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红霞,鞠培泉,高燕,王健,王筱倩
(扬州大学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建筑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场所和环境,建筑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们创造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由于建成环境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建筑专业的学生更加需要体验生活及其存在的环境,将体验化为设计的原动力,并不断提升设计直觉的敏锐性。因此建筑设计教学注重实地考察、现场体验是专业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
扬州大学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教学体系,由基本的表达技能训练、基本的知识概念和基本的设计基础训练三条线组成。在建筑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们由于对基本的知识概念源自教师的讲授和书本知识,易留于字面上的理解,缺乏深刻体会,难与生活经验连接。空间训练侧重空间的纯粹性,从空间的操作层面入手,空间使用方式以及功能方面的限定非常弱,学生对空间概念的理解容易停留在抽象层面,缺乏对功能和生活需求的理解。关于建筑材料和建构的训练,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常用的建筑材料,了解基本的结构形式和构造做法。但是整体上在训练过程中还是以理性思考为主,如何使建筑设计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真实感知结合起来,让学生善于感知和体验建成环境,并转换为敏锐的设计直觉,成为教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正是基于以上的思考,课题组借鉴国内外建筑教学中的新理念,进行了系列体验式教学改革尝试。
建筑师面对的是一个真实的生活世界。因此,这次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改革将“人与环境”作为教学理念的出发点;培养学生全新的思维方式和敏锐的观察力,使学生体验到真实的生活世界和环境特质;不仅教授学生如何做设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体验环境,认识自我,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建筑师。课题组在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学的思路与模式,让学生以感知建筑和环境作为学习的起点,加强学生对建筑、城市、环境中的真实场地和历史文化内容的体验与认知,形成直观感受,建立人与环境的切实联系。通过体验式教学改革尝试,讨论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一种新模式。
体验式教学是以体验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教学思路和教学形式。哈恩(Kurt Hahn)将体验学习作为一种独立的学习方式,并强调个人体验的重要性。哈佛大学库伯(David Kolb)教授则构建了一个体验学习模型。该模型认为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都会遵循四个阶段,即:具体经历→思考观察(在个人基础上的关于经验的思考)→抽象概念(描述这种体验的总的规律)→主动试验(建构修正下一个事件的方法),这四个阶段构成了学习循环。因为模型中体验是学习和发展的源泉和基础,因此这一模型被称为体验学习。
鉴于此,我们可以将体验式学习概括为以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对具体环境切实的感知活动为基础,以学习者主体去体验获取丰富的表象,并进行主动思维,结合以往经验形成新的认知的学习过程。体验式教学可以定义为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在理论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营造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感知力和理解力,通过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和思考,并在实践中进行应用,从而更加深刻和正确地认识人与环境的关联。
建筑设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体验式教学在建筑专业教学中有着先天优势和巨大的潜力。尤其在低年级建筑设计教学中,学生对建筑环境中的真实场地和历史文化背景缺乏真正的体验与认识,无法形成直观感受,容易造成设计成果与现实的脱节。因此,在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体验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感知力和专业敏感性,感知力的提升取决于人的感知积累和感受的发展,体验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强烈的刺激,有助于唤醒学生的已有背景经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感知力和专业敏感性。其次,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体验作为主客体的融合中介,是实现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价值观。最后,体验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体验是个体化的心智活动,在积极的体验中,个体可充分摆脱束缚,产生新的联想和想象,进行新的建构和创造活动,创造活动正是建筑设计活动一个重要的特征。所以,在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不仅契合建筑学专业的实践性和创造性特征,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以扬州老街与老宅空间体验和宅院空间设计的系列课程为例说明体验式教学的实施过程。本课程分为两个专题,“扬州老街与老宅空间体验”和“宅院空间设计”。专题包括现场考察、调查笔记、讨论、汇报与讲评等教学形式。之所以选择这个主题,主要是可以立足当地传统文化背景,结合实际教学条件,方便组织教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体验式教学的组织者,整个过程引导学生现场观察和体验、调查记录,组织学生讨论和进行总结性的讲评。体验式教学对教师具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掌控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并能引导学生进行热烈讨论。
