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领,提高学习内驱力

2019-02-10 10:56张高淞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9年10期
关键词:数学思维数学教学问题

张高淞

摘 要:问题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指明灯,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引航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观察的眼光提出跟新知识有关的问题,或自己设计知识点问题帮助学生搭建学习新知识的平台。文章从学生读课题入手,明确本节课研究的大问题指向,再细化每个概念引出和它们之间关系的问题设计,明确在教学中有效问题引导的重要性,突出“大问题”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问题;数学教学;数学思维

为教之道在于导,为学之道在于悟。意思是教师不该一味地自己讲,要用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或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悟出知识的真谛。俗话说“问题之于课堂犹如人之心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问题是密不可分的,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富有生命力。教师的工作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收集课堂中学生提出的有效问题,真正地倡导“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那如何引导学生产生问题,促动高效学习呢?笔者结合《路程、时间与速度》一课谈谈自己的想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大板块:阅读课题,提出问题

几个大板块问题发起了对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研究,它直接针对内容的目标和重难点。学生是问题的解决者,也是问题的提出者,要想提出有效的问题,必须认真解读问题的原始点——课题。课堂伊始,教师鼓励学生思索课题,让学生不仅提取常规问题,还要联系知识点粹取更有价值的问题。

(一)直接提取问题

课题是一节课知识点的浓缩,蕴含着学生知识学习的目标。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解读,要相信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学生之间彼此帮助,一般都能提出知识表层的问题。

【教学片段1】

板书课题:路程、速度与时间

师:你认为本节课会研究“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哪些问题?先读课题再思考。

生1:什么是路程?

生2:什么是时间?

生3:什么是速度?

(教师在副板书依次写出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的引导提问特意强调了“路程、时间与速度”课题,暗示学生应从课题入手找研究问题。在读课题过程中,一旦看到没碰到过的新名词,学生心中就会产生研究它的念头,自然而然会说出“什么是速度”等问题。

(二)间接得出问题

深层问题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需要学生充分理解基础知识点。比如,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是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提出类似于三者关系的问题,让他们明白不仅要学习概念,更要掌握关系。

在学生只提出了三者概念问题的情况下,教师尝试用其他话语激发他们的兴趣,如“除了三个问题,你们把三者联系起来想想还能提出什么问题”“用自己的手势分别有序地指指三者,你还有其他问题吗”等方式。得出间接问题是比较难的,教师不能因为难而放弃让学生提问的机会,只有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久而久之学生才会提出更多意想不到的新颖问题。

二、小板块:紧扣大板块,萃取问题

有了大板块问题引领的课堂教学方向,师生共同围绕大板块萃取小知识点的问题。问题的萃取一定要扎根于学生的实际,切实解决知识难题。教师设置的小问题要有层次,让每位学生都动脑、动口、动手,明白大问题是由小问题逐步解决完成,从而获得成就感。

(一)理解“路程、時间与速度”的概念

1. 分析教材,寻联系

“速度”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的。本章的第一个例题中就渗透了三个概念,帮助他们体验三者的实际表达方式,为学习三者概念做铺垫。现分析此教材:

从例题看,教材介绍了“路程、时间、速度”在实际中的表现形式,让学生理解“每小时行145千米”“12小时”“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的意思。它主要是将“速度”的难点分散在其他例题中,降低学生学习“速度”的难度。

2. 初步感知,找共性

每位学生都具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他们对于这块知识不是零起点,但还是需要再感知体会。在对比中归类题中的条件,引发对数学名词的理解。教师设置目标问题,让学生参与思考讨论,找出条件中的共同点。

【教学片段2】

出示:①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②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米?

师:找出两题中各自的条件和问题,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1:题①中的条件是“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问题是“行多少千米”。

生2:题②中的条件是“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问题是“行多少米”。

师:比较题①和题②中的条件,哪两个属于同一类?说明理由。

生3:“4小时”和“10分钟”是一类,都描述时间。

生4:“每小时行70千米”和“每分钟行225米”是一类,描述一小时或一分钟的行驶长度。

师:看来大家都赞同他俩的分类,那两个问题是否属于同一类,为什么?

生5:是的,都表达要求的行驶长度。

教师三个问题的有效引导,让学生明白4个条件和2个问题各自的类别。学生心里清楚“4小时”和“10分钟”是时间,“行多少千米”和“行多少米”是行驶长度,却由于生活经验的缺失勉强把“每小时行70千米”和“每分钟行225米”归一类。的确,“找共性”环节的时间积淀,降低学生理解“速度”的难度。

3. 深入理解,阅课本

不同的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各不相同。教师要学会搭台阶,帮助学生阅读课本自学概念;要学会设计问题,提高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能力。

【教学片段3】

师:归类后的条件和问题在数学上有专用名词来称呼,想知道吗?(想)那么,请带着问题看书。

出示问题要求:

①说一说条件和问题的数学名词。

②怎么理解这些名词?

