况,并且注意患者上臂主要血管方向是否出现红、热、肿、痛等现象,避免静脉炎的产生。在患者出现并发症后,应该及时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以免患者病情加重。
本次研究显示,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成功率高,能够减少患者生理疼痛,能够节省医疗资源,进行护理后,能够减少并发症情况,让患者更好的接受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医院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