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民族文化研究述评

2019-02-10 03:59梅雨青
科教导刊 2019年35期
关键词:研究述评民族文化

梅雨青

摘 要 民族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反映了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民族文化研究在全球化时代显得愈发重要。近十年来,国内学术界对民族文化做出了大量成果丰富的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本文对这一时期的民族文化研究热点主题及主要成果进行了研究述评,为民族文化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研究成果 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12.073

A Review of the Study of National Culture in the Past Decade

MEI Yuq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443000)

Abstract National culture is a social and historical phenomenon, which reflects the level of a nation'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study of national cultur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In the past decade, the domestic academic community has made a lot of fruitful research on national culture. Through the collation of relevant literatur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hot topics and main achievements of the study of national culture in this period,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national culture.

Keywords national culture; research results of national culture; review of research

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伟大文明史和灿烂文化中的瑰宝。民族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具有继承性、创造性、共性以及个性。[1]民族文化的兴盛通常与民族的兴盛保持大致相同的方向,因此众多国内学者一直重视民族文化的研究。本文通过知网搜索并结合罗贤春[2]关于民族文化研究热点的分析,总结归纳了近十年来民族文化研究的主题和主要成果,希望对民族文化研究的领域和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1民族文化研究的主题

1.1 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认同,民族文化变迁

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3]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学者对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重视“传承什么”和“怎样传承”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和实践逻辑上。民族文化的传承一边接受种种挑战,一边又迎来许多机遇,如何既实现本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又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需求,是近十年民族文化传承问题的研究重点。

民族文化认同的核心是人们对本民族基本价值的认同和对本民族主体文化的归属意识,是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性体现在对外来文化价值过分认同足以威胁到国家的政治制度,而对本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则会加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与精神纽带。因此在全球化时代,文化认同的研究并没有失去价值,反而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软实力”之一。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民族文化变迁的研究。文化变迁,“就是指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因而引起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改变。”[4]文化变迁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主要机制包括创新、传播和涵化。李尚奎[5]总结了民族文化变迁的研究在内容上可分为三类:民族文化某一侧面的变迁、民族文化整体的变迁和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的变迁。而进入21世纪后,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发展的視角来研究民族文化变迁的问题。

1.2 民族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

由于过去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不平等,文学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比如有些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致使这些民族的文学传承至今仍以口头创作为主。尽管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在文学研究中处于边缘地位,70、80后受过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作家极大改善了这一状况,主流学界渐趋重视多民族文学的研究问题。近十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民族文学的研究工作成绩喜人,繁荣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依托于人本身存在并由人传承下去。近年来,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得到不断认可,如何保护和传承成为民族文化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

被誉为21世纪朝阳产业的文化产业,指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我国少数民族具有丰富又独特的文化资源,在许多学者眼中有着极强的产业开发价值以及文化价值。大力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是我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必然需求。

1.3 文化全球化,典籍译介,民族文化旅游,民族文化教育

人类社会现已处于全球化时代,各民族国家、各地区的文化相互融合碰撞。融合必然带来文化的冲突,人们从而担心文化同质化可能产生的危险,“从长远来看, 这样一个进程可能导致各种地区和民族的文化混合为一种单一的同类的全球文化。”[6]但是,正如经济全球化对民族经济的影响,文化全球化给民族文化也带了机遇与挑战。如何处理全球化浪潮下的民族文化的发展问题,是近年来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

典籍承载着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为了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翻译其典籍对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显得尤为重要。而民族典籍的翻译难在不仅涉及语言的准确,更要求传达出典籍中蕴含的少数民族文化。因此,对民族典籍翻译工作的探讨和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西部地区民族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不少学者注意到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并逐渐开始关注民族旅游和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研究。在发现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产生的消极影响后,更多人注重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应遵循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

近几年的民族文化研究热点逐渐集中在民族文化教育上,囊括双语教育、三语教育、多元文化教育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当今我国民族文化教育事业面临诸多挑战,王鉴[7]认为有三个层面的问题:民族地区的应试教育相当严重;由于民族教育的复杂性,教学质量产生问题;民族地区文化与民族地区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没有学校的村落里民族成员对教育的态度不积极,入学率低。因此,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对民族文化教育的研究热情日益高涨。

2民族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

2.1 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认同,民族文化变迁的研究

姚磊[8]认为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我国民族文化传承已形成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但也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因此今后的民族文化传承研究应尝试以下三点:拓展研究领域,关注民族文化的教育传承;转变研究范式,关注民族文化的整体性研究;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即一方面文化研究者要务实做好田野调查工作,另一方面对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实践证明试验。黄启学[9]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的例子,表示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市场经济、改革开放、民族同化三大挑战,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应对因势利导,努力造就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生态环境。

