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压豆治疗面部三病验案3 则

2019-02-11 12:26叶晓波宋南昌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3期
关键词:面颊治则压豆

叶晓波 宋南昌

(1 江西中医药大学2016 级硕士研究生 南昌330006;2 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宋南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南昌330003)

耳穴诊治疾病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灵枢·五邪》就有记载:“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其适应证广泛,可以治疗疼痛性疾病、功能紊乱性疾病等[1]。吾师从事中医外治疗法40 余年,经验丰富,特别是在耳穴压豆方面见解独到。吾有幸聆听教诲,现将其运用耳穴压豆治疗面部三病验案3 则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1 面神经麻痹

1.1 病例资料 刘尚萍,女,15 岁,因“口面向左歪斜3 d”于2017 年12 月28 日至工作室就诊。患者于前日晨起漱口发现右口角漏水不能自止,随即又发现口面部歪向左侧,右眼不适,难以闭合,右额纹变浅,右侧皱眉动作困难,进食时右侧口腔内藏食等,至今日自觉上症似有加重,纳食可,夜寐安,二便平。查体:患者一般情况尚可,神清,语言清晰,全身活动自如,口面部中度向左歪斜,右额纹变浅,右侧皱眉动作难以完成,右眼裂增大,右眼稍红,微流泪,闭合困难,嘴唇吹哨动作难以完成,右面颊部微肿,右翳风穴处压痛阳性。耳穴诊察:双耳廓各部外形正常,未发现任何皮肤脱屑、色泽变化或隆起等,未发现皮下结节或其它病理阳性物。以探棒诊查耳穴,面颊区、眼反应明显。舌体正常大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右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诊断:面瘫,证属外感风寒,气血凝敛。治宜祛风散寒,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耳穴压豆法:取穴,面颊右、眼左,配合神灯照射患侧面部30 min[2]。医嘱:(1)以上耳穴压豆处每日自行按压3~4 次(早、中、晚、夜寐前),每次1~2 min,以感微痛为宜。(2)平时自行按摩、热敷患侧面部。(3)避免患部吹风受寒。12 月30 日二诊,病情无明显变化,余无特殊。舌脉同前。治则不变。耳压取穴:守上穴,两耳交替。神灯照射患侧面部30 min。2018 年1 月2 日三诊,面歪等症见缓解,右面颊部肿胀已消失,局部紧束感亦甚微,余尚好,舌脉同前。治则不变。耳压取穴:面颊右、眼左。神灯照射患侧面部30 min。2018 年1 月15 日再诊,此期间又同上治疗5 次,现面歪基本消失,右额纹恢复,右眼无异常。舌脉同前。治则不变。耳压取穴:面颊右、眼左(巩固疗效)。神灯照射患侧面部30 min。

1.2 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恢复之快慢与众多因素有关,年龄及体质是其中的两个重要因素。一般说年青、体质好、气血充足者恢复快,反之则慢。治疗期间不注意保养,患侧面部仍吹风受寒者疗效差。本症患者年青、气血充足清利,病情容易恢复。临床仅用耳压法即可愈病。耳压取穴宜抓住主要矛盾,一般而言,其病因乃患侧面神经麻痹,而症状又以面歪最为突出,因眼部受累症状也较为明显,故主取耳穴面颊区,配取耳穴眼,其它相应耳穴皆可不用。本证患者因施治及时,取穴切证,故疗效满意。

2 三叉神经痛

2.1 病例资料 刘小清,男,53 岁,因“右侧牙龈及右颌、右耳后疼痛2 d”于2017 年9 月25 日至工作室就诊。患者数年来每于工作繁忙紧张时出现右侧牙龈及右颌等处疼痛不适。因前晚加夜班,昨日即感右侧上牙龈及右颌部疼痛,闷胀不适,昨晚下半夜又见加重,疼痛向右耳后及右头部放射,并呈抽掣样疼痛,局部闷胀感亦加甚,右颌关节活动或用右侧牙齿进食时症状更显。因痛甚而心烦不安,夜寐亦受影响,纳食欠佳,二便平。查体:患者一般情况尚可,急性痛苦病容,头面部未发现异常,右颌及右耳后无红肿等表现,局部稍有压痛,右侧牙龈无肿胀等,稍有触痛,右耳正常,余无特殊。耳穴诊察:双耳各部外形结构正常,未发现任何皮肤脱屑或色泽改变,亦未发现皮下结节或条索状阳性物等。以探棒诊查耳穴,拔牙麻醉点、胆反应明显。舌体正常大小,舌质偏红,苔薄黄,中部稍厚,脉微弦。西医诊断:三叉神经痛(待查);中医诊断:面痛,证属胆火偏亢,扰于经脉。治宜清泄胆热,调理气血,疏经止痛。耳穴压豆法:取穴胆右、拔牙麻醉点左、耳神门右、枕左、耳背头痛点左。医嘱:以上耳穴压豆处每日自行按压3~4 次(早、中、晚、夜寐前),每次1~2 min,以感微痛为度;另注意忌辛热饮食。