③举例说一说“速度”。

生1:“每小时行70千米”和“每分钟行225米”是速度;“4小时”和“10分钟”是时间;“行多少千米”和“行多少米”是路程。

生2:速度是每小时(或每分钟)行的路程;时间是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路程是一共行了多长的路。

师:同学们能够区分哪些量是速度、时间、路程,请你举例说一说速度。

生3:汽车每小时行了60千米,我每秒跑0.5米。

生4:课外书中说猎豹猎捕时是每小时120千米。

师:同学们能举例说出不同生物的速度,你们真厉害!

教师用“说一说条件和问题的数学名词”“怎么理解这些名词”“举例说一说速度”三个问题来激发学生阅读课本,让他们在课本中找答案,思索生活中速度的例子。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理解三者的实际意义,发挥展示自己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4. 透析概念,编题目

透析概念主要表现在学生全方面认识概念。学生不仅会描述概念,更要会辨析概念,运用概念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要拔高问题的难度,使优秀的学生有机会展现自己的能力,联系概念与身边的情境,拓宽自身的视野。

【教学片段4】

师:“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还有其他的形式,请同学们带问题找答案。

问题要求:①怎么表示速度?写一写;②怎么读?

生1:“每小时行70千米”可以表示“70千米/小时”,读作七十千米每小时。

师:是啊,这里的“/”读作“每”。“骑自行车每分钟225米”应该怎么写?

生2:“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可以表示“225米/分”,读作二百二十五米每分钟。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的速度,请你把以下的速度以刚才的形式表示出来。

出示:

学生书写:925千米 / 小时,200千米 / 小时,8米 / 秒

师:同学们知道了“路程、时间、速度”,提一个有关三者的问题。

生3:刘翔的速度是8米/秒,12秒跑了多少米?

生4:動车每小时行200千米,23小时行了多少千米?

……

教师设计了“怎么简单表示速度”和“提一个有关三者的问题”深层问题,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吃透概念,能运用概念编出相关的问题。学生在每次的汇报中展示自己,帮助他人学习更多的知识,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二)得出“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

1. 从现在忆过去,觅类似

学生独自得出“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是有难度的,教师要为他们的学习“架桥梁”,借助已学的知识与三者的相似关系降低探索的难度。回忆以前知识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保持求知的兴趣。忆旧知:

根据知识的结构性特点,笔者寻觅到“每份数”与“速度”“份数”与“时间”“总数”与“路程”各自的类似之处。因为“每份数×份数=总数”。

2. 从特殊到一般,得关系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不是很严密,大多是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得出规律或关系式。教师要举几个特殊的例子,并附上相应的问题,激励他们去研究发现,习得数量间的一般关系。特殊的例子和一般的关系是相互的,学生能从特殊的例子推出一般关系,也能从一般关系解决特殊的例子。教师只需巧妙设计问题,帮助他们有效地探索学习。

【教学片段5】

师:列式计算两道题,计算结束后想一想以下两个问题。

出示问题:

①每个数字表示哪个量?

②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70×4=280(千米)

225×10=2250(米)

“70、225”表示速度,“4、10”表示时间,“280、2250”表示路程。

生2:速度×时间=路程

“每个数表示哪个量”“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给学生的探索发现指明方向,减少他们在推理归纳过程中的难度。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有助于他们高效地探究。

3. 从习题连例题,想变式

习题是巩固深化例题的知识点,是例题知识的延伸。教师在习题中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学习,不仅能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还可以拓宽他们的学习广度。在做习题的同时,教师提醒学生思考更多的内涵。

【教学片段6】

出示:先找出题中已知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再列式计算。

题目:声音每秒传播340米,声音传播1700米要用多长时间?

生1:已知的是速度(每秒传播340米),路程(1700米),要求的是时间(用多长时间)。

1700÷340=5(秒)

师:用手势判断他的对错。(对)通过刚才的计算,你还发现了什么,仔细想一想。

生2:“路程、速度、时间”除了“速度×时间=路程”还有其他关系。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师:大家认为他的发现正确吗?(点头)用掌声鼓励一下。

教师利用“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计算”和“你还发现了什么”两个问题告诉学生习题中也存在着要学习的内容,找出三者关系的变式,更是让学生了解“做中学”的学习方式。

总之,有效的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助燃料,能激发学习兴趣,把握高效的学习态势。教师于课前准备好引导的问题,或捕捉课堂中的信息形成合适的问题,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专注度。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动力就像一片汪洋,有效的问题就像一根疏通的“管子”,教师要利用“管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猜你喜欢
数学思维数学教学问题
让小学数学活动绽放数学思维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