1.专题一:扬州老街与老宅空间体验
老街与老宅空间环境作为建成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各种要素综合建成的结果,形成了人、建筑、环境的统一体。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本部分的体验重点为老街及老宅空间环境的特征、使用者与老街及老宅空间环境的关系。本部分的体验模式为在场体验。本部分的教学组织主要有以下环节:
(1)实地体验。组织学生对老街进行实地考察,引导学生关注老街的人文环境、道路交通和沿街建筑等,指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老街环境;使学生在现场能够感受到老街的空间形态、沿街界面形式与城市生活的联系,认识到一个合理的城市空间不仅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还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2)使用者访谈。一个合格的建筑师必须要关注使用者的使用感受和需求。因此,通过对老宅使用者的访谈,可以获取老宅使用者的使用方式、生活习惯和居民需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社会生活,体会生活状态与建筑环境的关系,使学生建立尊重使用者需求的设计理念。同时,通过访谈也锻炼了学生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3)调查报告。教学要求学生实地体验和访谈的同时,从空间环境的不同层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现场记录。通过现场记录来认识建筑与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建筑空间和材料、结构、构造等基本概念。首先,了解老街是在历史环境下逐步形成的,体会沿街建筑布局与老街环境的共生关系。其次,引导学生关注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尺度关系、色彩和质感的协调及其与居民需求的关系。以扬州经典传统老宅——三间两厢为主要体验对象,启发学生观察老宅功能的合理性以及建造技术的适用性,建筑材质、装饰、色彩等在使用过程中影响居住舒适度和居民心理的因素。通过现场调查记录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且记录了很多独特的建筑要素,深化了学生对人与环境的感知与认识。
2.专题二:宅院空间设计
在前期空间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该专题是对前一个专题体验感知的应用,也是体验式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环。
扬州传统老宅这种空间类型,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方式,对于学生来讲,是陌生的。作为一种空间模式和生活类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宅院空间正在加速消亡,因此,在旧城更新与改造背景下,探讨宅院这种空间模式的存在方式是当下急需面对的课题。
(1)任务书的制定
选取扬州历史街区内若干地段的基地作为设计场地,扬州历史街区是传统宅院空间和街道肌理保存最完好的地段,每个宅院都是一个组成单元,由住宅和院墙构成单元边界。宅院这种生活方式和空间类型对于理解公私、内外、虚实等建筑基本问题提供了一个模型。任务书从一些典型的住户及其改造诉求中凝练形成。
(2)设计过程
设计过程中强调模型的作用,除了对空间的构思外,要求学生赋予模型表面材质和色彩,在此基础上,借助于手机的拍摄功能,在空间模型中选取视点,获得场景的模拟效果,通过模型的制作再现学生的空间体验与设计。
以上两个专题的教学从对生活中空间环境的观察开始学习,通过现场考察,亲身体验,然后运用调查笔记的方式记录,加以总结,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内化为学生经验的一部分。最后,调动体验的知识和理论进行宅院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又将设计构想转化为模拟体验。整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从体验到经验总结,再到抽象思维,从抽象到设计,再到体验”。这个过程就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
首先,体验式教学使学生对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深刻的体验和认知,培养了学生们主动思考的能力,提高了环境体验的敏感性。这些影响在教学中逐步得到体现和加强。比如在老宅空间的调查中,学生对建筑所在环境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体会到周边邻居对宅院设计的影响,使学生初步建立尊重使用者的设计理念,并通过对使用者的访谈和亲身体验,学会以思辨的态度主动探寻设计的可能性。其次,通过体验式教学使学生在空间环境设计上,更加尊重场地的历史人文背景;懂得为使用者创造合理的细部空间,并考虑功能的适用性和结构技术的合理性。总之,在低年级专业人才的培养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更加务实的服务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的体验式教学实践,作为建筑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深化素质教育的一个尝试,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首先,使学生更加关注建筑环境的人文历史和地域文化背景,便于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其次,使学生更加重视使用者需求,自觉建立作为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最后,对于学生创造力的激发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明显的帮助。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深化研究和完善。在以后的教学中仍然需要加强“人与环境”观念的强化和引导,帮助学生探寻日常生活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建立主动关注地域文化和尊重传统文脉的意识,使学生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建筑思潮时,能够以冷静思辨的态度,传承当地文化,吐故纳新,寻找中国建筑存在的合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