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彦萍治疗寻常痤疮的经验

2019-02-11 11:33张天博白彦萍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火针痤疮囊肿

张天博,白彦萍

寻常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由多因素综合作用所导致[1]。寻常痤疮属中医“皶”、“面疱”、“肺风粉刺”、“肺风酒刺”等范畴。其病名最早记载于《素问·生气通天论》“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临床表现首见于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论面疮侯,曰“面疱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疮,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详细地描述了皮损的特点。宋代以前的医书对痤疮多以“面疱”、“面皶”、“皶疱”命名,宋·《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一,体面门·论面皶明确指出,“面皶者,是粉刺也”后,医家便多以粉刺命名,沿用至今。

白彦萍教授系第二批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中医外科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行医30余年,擅长治疗银屑病、寻常痤疮、红斑狼疮、白癜风等疾病。笔者有幸侍诊于侧,现将白彦萍教授治疗寻常痤疮经验做一总结。

1 病因病机

对寻常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首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寒薄为皶,郁乃痤”,认为痤疮的发病是由于阳气郁滞引起,发展到隋代医家认识到热邪可引发痤疮,如《诸病源候论》中记载“饮酒热未解,以冷水洗面,令人发面疱,轻者皶疱”。宋代医家在《圣济总录》中指出风邪与体虚所致内外合而为病,“此由肌肤受于风邪,搏于筋脉之间,因虚而作,亦邪入虚肌使之然也”。到了明清时期,医家认识到痤疮发病与肺脏密切相关,如吴谦在《医宗金鉴》中论述“肺风粉刺肺经热,鼻面疙瘩赤肿疼,破出粉汁或结屑,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鼻面,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白彦萍教授通过对历代文献的总结及临证经验,将寻常痤疮的病因病机高度概括为热、湿、瘀。

1.1 热

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寻常痤疮主要好发于面部及躯干上部,皆为阳位。阳邪伤人,盛则为热,《灵枢·痈疽》指出“大热不止,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名曰痈”。由火热壅聚所致之阳性痈疽,表现为红、肿、热、痛,故临床多见皮损表现为红斑、丘疹,伴肿痛。

1.2 湿

湿邪分为外湿与内湿,寻常痤疮的发病主要与内湿相关。由于湿邪黏滞,故部分患者病程较长;易阻气机,导致玄府气机升降出入功能失常,油脂阻塞于毛囊口,故生粉刺。湿邪郁久化热,故见皮损色红,时有脓液。

1.3 瘀

《灵枢·痈疽》篇云“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现代人在饮食上多饮冷贪凉,寒邪随肺、胃两经直达面口,发于肌表,故生瘀滞。加之现今社会工作压力大,人们精神情绪常处于紧张状态,肝气郁而不达,此外,气为血之帅,气滞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瘀血内生。临床皮损多见暗红色瘀斑、囊肿、结节,伴刺痛。

2 辨证论治

2.1 肺胃蕴热证

《灵枢·经脉》云“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至额颅”。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发物及肥甘厚味,脾胃积热,淫热于肺经,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湿与热结,循经上犯,蕴阻肌肤而发病。症见颜面部皮肤油腻,皮损以白头、黑头粉刺、炎症性丘疹为主,部分皮损红肿疼痛,或有脓疱;伴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口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2.2 痰瘀互结证

明·李中梓《政治准绳·痰证》云“脾为生痰之源”。过食寒凉、肥甘导致脾脏功能受损,无力运化则生痰湿,痰饮随气流行,阻滞气机,妨碍血行。久之气血搏结,积聚成形,而生囊肿、结节。症见皮损颜色暗红,以结节、囊肿、瘢痕为主,经久难愈;伴纳呆、大便黏腻,情绪低落,女性月经色暗,多见血块;舌质暗红,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细。

3 治则治法

3.1 内治法

内治法总则以散、清、利为主。清法攻邪于内,散、利两法予邪以出路。

3.1.1 散 邪热内郁为肺风粉刺的基本病因、病机之一,白彦萍教授在散法中首推升降散。升降散出自《伤寒温疫条辨》卷四,由白僵蚕、蝉蜕、生大黄、广姜黄组成。方中僵蚕味辛苦气薄,善透邪热外出;蝉蜕气寒无毒,味咸且甘,为清虚之品,善祛风退热,清代温病学家杨栗山谓其“轻清灵透,为治血病圣药”;姜黄气味辛苦,性温,行气散郁,助热邪外达;大黄味苦,大寒无毒,上下通行,治亢盛之阳,非此莫抑。若邪热郁闭较甚,白彦萍教授常在此基础上加用金银花、连翘、白芷、皂角刺等加强透热达邪的功效。

