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300170)刘佳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4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7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试验组43例,对照组44例。患者纳入标准为:①首次发病,符合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诊断证实;②生命体征平稳;③排除认知障碍者;④排除患有心、肝、肾疾病者及骨关节疾病者;⑤患侧肌力≥3级;⑥可在无扶持情况下独立站立5分钟以上,并步行≥6米;⑦对本次研究表示知情同意。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指导及功能锻炼,包括平衡能力训练、步行能力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肌力训练及关节活动度训练等。
1.2.2 试验组则在此基础上予以太极拳训练。①由护士介绍太极拳的特点和作用,以及练习太极拳的重要性。组织患者观看杨氏简化24式太极拳的视频,并适时进行动作示范和要点讲解。②选取太极拳中的挤、按、捋、云手、抱掌、分掌等基本手型;和上步、退步、跟步、弓步、马步等基本步法;以及起势、揽雀尾、野马分鬃、搂膝拗步等基本动作作为患者训练的重点。并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调整,平衡能力及肢体功能较差的患者,可由护士或其家属扶助。训练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以不感到疲劳为宜。开步时先移动患侧下肢,后移动健侧下肢;先由健侧负重,后转为双下肢负重,最后过渡到患侧负重[1]。躯干保持自然中正,以腹式呼吸为主,保持呼吸节奏的平稳。
1.3 观察指标 干预1个月后,采用Fugl-Meyer量表和Berg平衡量表对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及平衡功能情况进行评价。①肢体功能情况:采用Fugl-Meyer量表进行测评,该量表包括上肢功能评价和下肢功能评价,共17个条目,总分100分,得分越低,则说明肢体功能障碍越严重。②平衡功能情况:采用Berg平衡量表进行评价,该量表共14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法,总分56分,得分越高,则说明被测试者的平衡水平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两组患者肢体功能及平衡功能情况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1个月后,试验组患者Fugl-Meyer量表评分(82.64±2.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28±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评分(50.13±2.2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2.74±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运动项目,讲究刚柔并济、内外兼修、动静结合。运动量中等,不仅不会造成心肌耗氧量的增加,还可使心血管系统得到锻炼,调节脂代谢,改善心功能。有多项研究表明[2]:太极拳可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改善其平衡能力。脑卒中患者因神经系统受损,出现运动及感觉障碍,肢体协调性下降,进而导致平衡功能的下降。太极拳注重肌肉协调和关节控制的训练,讲究降低重心,放慢、放大正常的步态,几乎所有动作均在屈膝半蹲的姿势下完成,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而太极拳中左右移动转体的动作可协调腰部与骨盆带的肌群,平衡健侧与患侧的肌力,提高下肢关节的活动度,从而增强了患者的肢体功能。
同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患病后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日常生活活动需依赖他人的帮助进行。部分患者出现自卑、焦虑、抑郁、自责等负面情绪,可降低患者康复治疗的依从性,不利于患者疾病的恢复。太极拳的动作缓慢、匀速、平稳,患者可在锻炼中放松身心,缓解其压力,改善其不良的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常规康复指导及功能锻炼的基础上加以太极拳训练,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肢体功能及平衡功能,促进了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缓解了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