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再峰/三台县农业农村局
三台县是典型的川中丘区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全县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140个、贫困户29 718户、贫困人口80 382人,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数量分别占绵阳市的27.0%和36.3%。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制定实施了“3+2”农业产业发展战略,以贫困村、贫困户农业产业发展为重点,针对脱贫攻坚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产业扶贫不够重视、产业选择不够精准、利益联结不够紧密、帮扶措施不够具体、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成功探索并形成了农业产业扶贫的“5大路径”“18种模式”,为促进全县现代农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三台县近年的实践探索,笔者团队将农业产业扶贫做法和经验总结归纳为自主发展、合作互助、龙头带动、合股经营、资产托管“5大路径”,同时加强指导等,引导大家根据各自条件、结合实际选择适合自我发展的产业发展路径。
1)自主发展。有劳动能力、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可借助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和参加技术培训、接受技术指导等,自主发展扶贫产业,实现持续稳定脱贫增收。
2)合作互助。贫困户组建或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一村一品一主体”发展产业,严格按照合作社章程获得收益、实现脱贫。
3)龙头带动。引进新型经营主体采取“订单生产”“金鸡代养”“金猪寄养”“七统一分”等模式,统一组织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发展产业,促进增收。
4)合股经营。以农村“三变改革”为抓手,组建土地、劳务、集体资产等股份合作社,将贫困户的政策扶持资金、土地、房产、林地和水面等生产资料折价入股,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统一经营和管理,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5)资产托管。将自然资源、公共资产(资金)或农户权益资本化,赋予贫困户产权,相关经营主体利用这类资产产生经济收益后,贫困户按照特定比例获得合理的收益。
三台县聚焦构建“3+2+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抓好产业扶贫模式创新,将贫困人口厚植于产业发展的全过程,持续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目前,三台县先后探索出18种具有示范性、推广性的产业扶贫模式。
1)麦冬产业“合作社+贫困户‘七统一分’”模式。组建麦冬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农户和贫困户成为社员,提供统一“麦冬品种、种植技术、订单采购、品牌贴牌、产品加工、产品包装、产品销售”等服务,社员分户种植,形成大产业和小农户有机结合。
2)藤椒产业“龙头企业+股份合作社+农户”模式。以村为单位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动员全村农户以土地、资金或技术入股,选择藤椒作为主导产业,由合作社统一种植管理藤椒,与龙头企业签订回收协议,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村集体之间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合股联营、村社一体、抱团发展”。
3)藤椒产业“龙头企业+基地+专合社+农户”模式。依托三台县梓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按照“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药肥、统一收购、统一服务和分户种植”的“六统一分”管理方式,通过科技、农资、农机、信息、综合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与专合社对接。
4)藤椒产业“公司+专合社+基地+贫困户”模式。依托龙头企业在贫困村流转土地,建立藤椒产业基地,在基地建立专合组织,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专合组织,再以劳力入股的方式加入专合组织,由专合组织统一安排栽种、管护、采摘,农民从中赚取劳务费,在基地实现就近务工。
5)生猪产业“五方合作+统一分红”模式。按照“政府+村委+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由政府组织,协调龙头企业、村委、合作社、贫困户共同完成项目建设;村委负责在项目前期协调筹集集体资产、贫困户贷款、政府补贴等资金修建猪场,负责组织成立专合组织并对其进行监督管理;龙头企业负责为养殖场提供猪苗、饲料、疫苗、兽药等服务,负责生猪回收和销售等;合作社负责养殖场日常运行管理等;贫困户充分利用扶贫小额贷或借支产业扶持基金等入股养殖场,按照所占股份进行统一分红。
