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达州市达川区农业产业兴旺的思考*

2019-02-11 11:22:09郭小文徐一达州市达川区农业农村局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9年6期
关键词:达川全区农产品

□郭小文 徐一/.达州市达川区农业农村局 .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

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20字方针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被摆在第一位,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推进乡村农业产业兴旺,是农业部门的职责所在,这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方向目标任务一致。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推进农业产业兴旺是农业农村部门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根据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安排,承担了达州市达川区龙会乡花石岩村的定点帮扶工作,为此,达州市达川区农业农村局与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通力合作,对达川区产业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调研,对促进全区产业兴旺提出了几点建议,为参与促进达川区产业兴旺工作的人员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1 达川区涉农基本概况

达川区是市辖区,地处达州市主城区,地域面积2 245 km2,辖5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683个村(社区),总人口122万人,耕地面积8.63万hm2,是全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以农业农村为主的市辖区。达川区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区)、肉类生产百强县、生猪调出大县、580个蔬菜基地重点县之一;先后获得“中国苎麻之乡”“中国乌梅之乡”称号,青花椒产品获批绿色产品认证,“川凤”大米、“天禾”茶叶、“青包山”葡萄获得有机产品认证且处于转换期,达川安仁柚、米城大米、百节乌梅等5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中,米城大米、百节乌梅获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2015年获得省政府授予的沼气化县(区)、2015~2017年连续3年获得省政府粮食生产“丰收杯”奖;全区有农业龙头企业省级2家、市级11家。

2 全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2.1 农牧渔产业发展不断增强

一是认真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建设步伐,2018年完成粮食、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分别为8.81万hm2、2.09万hm2,总产分别为53.40万t、5.52万t;其中,建成“达川贡米”原粮基地0.73万hm2(核心示范基地0.41万hm2),基地原粮总产超过6.00万t。二是毫不松懈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蔬菜标准化基地超过1 333.33 hm2,巩固提升常年蔬菜基地2 233.33 hm2,带动全区蔬菜种植面积2.63万 hm2、总产117.00万t。三是全区水果总面积达1.29万hm2,较2017年新增686.67 hm2,总产达19.35万t;茶叶总面积达2 220.00 hm2、产量超过0.07万 t。四是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全区水产养殖面积2 146.67 hm2、产量1.89万t。全区全年出栏生猪、肉牛、肉羊、家禽分别达77.26万头、6.24万头、16.13万只、850.37万只,分别比2017年新增0.34%、0.64%、0.81%、0.04%;肉类总产达7.90万t、与2017年持平。

2.2 三产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全区新建高标准农田1.61万hm2;农机具4 595台(套);提水设备823台(套)/6 748 kW,提水灌溉237.60万hm2;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29个,机械化耕作6.74万hm2、播种(插秧)1.70万hm2、收获4.42万hm2,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3.72%;建有省级新村集中供气工程4处、集中供气500户左右。

2.3 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进一步加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建设,建烘干窑40多座、冷藏库20多座;巩固提升腾华鑫、宜华酒业、天王牧业、雨峰食品等龙头加工企业,实现加工产值4.2亿元;提质打造帝源、三江园、瑞福、百节乌梅山等休闲农业景点,举办茶叶、蚕桑、安仁柚等采摘节活动,年接待游客80余万人次,实现休闲农业收入0.5亿元;立足优质蔬菜、水果、茶叶、灵芝等特色产业资源,建成“赵-双-木”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833.33 hm2;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业”行动,新建物联网基地1个,建益农信息社474个,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1 039.24万元。

2.4 农业农村改革活力不断释放

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已近尾声;全面展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区142个贫困村均已成立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现正着力进行生产经营;已累计培育农民合作社739个、家庭农场344户、种养大户362户,其中,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国家级2个、省级13个、市级7个和家庭农场示范场省级14户、市级24户,流转农民土地约1.33万 hm2,年生产总值达34亿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2.5 绿色生态发展不断推进

顺利完成了全区203家涉及畜禽养殖污染的畜禽养殖场(户)污染整治工作;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41万hm2,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比2017年增幅下降到0.40%以下。大力推广害虫诱杀技术、天敌昆虫、植物免疫诱导等环境友好型绿色防控技术,全区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31.00%,化学农药使用量达452.10 t,比2017年同期减少8.20 t,减少率达1.78%。全区农业生产农膜使用量675.23 t,农膜回收利用量605.89 t,回收率达89.70%,较2017年提高2.00%。

3 三产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规划引领支撑乏力

目前,全区农业产业发展存在“有规划不实施、可实施不到位”的现状,各部门职能交叉,难形成合力,出现区级部门、各乡镇(街道)“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不按照农业“5+5”工程发力,产业散而多、散而杂、散而乱、散而弱,导致“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多乡一业”难以形成,全区主导产业不明显、特色产业未形成优势、新兴产业发展程度低、三产融合松散。

