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仲英,高 凤,朱兆琴,李乐文
(江苏省仪征市人民医院,江苏 扬州 211400)
随着胃肠镜检查的普及,放大内镜、碘染、窄带成像系统(NBI)及超声内镜(EUS)的应用和技术的飞跃发展,无症状消化道黏膜病变被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内镜下早期微创治疗;患者得到适当的治疗或治愈。ESD是目前治疗胃肠道黏膜病变主要方式之一。ESD能够控制切除组织的大小和形状,整块地切除较大(>2cm)的消化道黏膜病变,并得到完整的病理标本[1-2];因内镜下检查及治疗容易引起患者恶心、体动、刺激出血,甚至导致窒息及死亡等不良反应,且操作时间长,患者难以耐受[3],所以一般选择麻醉状态下内镜治疗;ESD手术时间较长,难度相对较大,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进行正压通气呼吸道管理,能保证术中氧饱和度,不易出现呼吸抑制;因需要全程麻醉管理,ESD选择在手术室实施,由麻醉科医护、消化科医护、内镜中心医护等合作完成ESD。因此ESD协作性围术期护理至关重要。本院消化科于2018年1月开展ESD,29例患者完成手术治疗,围手术期给予适当的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本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29例ESD围术期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本组共29例均在内镜检查中发现黏膜病变且同意行SED,其中男17例,女12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65.3±7.2岁;病变部位:位于食管8例、胃窦部5例、胃体3例、胃角3例、贲门4例、食管及贲门各1个病灶1例、胃体及胃窦各1病灶1例、胃体2处病灶1例、残胃胃角1例、盲肠1例、直肠1例;病变直径
0.4~6.0 cm。
2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及术后无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示垂直切缘阴性,距垂直切缘最近距离500 um;水平切缘阴性,距水平切缘最近距离1000 um。
心理护理:给准备ESD患者讲解,病情还属于癌前病变或早癌,及早发现,早期治疗,可以治愈或预后良好;ESD微创治疗的利弊;ESD相比于外科手术的优越性,减少患者的忧虑,使其充满信心迎接手术。心理护理贯穿围术期全程。
术前访视与评估:术前一日手术室护士查阅电子病历,熟悉病史,对于平时服用药物患者要仔细查看药品,确认抗凝剂等是否已经停用;嘱患者手术当日,活动性假牙、金器等饰物不要佩戴;手术间为层流手术间,温度较低,注意脚部保暖,可穿干净棉袜。
特殊用物准备及环境准备:内镜系统于患者入室前半小时由内镜中心、信息科及麻醉科协助搬运至手术室。手术间相对固定,机器及物品相对固定位置,合理有序,方便术者操作及保持最佳视角。按手术流程列出所需物品清单及备忘录,以免因物品供应及传递不及时或细节疏漏而影响手术进程。
麻醉诱导期手术室护士协助压住患者口垫,以防滑出导致口垫不能再塞进口腔,造成气管插管困难或术中咬坏胃镜;同时托起患者下颌协助加强型气管导管从口垫侧孔插入固定;上消化道ESD时胃镜与麻醉气管导管为共用通道,气管导管的固定尤为重要;预防气管导管向外滑动、位移,并注意保护气管导管的气囊注气管以免被摩擦。麻醉及手术过程中及时纠正由于操作引起的口垫偏移,保持口垫正中位置,防止口唇压伤;加强侧卧位的舒适管理,保持体位垫不移位。
胃镜室护士进镜、扶镜及夹取,操作稳、准、有力,与内镜医生配合默契,长内镜器械,打开包装后绕成2圈递送,防止太长触碰其它物品;术中黏膜下注射阻力较大时,可能是针头刺入太深或病变瘢痕粘黏所致,及时与术者沟通。本组无术中及迟发性出血、穿孔发生。
术后病情及并发症的观察:术后继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至患者完全清醒;密切关注腹部体征有无腹痛、腹胀,有无呕血、黑便情况,警惕迟发性出血或穿孔;病情变化时及时记录并汇报。
术后体位管理:EDS术后绝对卧床休息12~24小时,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6小时后根据手术部位不同采取适宜的卧位。具体方法为:食管、贲门、胃底、胃体术半卧位并抬高床头30度;胃窦、窦体交界、胃角术后平卧位;直肠术后取左右更换侧卧的自由体位,更换体位动作轻柔;右半结肠术后可取左侧卧位;左半结肠术后可取右侧卧位。术后卧位管理的原则[4]创面处于高位,减少消化液的回流刺激,降低创面压力,避免术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ESD技术的成熟发展,使我国消化道肿瘤的二级预防得到显著的提高。ESD具有创伤小,痛苦少,经济花费小,住院时间短,短期回归社会等优势。本组ESD术后取得良好治疗效果,需要医生具备高水准的内镜操作技术,同时需要围术期的协作性全程护理;因此麻醉及术中护士的精准配合,术前术后的护理干预,工作流程中的协调与团队协作,有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促进病情的康复,都带来积极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