6)生猪产业“联建小区+固定分红”模式。按照“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由政府主导整合各方资源,用活用足扶贫政策,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将各方扶贫资金聚集起来联建养殖小区(场),然后通过租赁获取租金、固定返利等给予贫困户固定分红。如明兴农业正在探索的“1231”模式,“1”是指政府主导,“2”是实体企业与扶贫资金专业合作社进行合作,“3”是银行、担保和财政产业发展专项三方参与,最后一个“1”是县扶贫专门机构代表政府对整个利益分配过程进行监督,最终企业给予至少年化10%的固定返利。
7)生猪产业“能人带动+按股分红”模式。按照“龙头企业+养殖大户(村集体)+贫困户”模式,由龙头企业引领,择优选择1个养猪能人投资修建规模化标准化生猪养殖场,每个养殖场吸引一定数量的贫困户和村集体相关资产投资入股参与养殖场建设和运营。按照龙头企业的标准进行代养,根据养殖成绩获取收益后按照股份给予贫困户分红,周边部分有劳力的贫困户还可以通过在养殖场务工赚取劳务费。
8)粮油产业“四统一分”模式。以本土企业台沃公司为主体,采取“四统一分”(即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品牌,分户经营)组织生产,实现稻谷平均单产超过1.05 t/hm2,比种植常规稻谷增产1 500 kg/hm2。公司以2.8元/kg的价格统一收购,高于2.33元/kg的市场价格20%以上;每公顷放养鸭苗120只,成鸭按45元/只回收。公司与村统一签订生产订单,村委组织所有贫困户参与订单生产,公司按订单承诺价格对产品全部收购。
9)粮油产业“订单生产”模式。采用“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以市场价格为准线,实行订单加价回收。依托龙头企业在三台涪东片区塔山、龙树、中太等11个乡镇订单建立“10万亩高芥酸油菜产业基地”,对所属区域贫困户实现全覆盖,基地实行企业承接订单式生产,加价收购。基地内由优质种业公司承接供应符合加工企业要求的优质油菜品种,由农业部门、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承接科技服务,由专合组织承接耕、种、防、收服务,由种植大户示范引领,形成了产前、产中、产后完整产业链。
10)粮油产业“合股经营”模式。在贫困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积极吸纳贫困户以土地折资、货币资金入股、固定资产折价或其他生产要素入股,每年按股保底分红。
11)蔬菜产业“合作社+基层组织+贫困户”模式。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村村委会合作,由合作社负责蔬菜生产过程中的“六统一”环节,即由合作社牵头,统一引进优良品种,统一育苗供苗,统一栽培技术,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收购加工,统一对外销售;村委会负责发动和组织贫困户种植蔬菜。
12)蔬菜产业“中央厨房+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引入四川瑞品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瑞品源公司”),在三台建立中央厨房及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专门配送全县公立中小学校的学生餐。由瑞品源公司向协议合作社公布全年蔬菜(禽蛋)的需求时间、需求数量,以指导协议合作社进行生产安排。合作社组织贫困户进行生产,根据自身优势和市场判断安排蔬菜种植品种、数量、上市时间,中央厨房优先采购协议供货方菜品,双方按协议市场信息价进行结算。
13)蚕桑产业“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模式。由村委牵头组织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社进行蚕桑种植,积极吸纳农户和贫困户入社,由专合社牵头为入社社员提供“统一种苗、种植技术、订单采购、产品销售”等服务,合作社社员分户种植,实现蚕桑种植规模化、农户增产增收。
14)水果产业“合作社+贫困村+贫困户”模式。依托专合社技术力量,在贫困村组织贫困户种植果树,合作社提供生产过程中的整套管理技术,并与当地贫困户签订回收协议,保底回收农户所产果品。
15)中药材产业“公司+合作社+村级组织+贫困户”模式。由村委牵头组织贫困户成立专业合作社,积极吸纳农户和贫困户入社,与公司合作发展中药材种植,由专合社牵头为入社社员提供“统一种苗、种植技术、订单采购、产品销售”等服务,合作社社员分户种植,形成大产业和小农户有机结合,中药材种植规模化、规范化,农户增产增收。
16)肉鸡产业“筑巢引凤+金鸡代养”无本增收模式。引进铁骑力士集团发展“金鸡代养”项目。在试点村以贫困户为主体成立合作社,由政府配套基础设施,企业提供种苗、技术、饲料及销售全环节服务,金融机构(县农商银行)提供扶贫产业贷支持前期基地建设,贫困户通过产业扶持基金和小额扶贫信贷资金入股合作社(一般户可带资入股)。由合作社进行管理运营,企业按照3.15元/只支付代养费,合作社在扣除银行还贷资金和运行经费后,按社员入股比例对代养费进行分配,实现政府产业扶持资金变资本、贫困群众变股东,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无本增收”。
17)山桐子产业模式。“农户(贫困户)+合作社+公司”模式。公司为种植农户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由公司按不低于4元/kg的价格保底收购,形成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
18)联合置业模式。通过组织贫困户以资金入股的方式置办相关产业,每年根据经营盈余情况按股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