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波 周菁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其患者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也是年轻人、运动员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在ARVC遗传基础、病生理改变、临床表现和治疗反应等方面研究的进展,目前已经可以做到对ARVC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从而减少猝死的发生,使患者获益。本文就ARVC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干预策略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该疾病处置的认识。
自20世纪80年代最早出现关于ARVC的报道以来,对于此疾病的认识逐渐更新。最初认为此疾病机制为右心室先天性发育不良,从而引起室性心律失常,故称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ARVD)。目前,研究者们已经认识到此疾病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因心肌桥粒特定基因的缺陷,心肌组织被纤维脂肪组织进行性替代,典型者以右心室受累为著,纤维脂肪的瘢痕组织通常自心外膜向心内膜蔓延[1]。新近的研究结果显示,ARVC患者中左心室受累很常见,70%的患者为双心室受累,甚至有17%的患者仅累及左心室,单纯累及右心室者仅占13%[2],故一些新的研究已将该病改称为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rrhythmogenic cardiomyopathy,ACM)。
ARVC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5000,常于10~40岁发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心悸、劳力诱发的晕厥;心电图V1~V4导联T波倒置,左束支阻滞图形的室性心律失常;影像学检查可见右心室形态改变等,部分患者以猝死为首发表现。ARVC的诊断目前一般使用2010专家小组诊断标准[3],内容包括心脏功能不全和结构改变,心室壁组织学改变,心电图复极、除极及传导异常,心律失常和家族史。但此诊断标准中的心脏影像学结果、心电图改变等均缺乏特异性,尤其对左心室受累的患者,诊断准确性更低。所以,对于疑诊ARVC的患者,最好结合心电图、心脏影像学检查结果、基因检测结果等进行综合判断,必要时还需要结合心内膜活检及心内电解剖标测结果。
ARVC患者易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包括频发室性早搏、非持续性或持续性室速,部分室速会蜕变为室颤。不同研究结果显示,ARVC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风险为(1%~10%)/年,死亡率为(0.08%~3.6%)/年[4],结果因不同研究入选人群不同而异。虽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ARVC患者死亡最主要的原因,但也有较大比例的确诊ARVC患者并无恶性心律失常发作;筛选出真正的心律失常、猝死高危的患者进行积极干预、对低危患者避免过度治疗,其意义重大。目前已知可用于危险分层的因素包括性别、症状、家族史、既往心律失常发作史、心电图特殊表现、电生理检查结果、影像学特征等[5]。比如,曾有过室颤、持续性室速发作的患者为高危患者,再发心律失常事件的风险高于10%/年; 而无症状的ARVC基因携带者相对低危,心律失常事件风险低于1%/年[1]。
ARVC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危害大。持续性室速、室颤可能引起心脏性猝死,即使植入了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频繁放电也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设备寿命。相对“良性”的心律失常,如频发室性早搏和非持续性室速,常常会引起心悸、黑矇等症状,也有加重心力衰竭的风险。2015 ARVC/D国际专家共识中指出,ARVC患者治疗的目标包括降低心律失常性猝死发生率,通过减少/消除心悸、室速再发或减少/消除ICD恰当的或不恰当的放电,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4]。
运动,尤其是高强度运动与ARVC的发生发展均有密切关系,高强度运动可使异常基因携带者更早表现为临床ARVC,也可使确诊患者更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6]。竞技性体育活动可使ARVC患者猝死风险增加5倍,室性心律失常、猝死多发生在运动中或运动刚停止时[7]。所以对于已确诊的ARVC患者,应避免竞技运动、耐久运动,仅可谨慎地进行低强度休闲运动,即使未发病的、表现健康的ARVC基因携带者,或有家族史而未知基因型者,也应该限制运动强度[4]。
3.2.1 β受体阻滞剂 因为ARVC患者的心律失常和猝死多由运动诱发,推测交感神经激活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且有研究结果显示ARVC患者心肌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8],通过β受体阻滞剂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应该可以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且β受体阻滞剂是心力衰竭的治疗基石之一。因此,虽然直接证据不充分,对所有确诊的ARVC患者,均建议应用β受体阻滞剂,无论是否合并心律失常。对于反复发作室性心律失常或植入ICD后频繁放电的患者,更需要通过β受体阻滞剂减少心动过速的发作,减少放电[4]。
