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婧 邱云桥 易文裕 王攀/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
截至2017年,四川省桑园面积达13.00万hm2,位居全国第二,但目前,桑园管理工作大都通过人工进行,劳动强度大、成本高、效率低,严重影响着四川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水果、蔬菜、茶叶等的生产管理机械化水平相比,四川桑园机械化还有较大差距,机械化水平低。
桑园机械化作业环节包括开沟、中耕、植保、灌溉和排水、伐条。桑园管理机械大部分是在果园管理机械的结构基础上加以改进,在开沟机械化作业方面,可以利用开沟施肥机进行开沟作业;在中耕机械化作业方面,可以利用小型手扶拖拉机进行中耕除草;在植保机械化作业方面,可以利用喷雾喷灌机械进行植保;在伐条机械化作业方面,可以利用伐条机、割桑机对桑树进行夏伐、冬伐。目前,四川桑园除了使用简易的桑叶桑树修剪机具外,其他机具基本没有使用,特别是用工最多的桑叶采摘环节一直没有适用的机具。桑叶采摘是蚕桑生产中工作量多、难度较大的作业环节。目前,市面上有不少采桑装置,但是提高工作效率并不显著。
由于四川大部分桑园在规划初期并未考虑机械化作业,园区基本上未经过土地平整,桑园大多分布在丘陵山区,零星分散,园内坡度大,行间间距小,土壤条件差,缺乏水源,农机化生产道路、提灌排灌等基础设施落后,导致农机难以进入桑园作业,机械很难发挥作用。
四川主要采用“6215”桑园栽植模式,四川种植的桑树行距一般在2 m以内,每公顷栽植1.2万~1.5万株桑树,桑树从离地面30~40 cm处开始分枝,且桑树根系比较发达,株与株之间时有牵连,导致机具在桑园内没有作业通道。
目前,桑园管理机械主要是在果园管理机械的结构基础上加以改进,中耕机大多以手扶拖拉机或小马力多用底盘为动力,以犁和旋耕机为配套机具,除草机采用其他作物定型的机具,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桑园的机型。
桑树属小型经济作物,由于产业规模小,劳动力需求高,传统作业思维影响严重,从国家到地方各个层面,特别是在政策支持层面,对发展蚕桑机械化的认识程度偏低,导致蚕桑机械化、作业化关注程度不够。在桑园机械方面的研发力量相对薄弱,政府和科研部门在这方面投入少,研发经费少,桑园机械的适应性、耐久性和可靠性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随着“东桑西移”项目的实施,桑园机械的研发滞后于蚕桑产业的发展,严重阻碍了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川桑园种植规模小、分布零散,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应该尽量减少作业机械的进地次数,急需可一次完成旋耕、松土、除草、开沟和施肥等多项作业的多功能桑园管理机,来满足规模小、分散桑园的使用需求,可方便快速地完成多种工作部件的更换,同时不受桑园行距高低影响,不受丘陵、山地等地理环境制约。
在桑叶采集环节,虽然可以设想将桑条整枝剪伐后机械化脱叶,但由于小蚕期必须食用嫩叶,现有模式一般是采集桑枝条上第1~3片叶,这样就很难实现机械化采摘。迫切需求的高效率采摘机具(工具)仍待研发,开展桑叶收获机械技术及设备的研发迫在眉睫。
为了解决桑园施药机械在狭窄作业环境中的通过性、在具有一定坡度作业环境下的稳定性、针对不同高度作业环境下的施药高度可调性以及作业过程中避免药物对操作人员健康造成威胁的问题,急需遥控履带自走式桑园施药机。
四川桑园机械化水平低,主要原因为桑园规模小且桑树种植标准不同,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桑园势在必行。同时,探索和完善桑园机械化作业体系,总结出1套适合四川的桑园机械化配套技术,规范机械作业规程,提高机械化应用水平。
通过桑园标准化建设,统一桑树种植的行距、株距和树拳高度,提高桑园机具的配套水平,并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在现有机具的基础上结合桑园农艺加以改进,以适合在桑园应用。
建立桑园机械化示范基地,完善桑园基础设施建设,在示范基地开展桑园耕地、除草、施肥、喷药、收割、粉粹等环节机械化作业,以点带面,走集约化、省力化、标准化发展之路,并以基地为中心,辐射和带动周边桑农使用桑园管理机械。同时,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利用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服务功能,建立信息平台,实现跨区作业和服务,促进机具的高效利用,提高机具的使用率,促进蚕桑产业节本增效。
多数桑农思想观念落后,习惯于传统人工作业,对桑园机械及相关管理技术缺乏必要的了解,应加大宣传引导。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把蚕桑生产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同时把桑园机械列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加大补贴力度,以减轻机具专业户和桑农的购机负担,调动桑农购买的积极性。
先进适用机具的引进和新机具研发并进,对引进的机具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和应用,同时,组织科研院所分阶段、分步骤的对桑园机械进行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关键环节的技术瓶颈,科研人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坚持科技创新,走小型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列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