3.2 基础设施保障支撑乏力

全区大部分耕地的水、沟、渠、路、塘、库、堰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较差,土地零碎瘦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设施农业滞后,大部分为竹架结构,抗灾、抗压、抗风能力差;建成高标准农田1.66万hm2,仅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36.12%,社道硬化宽度不足4 m,农产品运输仍然受到限制,“田成型、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格局仍未完全形成;综合机械化水平低,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53.72%,低于全省59.00%的平均水平。

3.3 人力资源支撑严重乏力

一是从事农业的农村劳动力不足。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农业从业人员流失严重,据2018年统计数据表明,全区农业人口达89万人,农业劳动力人数33万人,真正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不足12万人,且平均年龄绝大部分在50岁以上;如今“精兵强将走四方,老弱病残务农忙”的局面已悄然形成。二是从事“三农”买卖的职业经理人不足。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从事“三农”买卖的职业经理人锐减,无法连接市场和农民,导致农民种养的农副产品无法销售,收入减少。三是农村干部动力不足。由于村干部待遇差,发展前景不明,凡是有一技之长或有文化的人,90%都外出务工,不愿意任村干部,带领农民发家致富,有能力、有才华、愿意为“三农”服务的村干部人才匮乏。四是农业科技人才青黄不接。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45岁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占整个在岗专业技术人员的50%左右,30岁以下的不足10%。如达川区农业农村局40岁以下的人员只有113人,占在岗人数的21%;2012年以来,引进农业硕博生14名,已有11名外流,缺乏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才,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贡献率不高。

3.4 激励机制引导支撑乏力

一是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尽管区财政每年按3%的增长比例用于发展农业产业,但真正用于“三农”工作大规划、大发展、大推动的力度不够,往往杯水车薪、捉襟见肘。二是制定的产业发展激励政策不强。出台的发展“三农”的政策小家子气、没出大招,对引进的业主扶持力度不强,吸引力不强,导致业主不敢大胆发展。三是财政资金投放不精准。虽然达川区每年对涉农项目资金进行了整合,形成了资金投放“拳头”,但没有或很少围绕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品牌打造、农产品初精深加工和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投入资金,没有树立“产业发展到哪里、发展资金就跟到哪里”的理念。四是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力度不大。达川区新型经营主体大部分属回乡创业,在产业发展时缺乏后续资金,资金周转困难,难以做大做强。

3.5 产品品牌效益支撑乏力

达川区品牌建设起步晚,地方特色没有深入挖掘,农产品品牌创建难、维护难、影响力小,致使达川区无公共区域性农产品品牌,“三标一品”数量不多、质量不精、效果不好,在全国、全省知名品牌较少,打造的“川凤”“乌梅山”“达安”等特色农产品品牌,也仅在当地有一定的知名度,产业集群程度较低,市场占有率较低、竞争力不强。

3.6 新型社会化服务支撑乏力

达川区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力弱、农产品初精深加工严重缺乏、“互联网+”与农业融合太慢,导致达川区农业产业化转型慢、产品不精、加工层级低、农业产业链短,没形成优势和活力。2018年,农产品网上销售额为1 039.24万元,仅占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的0.06%。

4 对策及建议

4.1 加大政策支撑力度,形成产业发展合力

达川区政府应把强化产业兴旺、助力全区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纳入全区工作的重要工作议事日程,成立促进产业兴旺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区级各部门和乡镇的工作职责,以加强促进产业兴旺工作的领导、筹划和指导,研究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具体问题与困难,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多环节、多渠道争取财政、工商资本的投入,在用地、用电、用水、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在信贷、融资上予以大力支持,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促进产业兴旺发展的典型模式,使之成为引领促进产业兴旺发展的样板。

4.2 加强产业规划布局,突出产业建设重点

通过与四川省农业“10+3”产业体系有机衔接,围绕农业“5+5”工程即粮油、蔬菜、水果、生猪和乌梅五大主导产业,达川双椒、乌梅酒、米城大米、安仁柚和脆李五大品牌,优化配置农业供给侧土地、劳动力、资金、创新和制度五大生产要素,综合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以农产品品牌建设,引领农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擦亮达川区农业的金字招牌。一是认真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油料生产保护区建设为重点,持续抓好东部“麻-大-亭”粮油主要产区建设,辐射带动粮食播面在8.80万hm2以上、总产53.00万t以上和油菜播面2.13万 hm2、总产5.00万 t以上,确保产粮大区、产油大区地位不动摇。二是继续抓好全区3 333.33 hm2常年蔬菜基地和3 333.33 hm2加工型蔬菜基地建设,带动实现蔬菜播面2.63万hm2、产量55万t。三是以米城、堡子为核心,推进全区1.00万hm2达川贡米优质稻产业布局全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现代化,平均增收450元/hm2以上。四是以建设柑橘产业“一带三区”(一带:巴河流域6 666.67 hm2优质柑橘产业带,三区:“安(仁)-(麻)柳万亩安仁柚示范区”“赵(家)-双(庙)-木(子)万亩甜橙示范区”“管(村)-石(梯)-(石)桥万亩晚熟柑橘示范区”)为重点,抓好全区0.87万hm2柑桔产区品种改良、提质增效,带动柑橘种植户人均增收500元以上。五是以增殖放流、稻田养鱼等方式发展渔业生态健康养殖,力争面积、产量、产值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狠抓畜禽健康养殖,全年力争出栏猪78.00万头、牛6.00万头、羊15.50万只、小家禽800.00万只以上。