3.2.2 抗心律失常药物 目前尚无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ythmic drug,AAD)用于ARVC患者的大规模临床研究,如何选择药物种类和剂量多借鉴于其他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医生经验和治疗反应。早期的研究结果显示,仅Ⅲ类AAD可有效减少ARVC患者室速的发作[9];而北美ARVC注册研究结果显示,胺碘酮单用或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ARVC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索他洛尔反而使持续性室速或ICD放电的风险增加[10]。但因为既往研究的入选人群样本均偏小,且研究过程中AAD的使用存在交叉,结论均存在不确定性。虽然AAD可减少部分心律失常的发作,但并不能延缓ARVC疾病进程,目前也无可明显降低猝死发生率的证据,且长期应用不良反应多,故AAD主要用于缓解ARVC患者心律失常引起的症状,或减少ICD术后放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于无明确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及基因携带者,不建议预防性应用AAD[4]。
ARVC患者室速的机制多为瘢痕相关的大折返机制,使得射频消融治疗成为减少室速发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早期的研究结果显示射频消融的长期成功率并不高,尽管即刻成功率可达60%~80%,但随访至3~5年时,50%~70%的患者会复发[11]。这一方面是因为ARVC是一种进展性疾病,心肌逐渐被纤维脂肪组织替代,射频消融后还会有新的室速机制出现; 另一方面是因为ARVC的瘢痕多由外膜向内膜扩展,单纯内膜标测和消融并不能真正消除室速的机制。新近的几项研究纳入既往内膜射频失败的病例,或者初始即选择内膜联合外膜消融策略,可明显减少室速复发,随访3年以上,长期成功率均在50%以上[11]。最新的一项多中心研究结果甚至纳入了有ICD适应证(猝死高危)但未能植入ICD的患者(存在禁忌证或患者不愿植入ICD),平均进行了1.6次射频消融,63%患者进行了外膜消融; 在平均46个月的随访期中,未观察到入选者死亡,仅19%患者有室速复发[12],可见选择合理的策略、熟练的手术操作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但目前尚缺乏射频消融可以降低ARVC患者猝死发生率的大规模研究数据。对于ARVC患者频发室速或植入ICD后频繁放电,AAD应用到最大剂量仍无效时,建议射频消融治疗,以减少室速发作; 若患者不愿接受药物治疗,也可以考虑直接射频治疗。对于药物无效、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单型性室速,即使无ICD支持,也可以考虑首选射频消融治疗。但射频消融不能替代ICD作为预防ARVC患者猝死的治疗措施,对于高危的患者,切不可盲目相信射频消融的效果,而延误了ICD植入。对于有过内膜消融失败史的ARVC患者,建议进行心外膜标测和消融; 在有经验的中心,首次消融即可以心内膜和心外膜联合[4]。
药物、射频消融等治疗方式虽可减少ARVC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但缺乏降低死亡率的确切证据,ICD仍是目前最可靠的减少猝死的措施。早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ICD多用于二级预防,即用于曾发生过猝死或持续性室速的患者。随着对ARVC诊断和危险评估的认识深入,越来越多地将ICD用于ARVC患者的一级预防,植入后约1/4至1/2的一级预防患者需要ICD恰当放电以终止恶性心律失常[13-14]。ICD用于ARVC患者的一级预防时,最重要的是根据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进行干预——对于高危患者要积极推荐植入ICD,低危患者则要避免矫枉过正。对于经历过引起血流动力学紊乱的持续性室速/室颤的患者,或严重右心室、左心室及双心室心力衰竭的患者,无论有无心律失常,均建议植入ICD;有过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持续性室速发作、不明原因晕厥、中度心力衰竭及非持续性室速等主要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考虑植入ICD;具有次要危险因素的患者在经过严格评估风险与获益后,可考虑植入ICD;对于健康的ARVC基因携带者、无危险因素的患者,不建议预防性植入ICD[4]。
ARVC患者植入ICD后的并发症较多,总的并发症在20%以上,尤其以电极相关的并发症为著[15-16]。因ARVC的自然病程,ICD电极固定位点原本健康的心肌可能在日后也发生纤维脂肪变,使得电极发生功能障碍,在ICD首次植入时就应该考虑日后病变进展的问题;因间隔部受累相对少见,将电极固定在间隔部而不是心尖部可能更适合ARVC的患者;若非起搏依赖、亦不需要抗心动过速起搏的患者,可选择皮下ICD。
心脏移植是ARVC患者的终极治疗手段,主要用于严重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心力衰竭患者;药物、射频消融、ICD无效的顽固性室速室颤患者,也可以考虑心脏移植[17-18]。接受心脏移植的ARVC患者预后与因其他类型心肌病接受移植者类似[17]。
除上述相对传统的治疗方式外,一些新的治疗手段也在研发之中,或开始尝试应用于特定的患者,有望取得较好的疗效。新近有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糖原合酶激酶(GSK)3β抑制剂可阻止或逆转ARVC的表型表现[19],有望成为日后开发药物的靶点,直接针对ARVC的发病机制,抑制疾病本身进展。借鉴其他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经验,尝试对ARVC合并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开展双侧心脏交感神经切除术,可显著减少心律失常的发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0]。
综上所述,ARVC是一种发病率不高但危害很大的遗传性心肌病,临床上应提高对此疾病及其心律失常风险的警惕性。疑诊的患者要全面地检查评估,以明确诊断和危险分层,从而决定干预策略。对于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注意嘱其避免剧烈运动,可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射频消融来减少心律失常的发作,缓解症状;高危患者应植入ICD以减少猝死,改善长期预后;出现严重心力衰竭或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者,可进行心脏移植术。一些新的治疗手段也有望在未来应用于ARVC患者,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