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463000)黄涛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符合研究标准的乳腺癌患者分为两组,各48例。观察组年龄31~58岁,平均(42.7±2.6)岁。对照组年龄29~61岁,平均(44.9±2.4)岁。两组乳腺癌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经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符合乳腺癌诊断,无心衰及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疾病、传染病、精神病等严重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配合度高。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都应用常规乳腺癌护理方案护理,对照组实施改良根治术方案治疗,观察组实施保乳手术治疗。具体措施:①对照组:根据肿瘤所在部位与乳房大小,在距离肿瘤边缘不低于3cm位置行一保留胸大小肌的梭形切口,切除患侧乳头肿瘤周围的组织,并行周围淋巴结清扫[1]。引流管至于腋下,对腋窝切口加压包扎,引流管接负压吸引,做好相关引流管护理直至拔除导管。②观察组:以乳头为标志中心,根据乳房大小与肿瘤位置寻找最佳切口点,依据肿瘤位置行放射状或弧形切口,在切口位置实施肿瘤切除及相关部位的淋巴结清扫。术后置负压引流管,切口缝合并加压包扎。做好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注意引流管护理及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患者切口情况、一般生命体征、并发症情况的观察。
1.3 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包括不良反应发生率、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乳房外形等,采取问卷调查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评分;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包括皮下积液、皮瓣坏死、上肢水肿等。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9.0软件对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组数据经t检验与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1 研究表明观察组治疗疗效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接受治疗前评分为(54.18±1.29),治疗后疗效评分(84.35±0.41);对照组接受治疗前评分(53.78±2.14),治疗后疗效评分(62.78±0.29),治疗后t值为4.13,统计学差异有意义(P<0.05)。
2.2 研究表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出现皮下积液3例(6.25%),皮瓣坏死0例(0%),上肢水肿2例(4.1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2%;对照组出现皮下积液5例(10.42%),皮瓣坏死3例(6.25%),上肢水肿8例(16.6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3%,统计学差异有意义(P<0.05)。
乳腺癌疾病治疗方案主要为手术治疗,手术切除乳房及肿瘤、淋巴清扫破坏女性体态生理结构的完整性,深深影响患者的生活及生命质量[2]。早期乳腺癌将慢慢引起乳房外观改变,主要特征有酒窝征、乳头凹陷、橘皮征。转移征象分为淋巴转移与血行转移,严重血行转移将出现肺、骨、肝相应部位症状的发生。保乳手术并不适应所有乳腺癌患者,此治疗方案有相应的适应征:肿瘤属于单发,肿瘤位置与乳头位置较远;原发肿瘤直径不超过5cm,肿瘤为低度或中度恶化;肿瘤与乳房位置良好,利于保乳手术进行;患者强烈要求保护乳房。保乳手术尽量保持着乳房的外形完整,尽量维持乳房生理结构的完整及乳房外形的美观对女性患者有着重要意义。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疗效评分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接受不同的手术治疗后,观察组治疗疗效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有意义(P<0.05);上述数据可证实,患者在接受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的治疗疗效得到保证,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临床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在降低患者手术风险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同时,对患者自身而言,伤口较小,能够有效满足女性爱美的心理,并且整体上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的保乳手术。
综上所述,对比改良根治术治疗乳腺癌,保乳手术的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能局部控制改良乳腺癌的转移,降低手术风险,不良反应发生率下降,患者预后情况良好,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度提升。综上所述,保乳手术对比改良根治术治疗乳腺癌能够增强女性患者治疗信心,保护乳房外形完整,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治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