2.2 讨论 临床上诊断正确是取得治疗效果的前提。本例患者虽以牙痛为主诉,但细察其症,可知其病痛主要在右颌及右耳后区域,故诊断应以面痛为宜;又根据其病痛部位,为足少阳胆经循行所过,加上疼痛伴闷胀、抽掣等性质,故进一步判断其病因病机乃胆火偏亢,扰于经脉。根据诊断,治疗中耳压取穴以耳穴胆为主,以清泄胆火;另针对主要疼痛部位,取耳穴拔牙麻醉点、枕、耳背头痛点等以调理局部气血运行;另配耳穴神门以镇静,增强止痛之效[3]。由于施治切证,故1 次而愈(约2 个月后患者因其它病证前来就诊,述面痛治疗后第2 日诸症尽消),收效甚佳。

3 面肌痉挛

3.1 病例资料 胡仁光,男,45 岁,因“左侧眼部跳动6 年”于2018 年5 月21 日至工作室就诊。患者于6 年前春夏交接之季请当地民间医生行脸部“灯火灸”治疗,次日始见左下眼睑跳动,当时未予重视,后逐步延及左侧颜面部,尤以左口角旁为甚。曾在其它医院行针刺及内服中西药治疗,均未显效,现仍存左面部抽掣样跳动,每次持续数秒至十几秒不等。近来又感左颈项部酸痛不适伴紧束感,纳可,夜寐安,二便平。查体:患者一般情况尚可,双面、眼部外观正常,左眼下及左面部以左口角为主频繁抽动,局部无压痛,颈项部外观正常,左颈项局部区域有轻微压痛。耳穴诊察:双耳廓各部外形结构正常,未发现面颊穴及其它耳穴区域皮肤脱屑、变色或隆起等改变,未发现皮下结节或其它病理阳性物。以探棒诊查耳穴,面颊区、眼反应明显。舌体正常大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稳有力。西医诊断:左面肌痉挛;中医诊断:眼面瞤动,证属肝旺风窜,筋肌瞤动。治宜柔肝熄风,镇静止痉。耳穴压豆法:取穴面颊右、眼左、脑干右、神门左、肝右、颈椎左。医嘱:(1)以上耳穴压豆处每日自行按压3~4 次(早、中、晚、夜寐前),每次1~2 min,以感微痛为度。(2)忌辛辣、烟酒等刺激饮食。(3)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平静。5 月23 日二诊,诉左面部抽掣样跳动减轻,左侧颈项部酸痛亦见减,余无特殊。舌脉同前。治则不变。耳压取穴:守上穴,两耳交替。5 月30 日五诊,自上次治疗后又同上治疗2 次,病情稳定,左面部跳动程度较前减轻,间隔时间亦较前延长,现左颈项部痛感基本消失,仅有酸楚不适感,余尚好。治则不变。耳压取穴:面颊右、眼左、神门左、肝右、颈椎左。6 月15 日来诊,此期间又基本同上治疗7 次,现仅有左面部跳动,自觉多因疲劳引起,休息好则少发作。余无特殊。治则不变。耳压取穴:守上穴,两耳交替。6 月29 日来诊,此期间又守上治疗5 次。现左面部跳动基本消失,仅疲劳、情绪紧张或激动时发作,其它时间偶有轻微发作,余尚好。舌脉同前。耳压同上取穴治疗,巩固疗效。

3.2 讨论 面肌痉挛临床上多顽固难愈,少数患者经毫针针刺治疗后,因针刺刺激面部症状反而加重[4]。耳压法在耳穴上实施治疗,且刺激相对较弱,作用也持久,只要压籽不去,则一直发挥治疗作用,故对该病证相对较为适宜。临证配穴一般根据症发部位,多取耳穴面颊区、眼;在此基础上宜配耳穴神门,以镇静止痉。由于该病证病因多责之于风,“肝为风脏”,故又宜配耳穴肝以柔肝熄风,同时耳穴肝性偏抑制,故又能加强镇静止痉功能。

猜你喜欢
面颊治则压豆
耳穴压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干预效果
孔伯华治疗眩晕用药与治则的数据研究
Manners in Four Different Countries
治则在中医临床诊治中的作用
小儿湿疹的中医临床治则探微
腹部按摩配合耳穴压豆防治老年骨折术后便秘
耳穴压豆联合中药治疗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40例
改良百会压灸配合耳穴压豆治疗虚寒型颈性眩晕30例
胸痹治则治法源流探析
幸福鱼面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