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红,周 静,陈环球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
PICC在保护化疗患者血管方面体现了卓越的功效。目前在临床使用广泛[1],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相关的并发症,若处理不当,会增加患者的痛苦,甚至引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2]。临床中,患者在PICC置管术后,穿刺部位渗液也不少见。我院特别在胃肠肿瘤科从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共出现15例渗液的患者。现将15例渗液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介绍我科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我院胃肠肿瘤科取用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共804例,留置的时间为89d-246d,发生穿刺部位渗液共15例,占同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86%。其中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15-62(35.6±2.2)岁,均为多程化疗的患者,结肠癌3例,肝癌4例,胃癌5例,直肠癌3例。渗液发生在置管后3d有6例,1-2周有8例,1例发生在第108天。15例患者渗出液呈黄色和无色。15例渗液的患者经及时的处理及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无一例合并导管的相关性血流感染,无出现非计划性拔管。
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4Fr三向辨膜及5Fr双腔耐高压PICC导管。操作由PICC专业护士从事置管、导管维护资质的专职护士进行操作,操作方法参照美国静脉输液协会有关PICC的操作规则[3];导管维护的方法依据美国静脉协会制定的标准执行。穿刺的部位选择健侧肢体肘上2-3厘米的贵要静脉置入。
我科收治疗的都是肝癌及胃癌的病种的化疗患者,且病情反复,有个别病人属晚期,食欲和体质差,体型消瘦。尤其是肝癌患者,特别是原发肝癌病人,呈恶液质状,肝功能受损严重,血中血蛋白降低,血浆外渗,周围组织水肿,血管弹性差,皮下脂肪少,组织松弛,置管后组织包裹不严,组织液从穿刺点渗出。本组病人有6例患者置管后3天出现渗液,其中有3例病人的血中血蛋白总数低于30g/L,每天的渗液量大于2mL,每次导管维护撕开敷料时可见白色的液体从穿刺口流出,上午更换敷料后,下午观察敷料已沾湿,特别1例肝癌晚期多次住院的患者血蛋白只有19.8g/L,几乎有针孔的地方都有渗液漏出。经与主管医生商议,遵医嘱输入血浆、人血血蛋白治疗。开始时每天使用聚酯泡沫敷料进行导管的维护,更换敷料后嘱托家属按压穿刺口二十分钟,渗液明显减少,导管无因敷料潮湿诱发脱管。复查血的血蛋白大于60-72g/L时,渗液停止后改每周使用HP敷料维护一次。
任何介入性操作均可引起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在穿刺血管周围腔隙中有淋巴管通过.尤其是多次穿刺或送管可穿破淋巴管导致淋巴液渗出;淋巴液呈淡黄色或无色。本组15例患者中有6例是先后化疗后在2年内复发的患者;曾有3次穿刺置管史。2例在置管过程中出现触电感,判断血管与神经伴行进行二次置管,8例患者穿刺点渗液先后出现在置管后1至2周。
护理措施:提高一次置管的成功率,操作者熟悉静脉走向及解剖位置,明确体表位置,避免误伤淋巴导管,穿刺过程中多与患者沟通,分散注意力,降低患者应激反应的程度,解除血管痉挛,提高一次性送管的成功率。置入血管鞘扩皮时,切口不可过大过深,根据病人皮肤的松紧度,切口不大于0.5cm,避免穿刺点与扩皮点之间有皮下组织,导致送鞘困难。导管的维护根据渗液量决定更换敷料的频率,选用水胶敷料固定导管。水胶体敷料具有保持伤口湿润,吸收渗液,自溶性清创,加速伤口愈合。固定体外导管采用将体外导管呈[L]形或[S]形,弯曲固定于穿刺点外侧,可在体外压迫穿刺血管的伴行淋巴管,减少淋巴液的外渗[4]。8例患者经过3-4周使用水胶体敷料维护陆续痊愈。
导管靠近穿刺点处破裂时,可导致穿刺点渗液。输液时渗液明显或在进行导管维护进行脉冲冲管时可见液体从穿刺口渗出,可考虑导管破损。本组患者有1例留置第108天后进行导管维护脉冲冲管时出现渗液,随冲管的停止渗漏停止,即轻退出导管1.5cm发现导管破损。
护理措施:修剪导管破损处,并更换连接器,渗液停止。进行有效的健康宣传,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伸展曲屈运动,避免对穿刺口的摩擦,发现异常及时告知护士。正常进行导管的维护,选择不小于10mL的注射器进行冲封管,体外导管妥善固定。
PICC置管为胃肠肿瘤患者化疗用药提供了一条安全、简便的输液途径,可减轻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而对并发症的预防和正确的护理措施,是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的关键。护理人员除有熟练的操作技术外,还要保持慎独性和细心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