3.1.2 清 在清法中,白彦萍教授从清热解毒、清热化瘀、清热祛湿三方面入手。在清热解毒药中首推连翘,连翘不仅疏风散热,同时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被前人誉为“疮家圣药”。肺热者,综《外科大成》卷三中枇杷清肺饮,多选用桑白皮、枇杷叶、黄芩;肝热者,多选用龙胆草、栀子、茵陈、夏枯草;胃热者,多选用黄连、蒲公英。在清热化瘀药的选用中,白彦萍教授多以牡丹皮、赤芍为主,若瘀结日久形成结节、囊肿,多选用桃仁、红花、三棱、莪术。清热祛湿药中以白扁豆、生薏米、茯苓为多用。白彦萍教授同时提出,在清热药的使用过程中,要做到中病即止,不宜大量使用,以免苦寒之品克伐脾胃,损人正气,适得其反。

3.1.3 利 凡治病,总宜使邪有出路。《素问·五脏别论》提到“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肺经与大肠经互为表里两经,若大肠传导受阻,邪气无以外达,或循经上犯于面,或移热于肺经,都将导致疾病的发生。临床中,白彦萍教授喜用冬瓜仁通利肠腑,冬瓜仁甘、寒,入肺、大肠经,不仅可以清热通腑,同时还有养颜美白的作用。《日华子本草》谓其“去皮肤风剥黑皯,润肌肤”。此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对有色素沉着的患者尤宜。

3.2 外治法

中医药外治寻常痤疮历史悠久,《医统源流》云“外科之证最重外治”。《理瀹骈文》也提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可见中药外治是在中医内治法基础上发展而来,相比中医内治法,其通过局部治疗,使作用位置更准确,患者耐受度更强。

在临床中,白彦萍教授以火针针刺、刺络拔罐法最为常用。火针治疗痤疮,在于借助火针穿刺之力,开门祛邪,引热外达,给人体以火热灼伤的热刺激和针刺的机械性刺激,使毛囊口张开,皮脂炎性物排出,病灶逐渐变性、坏死、脱落,从而起到穿刺引流、化腐生新、祛瘀消肿、软坚散结的作用,适用于以结节、囊肿为多的颜面部皮损。操作时,待火针在乙醇灯上烧红后迅速刺入囊肿、结节里,以刺至基底部为度,刺数针后用干棉签挤压,挤出皮脂栓、脓血等,但不可强行挤压,以免损伤皮肤。刺络拔罐具有活血通络,改善微循环的功效,而且还能够增强皮损部位的营养供应,促进细胞新陈代谢[2]。此法适用于热证较明显患者,取大椎穴,在刺血时可在穴位附近散刺数下,范围以小于火罐罐口直径为度,可取得不错疗效。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22岁,学生。2017年11月6日初诊,颜面部出现暗红斑、丘脓、疱疹、囊肿伴疼痛1.5年,加重2周。病程期间,患者曾外用阿达帕林凝胶、中药汤剂口服治疗,症状有所改善,但症状极易反复。2周前患者因工作压力增大症状加重。诊见面部潮红,患者诉面部疼痛、心烦、口臭、大便干燥,3日1行,纳可,眠可,舌质暗,舌下瘀,边齿痕,苔黄腻,脉沉弦。皮肤科检查见双颊多发针尖至雨点大小暗红斑,粟粒大小丘脓疱疹,疱液浑浊。左下颌角可见2个鹌鹑蛋大小的囊肿。西医诊断:寻常痤疮;中医诊断:肺风粉刺,肺胃蕴热、痰瘀互结证。治以清热除湿、活血化痰。处方:枇杷叶15 g,金银花15 g,连翘15 g,炒僵蚕12 g,白芷12 g,皂角刺15 g,夏枯草15 g,浙贝母15 g,姜黄12 g,凌霄花12 g,黄芩12 g,黄连12 g,生白术15 g,茯苓20 g,陈皮15 g,炒栀子10 g,桃仁12 g,冬瓜仁2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外以火针针刺囊肿、大椎穴刺络拔罐。嘱患者忌食辛辣、油腻之品,用温水洁面。