4.3 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力抓示范引领带动

始终围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三产融合、生态高效”的思路,按照“三大区域”进行合理布局,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加工水平高、产业链条完善、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品牌影响力大、农村三产融合、要素高度聚集、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园区,成为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坚实基础和核心载体,为全区产业振兴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到2023年,力争建成达川百节马家乌梅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国家级园区,达川九岭罐子花椒、达川万家银杏等3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达川麻柳优质粮油、达川安仁柚、达川贡米等7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和6个区级园区。

4.4 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提供各类人力支撑

大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精深加工贸易“双培育工程”,通过加快农村土地确权颁证,规范土地流转,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和完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主体登记管理和扶持奖励办法,在机械设备、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继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鼓励有技能或有经营能力的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农民标兵,创办家庭农场、领办农民合作社,创办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参与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进一步增强园区建设活力。

4.5 推进绿色生态生产,促进高质高效发展

一是大力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行动,探索改进养殖工艺和粪污处理利用技术,引进或示范推广“生态养殖+沼气工程+绿色种植”“林(果、草、菜、粮)-沼-畜(禽)”、林下种养、稻鱼综合种养等循环发展模式和技术。推广精准施肥和节水农业新技术,推广科学施肥、安全用药、绿色防控等清洁生产技术与装备,继续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二是加快制(修)订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技术规程,深化标准化果园、菜园、茶园、桑园和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水产健康养殖场建设,规范使用农业投入品,促进内外销农产品实现同线、同标、同质。鼓励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编报项目时将绿色健康生产纳入建设内容。三是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执法监管,推进执法监测和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督促业主自行监测;健全产地准出制度,实现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效衔接。积极开展品牌农产品专销区、专销柜、放心店建设,推进品牌农产品标识化销售。建立完善区、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信息平台。完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强化农产品日常检查和监督抽查,严厉打击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私屠滥宰等违法犯罪行为。建立更为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4.6 大力发展初精加工,延伸产业价值链条

积极引进一批经济实力较强、技术开发精深和营销渠道畅通的企业,采取独资、股份合作、联合经营等方式,参与达川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办初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支持和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产品原产地初加工。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增产能和投资引进项目向园区集中,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积极引进先进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做到“应加工、尽加工”“宜精深、必精深”,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支持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大力推进以农超对接为方向、农校对接为主体、农社对接为组成的产销对接活动。

4.7 加快电商平台建设,拓宽市场营销渠道

围绕升华广场农特产品展示展销中心、营运中心、培训中心和创客中心功能区建设,益农信息社建设全覆盖,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打造农村电商双代店建设,指导专合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积极融入电商平台,实现电商销售额占比超过25%以上。依托现有物流企业,大力建设集仓储、中转、配送、联运于一体的现代农村区级电子商务物流中心。以电商服务站为基础,在赵双木、金管石、麻大亭片区建设二级电子商务配送站,切实解决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积极开展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大力提升返乡农民工、大学生村官、农村专业合作社经纪人的电子商务业务技能。

4.8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围绕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土地整理复垦、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乡村旅游扶贫等工程项目。完善乡村道路、供电、供水、停车、通信等配套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农村物流设施,逐步健全以区、乡(镇)、村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道路、供电、供水、休闲娱乐场所、停车场、观景台、游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

4.9 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全经营服务体系

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为基础,合作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主体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发展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服务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商务联社等组织,支持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代销代购、农机作业、储藏保鲜等全程社会化服务。大力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鼓励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等为农民提供生产管理、种子种苗、植保、农机、沼气、农产品运销等多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专业技术协会、防汛抗旱、农机跨区作业、农民经纪人等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

猜你喜欢
达川全区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 23:18:44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达州市达川区:开展和谐劳动关系“春风行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07-28 07:07:10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达川区退耕还林典型经验调查报告
现代园艺(2017年11期)2017-06-28 11:32:51
对如何提高达川区造林质量的思考与建议
现代园艺(2017年11期)2017-06-28 11:32:39
南宁市:把握环境保护新常态 担当全区执法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