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河南省儿童医院 郑州儿童医院(450053)郭云霞 张杭 弋蒙蒙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PICU的常见病,是导致患儿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儿童病毒性脑炎因症状的非特异性、非典型性以及原因的多样性容易导致误诊,该病有着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目前临床上针对该病的治疗主要以西药治疗为主,本次研究拟分析采用早期针刺加穴位注射联合西药治疗的临床疗效,现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收治的81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昏迷患儿作为研究对象(2010年1月~2018年1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9例,男19例,女20例,患儿年龄1~6岁,平均年龄(2.76±0.98)岁。观察组42例,男21例,女21例,患儿年龄0.8~6.5岁,平均年龄(2.69±0.89)岁。咨询和记录患儿的信息资料,比较患者的性别、年龄等,确定组间数据差异性不明显且可公平对比。纳入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充分、全面了解本研究相关情况,并且本研究得到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与认可。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包括积极抗病毒、降颅压、解痉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采用与对照组一致的西药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联合针刺、穴位注射治疗,于患儿昏迷3天内进行针刺,选患儿百会穴、靳三针、头针益智4项、太冲穴、人中穴、内关穴、涌泉穴、合谷穴、十宣穴点刺出血。患儿仰卧,行头部针刺时要求患儿家属固定患儿头部,选用直径0.35mm,长度25mm的毫针与头皮呈15°~30°夹角快速进针,刺入帽状腱膜下,留针30~60min。对于人中穴的刺激,采取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采用重雀啄法,以患儿流泪为止;内关穴直刺0.5~0.8寸,使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合谷针向三间出,采用提插泻法;太冲穴,直刺0.5寸,涌泉穴直刺0.5~1寸,十宣穴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1天1次。
穴位注射治疗:选百会穴、合谷穴、涌泉穴、内关穴、风府穴、哑门穴、三阴交等穴位,使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舒泰神(北京)药业有限公司,规格:2ml/瓶,国药准字S20060023]用2ml灭菌注射用水溶解,抽取药液后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皮下,无回血则将药液注入。0.5ml/穴位,1天1次,6次/周。共治疗28天。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疗效评价标准,治愈:患儿医师清醒,临床症状消失,相关实验室指标均恢复正常;显效:患儿医师清醒,遗留轻度智能、体能障碍,但可实现生活自理;有效:患儿意识清醒,遗留明显的智能、体能功能障碍,可实现基本生活自理;无效:患儿为植物人状态或死亡。总有效=痊愈+显效。
1.4 统计学分析 借助统计学专用软件SPSS21.0版本对组间数据差异进行检验,其中(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组内相关资料的比较应用X2检验方式,计量资料应用(±s),组间比较检验方式为t,P小于0.05则差异明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1.79%低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5.71%,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病毒性脑炎患儿会出现各种临床表现,普遍临床上以良性为主,仅有少数会发展成为重症病毒性脑炎。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每个人都存在血脑屏障,因此并不容易出现病毒性脑炎,而儿童的血脑屏障发育尚未完全,加上免疫力较低,因此更加容易发病。目前临床上针对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主要采用对症治疗,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1.79%低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5.71%,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认为重症病毒性脑炎的发生是因湿热外邪或戾气,痰热之邪阻闭神窍有关,通过针刺头部穴位可有效疏通经络,调节营养,对脑性疾病的治疗有良好疗效[1]。在针刺头部穴位的基础上进行穴位注射,血液注射可对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多种神经元起到保护与营养作用,有利于神经元的再生,对脑损伤的改善有重要意义[2]。
综上所述,针对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早期针刺、穴位注射有良好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