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杜甫诗文中的唐代舞蹈特点及其社会成因

2019-02-11 02:44吴石玉
杜甫研究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乐舞诗文杜甫

吴石玉

中国舞蹈艺术是一门历史十分悠久的表演艺术,它产生于远古的原始社会,并贯穿于夏商周以来的中国历朝历代之中,至今仍然方兴未艾。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强盛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并给后世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在唐朝,作为文化艺术领域重要组成部分的舞蹈艺术与古典诗歌,都迎来了辉煌发展的黄金时代,它们分别构筑起中国历史上的两座文化高峰。正如我国著名舞蹈史学家、教育家王克芬教授所说,“唐代舞蹈是我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光辉的一页,它如盛开的百花,植根于广阔、深厚的各民族民间乐舞的沃土上,枝繁叶茂,万紫千红。”“作为一种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唐代舞蹈是我国古代舞蹈艺术的发展高峰”,是继周、汉两朝之后我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集大成的时期。因此,在中国舞蹈发展史上,唐代的成就和影响应当受到高度重视。

舞蹈与诗歌是关系极为密切的两种艺术。《尚书·舜典》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毛诗序》中也写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杜甫在其《进三大礼赋表》中也说过:“窃慕尧翁击壤之讴,适遇国家郊庙之礼,不觉手足蹈舞,形于篇章。”可见诗歌与舞蹈联系的紧密程度,在诗歌不能满足情感宣泄之时,人们就用舞蹈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所以,在中国古代,诗、乐、舞往往是三者一体的。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也是一位卓有成效的舞蹈评论家和舞蹈鉴赏家。杜诗题材极为广泛,在其留传至今的1450余首诗作中,有35首以舞蹈为描写主题的舞蹈诗,虽然其舞蹈诗的数量不及白居易(72首)、李白(53首)和王建(42首)等人,但其舞蹈诗、舞蹈观及其美学思想对后世的诗歌、舞蹈等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学界对杜甫诗歌及其文赋与舞蹈(包括音乐)的关系的专题研究己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如张志烈《杜甫诗文中的音乐世界》、刘亚男《论杜甫的音乐美学思想》、傅正谷《论杜甫乐舞诗的创作特色》、陈颍《杜甫、白居易乐舞诗之比较》、李珍珍《李白、杜甫音乐思想及其比较研究》、姬茅《李白杜甫诗中之舞及其意蕴》、柏红秀《论杜甫对唐代乐人文学的大力开拓》、孙丽萍《试论公孙大娘剑器舞的道具、套路及其在舞蹈史上的地位》、和田英《谈公孙大娘与剑器舞的若干问题》等。这些研究对本文的研究内容有较大的启发价值,但笔者认为,上述涉及杜甫舞蹈诗文的研究文章虽然较多,研究内容也较为广泛而深入,但对杜甫诗文与唐代舞蹈特点及其社会成因的总体探讨却鲜有论及。因此,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通过对杜甫舞蹈诗文的多角度审视,对唐代舞蹈艺术的生态演化进行新的认识。

一、系统化、大型化、正规化

唐代的乐舞机构较之前代更加完善,保障了朝廷乐舞活动的丰富多彩和大型乐舞活动的举办开展。杜甫诗文中也有不少涉及宫廷乐舞机构,以及燕乐和雅乐的内容,它们都反映了唐代舞蹈所具有的系统化、大型化、正规化特点。

(一)完善的乐舞机构

众所周知,汉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经济文化高峰。汉武帝始置掌管音乐的机构——“乐府”,《汉书·礼乐志》记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汉书·佞幸传》也记载:“延年善歌,为新变声。是时,上方兴天地祠,欲造乐,令司马相如等作诗颂。延年辄承意弦歌所造诗,为之新声曲。”可见,“乐府”这个中国第一个专业化音乐机关,其任务主要还是采集民间歌谣,于舞蹈方面尚无大的建树。此后,中国舞蹈艺术,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代的不断发展,到了唐代,则迎来了音乐和舞蹈(乐舞)皆臻昌盛繁荣的辉煌时代。唐代前期,在沿袭隋代音乐机构设置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宫廷的各种乐舞管理机构。其乐舞机构主要包括太常寺、梨园和教坊三部分。

(二)杜甫诗文中的宫廷燕乐

杜甫诗文中有关宫廷燕乐的描写有很多。除上文所言“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外,还有“拂水低徊舞袖翻,缘云清切歌声上”(《乐游园歌》),“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城西陂泛舟》),“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秋兴八首》其六),“高宴诸侯礼,佳人上客前。哀筝伤老大,华屋艳神仙。南内开元曲,常时弟子传。法歌声变转,满座涕潺湲”(《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一百韵》)等,这些诗句或写自己在长安时目睹的皇家奢侈生活,或写晚年漂泊西南时的盛衰治乱之感,而其留寓巴蜀和湖湘诗中的“歌舞”,则已成为了往昔和平安定生活的代名词。

