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450000)胡婷婷
1.1 调查对象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4月我院接诊的78例产妇分为两组,各39例。本研究经院领导及妇产科医护人员共同审核通过,所有参选产妇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均为单胎初产妇,排除依从性差、合并孕期并发症及中途退出者。研究组自然分娩24例,剖宫产15例;平均年龄(29.6±1.3)岁;平均孕周(40.2±0.4)周。对照组自然分娩22例,剖宫产17例;平均年龄(29.4±1.4)岁;平均孕周(40.1±0.5)周。两组产妇临床资料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 两组产妇产后均给予常规产后护理,①自然分娩,密切监测恶露量、颜色、气味,谨防产后出血,若有异样予以对症治疗;注意室内清洁,晨起通风消毒,用屏风遮挡,保证空气流通,定时清洁口腔、呼吸道及皮肤,协助更换衣物(宽松纯棉织物)及床上用品;给予心理疏导及健康宣教,为产妇普及产后护理及哺乳知识;忌过度劳累、刷牙、多食味精及生冷辛辣燥热食物,鼓励多饮水,适当补充生菜水果及食粗粮。②剖宫产,转运至病房后监测血压、脉搏、体温,观察宫缩、阴道出血量、伤口渗血问题,评估疼痛程度,坚持补液,防止血液浓缩及血栓形成,改善脱水问题;产后4h观察双腿活动情况,遵医嘱去枕平卧6h,术后进流食,忌糖、牛奶等产气食品,增加粗纤维食物;遵医嘱保留尿管时,注意观察尿量及颜色,早晚温水擦拭尿道口,术后3d拔出导尿管,鼓励小便;协助翻身,按摩肢体,讲解哺乳知识。
研究组加用母乳喂养指导路径,孕前给予乳房保养,保证乳头及乳晕清洁,热毛巾湿敷,指腹按摩,更换宽松胸罩;产后告知产妇胎儿情况,分发母乳喂养宣传手册,详细讲解喂养时限、喂养量、频率(10~12次/d),并告知母乳喂养优势,传授母乳喂养姿势(卧位、坐位)及体位(摇篮式、橄榄球式、交叉式),抱婴儿时保证婴儿头部与身体保持一条直线,婴儿脸部贴近乳房,托起头部、肩部、臀部,产妇采用C字形方法托起乳房,借助乳头刺激婴儿口唇周围,刺激觅食反射,待婴儿张口将乳头送至婴儿口中,尽可能于产后30min协助为婴儿开奶,实时调整喂养姿势,谨防呛咳,按需哺乳,哺乳结束后抱起婴儿呈直立状态,保证其头部靠于母体肩部轻拍背部,直至打嗝排出胃内空气。主动与产妇沟通,耐心倾听为其排解疑惑,注意为产妇补充营养,合理分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蔬菜蔬果,远离酒精及含咖啡因的饮品。
1.3 观察指标 观察产妇泌乳时间、产后2d内泌乳量、首次喂养时间及首次喂养成功率;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从躯体健康、精神状态、泌乳质量、喂养情况、睡眠情况等五方面进行评定,每项10分,非常满意41~50分、满意36~40分、不满意≤35分。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0.0处理数据,并用t、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1 护理效果 研究组产妇泌乳时间及首次喂养时间分别为(34.6±7.4)h、(37.2±7.8)h均早于对照组的(53.2±8.9)h、(58.9±9.4)h,产后2d内泌乳量(2.6±0.4)L多于对照组的(1.9±0.5)L,差异显著(t=10.036,P=0.000;t=11.094,P=0.000;t=6.827,P=0.000)。
2.2 首次喂养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 研究组首次喂养成功率(94.9%)及护理满意度(92.3%)均高于对照组(79.5%)、(74.4%),差异显著(P<0.05)。
母乳喂养指导路径能够提高喂养质量及喂养效率,在拉近母婴关系的同时提供其成长发育所需营养物质[1]。实践证实,研究组泌乳时间及首次喂养时间均早于对照组,产后2d内泌乳量多于对照组,首次喂养成功率及护理满意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即母乳喂养指导路径用于产科护理中可促进泌乳,可提高喂养质量及产妇满意度,护士为产妇讲解哺乳知识,传授哺乳技巧,同时注意为产妇补充营养,主动沟通,适当给予心理疏导,可为产妇营造良好身心状态,提高配合度,减少抵触行为,从而获取最佳护理效果。谢义娜[2]推崇分时段护理干预以提高产妇喂养依从性,笔者汲取其护理优势,在完善临床护理措施的同时,尊重产妇个体差异,综合多种护理措施满足产妇多元化需求,在提高母乳喂养率的同时改善母婴健康状态。总之,母乳喂养指导路径用于产科护理中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