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彬庚 黄梅鲜 毛晓英 张秋梅 魏龙生 刘 斌
(江西省新余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西新余338025)
食用菌的营养特性和保健功能逐渐被广大消费者认同,消费量逐年上升,已成为“菜篮子”的重要组成部分,食用菌产业也已成为许多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食用菌产业发展,能够充分利用农业秸秆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有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1]。
新余市地处江西省中西部,境内地貌地形多样,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新余市野生食用菌资源比较丰富,甄别、采摘和食用野生食用菌历史悠久。新余市人工栽培食用菌始于20世纪70年代,从棉籽壳(新余市是江西省重要的产棉区,棉籽壳资源丰富)栽培平菇开始,并且在相当长时间内,平菇是当地唯一的食用菌栽培品种,目前仍是许多农户最喜欢和最拿手的栽培品种,因此在新余又称平菇为“棉花籽菇”。后来才慢慢发展了金针菇、茶树菇、香菇等,最近几年又发展了竹荪、褐蘑菇、双孢蘑菇、猴头菇等食用菌品种。目前新余市食用菌产业发展也进入快车道,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水平在江西都处于领先地位。
经过较长时间积累和发展,新余市食用菌产业有了较大发展:生产模式多样化、品种不断丰富和优化、规模和产量逐步扩大、技术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有所改善。
新余市主要食用菌生产模式:农户、合作社、公司及公司+农户。
1.1.1 农户特点
规模小,资金少,设备简单,自己掌握技术、生产、经营全过程,没有分工,成本低,赢利少,能灵活应对市场,从业者年龄较大,但吃苦耐劳。此种生产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的减少,特别是农村年轻人进城,难以为继。目前仅有栽培平菇、茶树菇、竹荪的农户21户,每户年栽培平菇、茶树菇几万袋,栽培竹荪6667m2左右,规模小的农户逐步退出市场。
1.1.2 公司特点
规模较大,前期投入大,设备先进,分工明确,抗市场风险强,社会关注度高。目前上规模企业:新余市磨坊菌业有限公司(褐蘑菇年产6500t,还在扩大规模),江西中田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双孢蘑菇年产8万t),新余市欣欣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香菇年产100万袋,猴头菇年产10万袋),新余市益丰菌业科技有限公司(香菇年产20万袋,平菇年产5万袋)。
1.1.3 合作社特点
资金、设备、规模、经营管理等都处于农户与公司之间,有的是刚从其他行业转行而来,如罗坊邦民食用菌合作社年产茶树菇25万袋;九龙梦熙食用菌合作社年产茶树菇40万袋;良山都得利食用菌合作社年栽培竹荪1.3×105~2.67×105m2。
总体上,规模小的农户逐步退出市场,合作社、公司快速崛起,2016年以后,这一发展趋势更明显。
新余市栽培食用菌品种由单一的平菇发展到金针菇、茶树菇、香菇、竹荪、褐蘑菇、双孢蘑菇、猴头菇等多品种格局,并且随着市场变化不断调整优化。最近两年新余市栽培户已退出金针菇生产,但褐蘑菇、双孢蘑菇生产规模和产量有很大发展空间。
据了解,食用菌产业一线从业人员每月薪资在1500~2500元。新余市总人口约120万,城镇化率达60%以上,有“钢城”“太阳能之都”之称,新余市工业化水平较江西其他地区高,据了解,很多行业从业人员每月薪资在3000以上。因此相比其他行业食用菌产业一线从业人员薪资偏低,且工作强度大,时间长。因此食用菌行业在一般雇工方面也难以同其他行业竞争,更谈不上有技术的年轻人,从长远来看这种状况会影响和制约食用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要想更好的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这两大因素都非常重要。而新余市总体科技创新不够,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人才培养重视不够,办法不多,效率不高,一些政策没有落到实处;人才引进力度不大,投入不够;企业与各级科研机构联系不够紧密,合作不够深入;食用菌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缺少岗位及专业培训。这些因素都会制约相关企业的后续发展[2]。
食品安全是人们生活的初级要求,食品更安全、更优质、更营养是人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内涵。近年来,由于片面追求生产,忽视了质量管理,或者监管不到位,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新余市食用菌产品安全体系建设方面也有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的地方,比如生产标准化管理、病虫害防治、储存库卫生消毒等。
新余市食用菌生产企业成立时间短,整体实力不强,产品都以鲜销为主基本没有深加工,产业链较短,产品附加值不高,也没有创建自己的品牌,所以企业利润偏低,社会影响力不大,带动力不强,总之离高效的产业化经营发展有相当差距。
食用菌产业能有效利用农业果业废弃物,是一个“点草成金”的产业,可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效益[3];食用菌的营养特性和保健功效逐渐被广大消费者认同,市场需求逐年扩大,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新余市政府也不例外,在用地审批、税收、贷款融资、财政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2016年以来,新余市食用菌产业规模、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今后,要进一步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作用,正确引导和鼓励企业开拓创新,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提升食用菌产业水平的必经之路,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的引领支撑作用,提高科技的贡献率和转化率。一是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大力引进和培养食用菌人才,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二是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主动参与和融入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体系中去,走协同创新之路,逐步提升本地区科技实力。三是鼓励企业、个人、社会资本投入科研并对其知识产权加以保护。
我国新出台的食品安全法对产品中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有了更细致的限量规定,建立一套“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体系[4]是全社会的要求,也是食品生产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是各级政府的职责。为保证食用菌产品质量,一是要加强食品法的宣传,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二是加快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升级,做好产前、产中、产后质量管理,建立完善产品质量监督体系。总之,食用菌安全优质是食用菌向深加工、品牌发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