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文
(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产科,广西 梧州 543002)
相关研究指出,全世界每年约有超过1.4亿新生儿出生,约有73%的产妇在阴道分娩过程中出现会阴损伤,原因主要与自发性会阴撕裂及会阴侧切相关[1]。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2],会阴侧切是女性自然分娩中最常见的损伤,不仅对会阴损伤及肛门括约肌造成裂伤,更对产妇产后恢复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国际围产医学近年来将主要研究与发展方向转变为让产妇回归自然,提高自然分娩率;随着助产服务模式的转变,尽量促进自然分娩并减少分娩过程中的医疗干预也成为产科发展的新趋势。本文现就无保护会阴分娩发应用于初产妇阴道分娩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这一概念最早的定义为[3]在无保护会阴分娩过程中,助产士需确保自己双手时刻准备于胎头位置施加轻微压力避免发生急产,但不对产妇的会阴及胎儿头部进行触碰,保证胎儿胎肩自行娩出。之后研究人员进一步指出[4],助产士的责任在于对胎儿的复位、外旋转及胎肩娩出娩出全过程进行密切观察;若发动后15分钟胎头仍没有自发旋转或出现呼吸窘迫时,助产士应协助旋转胎头并帮助娩出。国内研究人员指出[5],无保护会阴分娩应为助产士洗手上台前已与产妇进行充分沟通并获得理解与配合,根据产妇分娩实际情况在胎头拨露时即指导产妇在宫缩增强时缓慢用力,胎头着冠时指导其在宫缩时哈气放松,宫缩过程中逐渐缓慢用力并在胎头拨露至会阴联合紧张时应用单手对胎头娩出速度进行控制,确保每次宫缩时胎头娩出增大不超过1 cm最佳[6];这一过程中对产妇会阴不扶持与扩展,也不协助胎头进行俯屈,确保胎头自然娩出并自然复位,之后轻轻对胎儿口鼻内羊水进行挤压,等待下次宫缩时单手向下轻轻按压胎儿颈部,促使胎肩娩出,右手将胎儿头颈部抬起,左手准备托起胎儿体部,帮助胎儿娩出后肩及身体。从上述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无保护会阴分娩主要通过助产士控制胎头娩出速度帮助胎儿更加自然、缓慢的从阴道中分娩出来,充分扩张会阴弹性并确保会阴组织均匀受力;有助于帮助会阴肌肉充分拉伸,避免会阴部撕裂及侧切,最终达到降低软产道裂伤及减少产后出血,增加产妇产后恢复舒适感并促进其恢复的目的。
无保护会阴分娩技术通过指导产妇正确呼吸带来的腹肌力量促使胎儿从阴道中缓慢娩出,可对胎儿头部的娩出速度进行控制并促进阴道及会阴体扩张,肛提肌向两侧下方扩展及肌肉纤维延长[7],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会阴体厚度从而达到降低会阴侧切率的目的。相关研究结果指出,无保护会阴分娩与传统助产技术相比,会阴侧切率显著降低,会阴完整率75.02%显著高于传统方式会阴完整率59.12%。
无保护会阴分娩过程中,助产士主要负责对胎头俯屈进行辅助,帮助胎儿顺应性缓慢通过产道。这一过程中强调胎儿缓慢、自然地进行分娩,避免由于娩出速度过快导致会阴撕裂。研究人员指出,传统助产组III°会阴撕裂发生率较无保护会阴分娩组显著升高,认为传统助产方式引起的会阴处局部缺血可能是造成会阴创伤的重要因素,国内研究人员也获得了同样的结论。
阴道分娩后产妇由于侧切可能造成水肿、损伤等导致产妇出现不同程度的会阴伤口疼痛,严重者甚至严重失眠,无法正常活动,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国外研究人员指出[8],传统分娩术可能更有助于减少生产过程中的会阴疼痛感,但无保护会阴分娩更有助于减轻产妇产褥期会阴疼痛程度并能更好的促进其产后恢复,降低妇女产后性生活过程中性交疼痛的发生概率。研究人员[9]通过对比无保护会阴分娩及常规分娩术之后发现,无保护会阴分娩术后产妇疼痛等级约在0-1级,3级及以上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目前临床多认为该技术可减少产妇严重会阴疼痛的发生概率,尤其是可降低产褥期会阴疼痛发生率及疼痛程度。
国内研究人员长时间研究发现[10],无保护会阴分娩术对新生儿窒息及骨折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不存在明显差异。李姓研究人员通过将无保护会阴分娩组及常规分娩术组对比后发现,新生儿在骨折、窒息发生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证实无保护会阴分娩术对新生儿结局并不造成不良影响。
无保护会阴分娩术不仅能够对产妇会阴组织进行保护,降低分娩过程中会阴撕裂及产后疼痛的发生概率,更可减少会阴侧切应用率并减少产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同时,在应用这一方式进行助产时,无需医护人员长时间保持身体前屈的固定姿势,双手也无需在固定位置用力,有助于更好的处理分娩过程中的突发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医护人员工作效率。近年来随着无保护分娩术的逐渐普及与推广,此项技术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并获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由于推广时间较短,与之相关的一系列临床对照试验研究较少,部分临床试验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如实验人数样本较小,纳入标准不明确,疗效判断标准不规范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对其效果及远期影响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希望随着临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在无保护会阴分娩技术的研究方面能够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试验并对此项技术的应用范围、观察指标进一步规范及明确,为日后更好的开展这一技术提供更多科学、客观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