2017年11月13日二诊:患者双颊暗红斑、丘脓疱疹数量较前减少,但斑疹颜色仍较暗,囊肿较前缩小,诉面部疼痛消失,自觉瘙痒,口臭略有缓解、大便2日1行,觉干燥,纳、眠可。舌苔较前变薄,脉象同前。上方改黄芩15 g,去黄连,加赤芍15 g,熟大黄1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外以火针针刺囊肿、大椎穴刺络拔罐。

2017年11月20日三诊:患者双面颊丘脓疱疹基本消失,斑疹转少,颜色转淡,囊肿明显减小,面部瘙痒感有所缓解,夜间偶发。大便1日1行,已不心烦,舌下瘀好转,苔已转薄,齿痕较前好转,脉象较前和缓。上方改炒僵蚕15 g,桃仁15 g,冬瓜仁30 g,去炒栀子,熟大黄,加鸡血藤15 g。

2017年11月27日四诊:患者面部斑疹颜色已转淡,囊肿已基本消失,面部瘙痒感消失,舌、脉均较前好转,上方生白术改炒白术15 g,去金银花,7剂,水煎服,每日1剂。外以火针针刺。

2017年12月4日五诊,患者皮损基本消失,余留部分色素沉着及凹陷性瘢痕,继以上方基础上随证加减1个半月而愈。

按语:本案患者属肺胃蕴热、痰瘀互结证,初诊方中以金银花、连翘、炒僵蚕、白芷透热达邪;枇杷叶、黄芩、黄连、炒栀子肃清里热;夏枯草、浙贝母、姜黄、凌霄花、桃仁、皂角刺活血化痰散结。生白术、冬瓜仁通腑泻热;茯苓、陈皮化湿浊、顾护脾胃。案中白芷、僵蚕、生白术均为白彦萍教授在治疗皮肤病时经常选用之品。僵蚕疏风散热、化痰散结尤为适用于寻常痤疮伴囊肿、结节的患者,同时《神农本草经》谓其“灭黑䵟,令人颜色好”。白芷具有疏风寒、托毒排脓、化腐生肌、引诸药入阳明经的作用,对病位在阳明经的寻常痤疮较为适用。《神农本草经》谓其“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此3药均有养颜美白、祛斑润肤的作用,对炎症后色素沉着者尤宜。

5 讨论

寻常痤疮以热、湿、瘀为基本病因病机,治疗上内服药多以透散、清解、通利为法,使邪有出路,但在祛邪外出的同时,要注意顾护脾胃,以免过度攻伐损伤正气。外治疗法以火针针刺、刺络拔罐为主,结节、囊肿型痤疮,往往伴随有疼痛症状,古人云“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痛则邪滞经络,使气血发生郁滞、瘀结,从而引起局部的疼痛。火针疗法能温通经络、行气活血,促进体表或病变部位的气血运行,驱动风邪无处存留,引邪外出使疼痛缓解[3]。《灵枢·九针十二原》载“凡用针者,虚则实之, 满则泄之, 菀陈则除之”,络脉不通时,可用刺络放血法泄除郁血,邪除则愈。按经脉辨证,大椎为督脉经穴,是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交会穴,具有清热泻火作用,为泻热之要穴,取其刺络放血拔罐,进一步加强了泻热作用。唐代名医孙思邈有云“针灸会用,针药兼用”,火针针刺、刺络放血结合中药治疗更能取长补短,兼顾相宜。火针针刺、刺络拔罐能祛邪外出,而中药能增强清热解毒之功,同时又能兼顾脾胃,祛邪而不伤正,可谓相得益彰。

猜你喜欢
火针痤疮囊肿
针药结合治疗巧克力囊肿案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从历代火针治疗病种的变化探讨火针功效的发展
SLAP损伤合并冈盂切迹囊肿的关节镜治疗
哪些表现提示我们得了巧克力囊肿
会厌囊肿术后并发会厌部分缺损1 例
中医火针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结节性痒疹78例临床观察
三子汤配合放血疗法治疗痤疮病150例
消风清热散治疗面部痤疮69例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