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泰达医院(300457)李雅楠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243例重症机械通气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干预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121例)和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护理安全管理,122例)。对照组男61例,女60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62.50±3.05)岁。观察组男58例,女64例;年龄42~79岁,平均年龄(62.56±3.52)岁。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注意观察呼吸机在位情况、患者病情变化及生活体征,并进行入院宣教、口腔护理、饮食护理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安全管理,主要内容如下:①组建安全管理小组,组员由护士长及科室护理组成,严格落实工作流程,制定机械通气使用制度及规范,并进行风险评估,提前准备好应急预案。②开展护理活动前,可定期组织知识讲座及学术会议,使护理人员学习机械通气相关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等,使其全面、系统掌握呼吸机工作原理、使用模式,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正确呼吸机模式和参数。熟练掌握呼吸机操作流程,对突发情况具有准确判断能力,遇到急救情况不慌乱、沉着应对。③使用呼吸机前护理人员应检测呼吸机性能,将呼吸机使用流程、监管指标及注意事项等用标签贴于呼吸机醒目部位,以警示护理人员。④科室内做到一台呼吸机由一名护理人员监管,责任到人,定期检查呼吸机功能情况,记录、整理呼吸机档案资料。⑤加强病室环境护理,定期进行消毒,保持病室空气流通,调整合适温湿度,以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⑥由于患者病情危重、对机械通气不了解,常易出现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及时与患者交流,向其介绍疾病情况、机械通气目的及注意事项,缓解其思想顾虑,使其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两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费用。②统计两组干预期间气道损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通气不足、通气过度等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指标 观察组干预后住院时间(13.65±2.01)d、机械通气时间(6.26±2.36)d、住院费用(2.56±0.41)万元均比对照组(21.22±2.15)d、(9.02±4.35)d、(5.36±0.98)万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并发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74%)比对照组(18.19%)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安全管理针对患者具体病情,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将护理事故、护理差错及并发症发生率降至最低,以创造高效护理环境,保证患者就医安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表明重症机械通气患者采用护理安全管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原因如下:通过建立安全管理小组可有效对护理工作中易发生的高风险不良事件进行预防,对不规范护理流程及操作能及时进行纠正和处理,以提高整体护理水平[1]。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学习,使护理人员能全面掌握机械通气操作流程,在护理工作中及时发现患者异常情况,并汇报主治医生配合进行处理,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分工明确,工作责任到人,规范化学习可加强护理人员管理能力和专业素养,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护理工作,并能及时检查和反馈临床中所遇到的问题,以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患者恢复进程,缩短机械通气时间[2]。
综上所述,重症机械通气患者采用护理安全管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各种并发症发生率,促进疾病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