(三)杜甫诗文中的宫廷雅乐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自幼熟读儒家经典,一生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为崇高的理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贤明,实行仁政。因此,他从儒家教义信条出发,对象征皇权的宫廷雅乐充满了敬意。如回忆开元盛世的《忆昔二首》其二云:“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云门》是远古圣王之乐,也是宫廷祭祀常用之乐。《奉赠太常张卿垍二十韵》:“伶官诗必诵,夔乐典犹稽。”诗中的夔乐,借指庙堂雅乐。这些诗句,都表明了杜甫崇尚礼乐的态度。

杜甫虽然没有留下有关太清宫《紫极》等祭祀舞蹈的诗文,但唐朝贞元进士张复元的《太清宫观紫极舞赋》和唐代辞赋家李绛(764-830)的《太清宫观紫极舞赋》二赋,都十分生动形象地记载了紫极舞的舞容动态。

二、博采众长,综合发展

唐帝国建立后,与西域各族及中亚、西亚、南亚各国的经济文化往来是极为频繁的,其中各民族之间的音乐舞蹈交流最为密切。因为乐舞是人类的共同语言,它不受地域民族的限制,极易流传。这种乐舞艺术的长期交融,也为唐代舞蹈带来了极其丰富的滋养,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唐代舞蹈的发展。

百戏萌芽于先秦时期,自秦汉以来即颇为流行。唐代的百戏表演极为兴盛,其内容纷繁庞杂,演出技巧更加高超,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体现了唐代舞蹈与其它艺术综合发展的特色。百戏的繁荣对大唐文化的繁荣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后世俗文学、戏曲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开元十七年(729),唐玄宗将其生日(八月五日)定为“千秋节”,此后每年“千秋节”都在勤政楼前大陈乐舞百戏,与民同观。杜甫《陪柏中丞观宴将士二首》之二云:“绣段装檐额,金花贴鼓腰。一夫先舞剑,百戏后渔樵。”描写了在夔州观看宴会鼓乐、舞剑、百戏和渔樵时的热闹场景。虽然杜甫的这首诗作没有记载宴会中百戏的具体内容,但舞蹈当是这次宴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三、广泛普及,高度繁荣

(一)民间舞雩

(二)自舞风尚

在唐代,舞蹈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之一。在皇室贵族、朝廷大臣、文人雅士、平民百姓等社会各阶层中,也不乏能歌善舞之人,人们常常把舞蹈视为抒情自娱、展示才华和表示礼仪的手段。

杜甫虽然没有描写杨贵妃《霓裳羽衣舞》、安禄山《胡旋舞》等达官贵人自舞的诗句,但也有反映地方官员拔剑起舞的诗句,如“醉从赵女舞,歌鼓秦人盆”(《贻华阳柳少府》)、“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短歌行赠王郎司直》)、“倾壶箫管黑白发,舞剑霜雪吹青春”(《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近呈苏涣侍御》)。杜甫的以上自歌自舞和他人舞剑等诗作,反映了当时文士以善歌舞为荣的社会风尚,也说明了音乐舞蹈文化在士人阶层中的广泛普及。

(三)以舞佐宴

杜甫现存诗文1450余首,言及酒筵舞蹈的有10首左右,这为我们了解唐代舞蹈和有关社会风俗提供了难得的材料。如“晚酣留客舞,凫舄共差池”(《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四),“对月那无酒,登楼况有江。听歌惊白鬓,笑舞拓秋窗”(《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崔十三评事韦少府侄三首》其三),“离亭非旧国,春色是他乡。老畏歌声断,愁从舞曲长”(《江亭王阆州筵饯萧遂州》)等,这些描写酒筵舞蹈的诗句,写出了诗人观赏歌舞时或喜或忧的不同心情。

(四)竹枝歌

(五)舞蹈服饰

(六)营利性乐舞

注释:

①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6页。

②李民、王健:《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③(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唐)陆德明音释,朱杰人整理:《毛诗注疏》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6-7页。

④(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104页。

⑤统计数据来源于刘威2011年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唐代舞蹈诗研究》附录《描写歌舞具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数量分析》,参见其论文第86页。

⑥(东汉)班固著;赵一生点校:《汉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414页。

⑦(东汉)班固著;赵一生点校:《汉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4页。

⑧(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43-1244页。

⑨(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7页。

猜你喜欢
乐舞诗文杜甫
曲阜孔庙雅乐舞的互文性解读与研究——以陈镐《阙里志》为中心
登高
走遍万水千山
唐代丝绸之路乐舞文化的当代传承考释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叶诗文:成功的5个关键词
绝句
从祭孔仪式的乐舞看文化的传承
千金碎琴
学前教育音乐学科融合的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