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滑县中医院(456400)李晓芳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指糖尿病患者的神经功能已经受到阻碍,周围神经性病变是糖尿病病人出现最多的并发症,并且糖尿病周围神经性病变会使患者的运动神经、感觉神经等受到影响,使其肢体产生疼痛的症状,从而病人的身体与精神会受到双重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不断降低。而在对患者进行穴位注射的基础上,便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现选取我院4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性病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4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其划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4例。实验组男13例,女11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58.4±18.9)岁,糖尿病病程(10.6±3.3)年,平均病程(6.2±3.3)年。对照组男10例,女14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9.1±19.4)岁,糖尿病病程(11.3±3.6)年,平均病程(6.9±3.4)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运用常规的方法进行治疗,即运用些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及抗氧化剂实施治疗。实验组患者运用穴位注射的方法进行治疗,医生每天运用2毫升丹参对病人进行穴位注射,选取下肢穴位2个,2周为1个疗程,并且护士会对病人进行双下肢护理,每天为患者按摩2次,每次按摩半小时。同时,医护人员告知病人睡前用温水泡脚,向其讲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原因,使其紧张情绪逐渐消除。
1.3 判断标准 如果患者ABI逐步升高,VPI逐步下降,自觉症状获得消除,则表明具有显效的治疗效果;如果患者ABI逐步升高,VPI逐步下降,自觉症状获得减轻,则表明具有有效的治疗效果;如果病人的ABI降低或者不变,VPI不变或者升高,则表明具有无效的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参照所获得的数据,运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并运用x2进行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实验可知,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23/2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0.00%(12/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此种病症会使患者的神经功能受到损害,如产生神经缺血的症状,神经营养因子大幅度减少,并且在此种病症长期影响的情况下,将会使病人的肝肾功能受到影响,出现气阴亏虚的症状,因此,患者应益气养阴[1]。穴位注射法是一种中医性的治疗理念,医生将药物注射到患者相应的穴位中,经穴与药物间将会具有良好的亲和性,从而将能达到良好的治疗功效,此外,药物在沿着经络经气流通的情况下,便能够到达相应的病变部位,产生积极的治疗功效。在本次进行回顾性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患者的神经病变情况已经获得明显改善,穴位注射法具有良好的治疗功效。
此种方法不仅能使病人的神经功能发生变化,而且能够刺激患者神经功能的正常反应,并且护士在进行精心护理的基础上,还能使患者的心情获得改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显著提高,达到通络活血的功效[2]。同时,患者的血液微循环状况也会获得改善,进而达到消除自由基的效果,病人的血液供应状况较为正常,神经系统功能发生改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治疗进程显著缩短,出院时间提前,身心状况较为良好。此外,病人对自身病症会具有合理的认识程度,各种不适症状显著改善,患者的病情将较为稳定,身体疼痛症状逐步降低,心情较为良好,达到积极的治疗效果。最终,患者对医护人员会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医患矛盾将较少出现,医护人员与患者间会形成良好的相处氛围。
综上所述,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而言,护士在对其进行穴位注射与合理的护理后,便能使其临床症状获得显著改善,病情获得较好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