民族文化认同已成为民族文化研究必须涉猎的问题。赵锦山[10]利用问卷调查法发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人们对民族语言、传统信仰等方面的认同程度不高,但对饮食等习俗方面的认知程度较高;各族群众的族际交往频繁,族际通婚比例较高;对中华民族和广西地方的认同程度很高。从而认为民族文化认同与社会稳定及社会发展有密切联系,合理的民族认同结构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刘春艳[11]介绍了增强民族认同感的途径,即注重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发挥教育的作用促进文化传承,以及提升受众的多元识读能力与多模态素养。

民族文化变迁是民族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王阳[12]研究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西藏民族文化的变迁和转型,以《西藏日报》大型专题系列报道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媒介对文化变迁与转型的具体作用机制,同时对西藏民族文化变迁与转型机制进行了评价和思考。朱军[13]则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民族文化变迁的各种发展趋势及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指出城市政治有限度地介入民族社会变迁,科学引导民族文化变迁,并在与民族群体文化认同相结合的情况下,才能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

2.2 民族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的研究

中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学的特性相较单一民族国家的文学更为复杂多样。刘俐俐[14]提出了建设“美人之美”为宗旨的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的设想,即“美人之美”是全球化时代开阔胸襟和人文精神的体现;民族文学理论建设依赖跨越人类学、民族学、文化传播学的开阔视野;采用现象和理论互相检验以致形成创新性的理论生长点的研究方法。姚新勇[15]通过梳理历史和引进西方相关理论,给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这一概念以切实的话语建构性的考察,推动中国文艺理论建设与世界对话的水平。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宝贵财富,民族非遗保护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普丽春[16]介绍了云南在保护和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采取的积极措施,包括采取“三大步”,加大经费投入,保护民族古籍和语言文字,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以及积极扶持民族艺术和民间文艺团体。李虎[17]认为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技艺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是实现非遗传承的关键,为了保护和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合理引导传承人流动,提倡有益于非遗保护的流动行为;加大对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投入,尤其是传承人的扶持和培育力度;加快民族地區乡村振兴战略的步伐,为民族地区留住传承人。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老文明,具有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文化产业迅猛发展。毕曼[18]通过研究恩施土家族“女儿会”文化,介绍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转化过程中的四大矛盾及其张力关系,矛盾双方的动态平衡结构相互对抗相互补充,从而赋予少数民族文化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创新动力。麻书豪[19]以民族音乐文化产业为例提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管理应以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为管理内容发挥产业引导功能、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契机大力构建产业服务型政府建设、以财政税收金融体系建设为对象发挥产业激励功能、以市场环境建设为核心打造产业发展良好生态环境。

2.3 文化全球化,典籍译介,民族文化旅游,民族文化教育的研究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文化全球化也已成为现今生活中的事实。金民卿[20]认为在全球化时代,我们要特别注意通过正确处理全球文化互动中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推动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在坚持民族文化独立性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全球文化互动,正确处理地方文化与全球文化的对立统一关系,同时必须反对所谓“民族整合神话”。张森林[21]认为文化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弊兼有、机遇挑战并存,因此对于文化全球化应科学认识、积极应对,是民族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于典籍译介,王宏印[22]通过翻译实践和考察历史总结出中华民族典籍翻译的三大阶段,即汉族汉籍阶段、民族典籍阶段、海外汉学阶段,而在共同发展与文化建设的意义上,文化典籍翻译是一种有效的途径。韩露[23]认为我国少数民族典籍外译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土家族典籍译介基本为零,因此为了促进土家族典籍对外译介和出版工作顺利开展,首先要建立一套和谐完善的典籍翻译体系,整体翻译生态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翻译本体生态系统,是实现其长期发展的重要保障,翻译教育生态系统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我国各少数民族凭借独特的民族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构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毕丽芳[24]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云南省旅游发展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时,以大理、丽江为例,从空间、管理、资源等角度提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吴海伦[25]从实践视角出发,通过研究湖北省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旅游产业优势,得出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应在旅游资源转化、旅游价值创造、旅游创意产业集群化以及旅游创意环境营造等方面下足功夫。

教育作为近年来民族文化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囊括了多方面多领域的研究。万明钢[26]认为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质量,应做到落实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的宪法规定,转变双语教育研究范式,变革民族教育学校体系、鼓励民汉合校,以及制定双语教育课程标准、提高师资水平。黄健[27]分析了国内外民族地区三语教育发展的概况,剖析我国民族地区三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论述西方多元文化教育对我国三语教育研究的启示。马文静[28]肯定了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要树立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念,通过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多元文化课程体系、培养师资队伍和实施多样化的教育手段,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结语

本文通过整理相关文献,归纳了近十年民族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和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民族文化传承、文化认同和文化变迁,文化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球化以及民族文化旅游和教育等等。可以看出,学术界对民族文化领域的研究已经渗透到微观和宏观各个层面。随着文化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到来,民族问题不断变化,民族文化的发展时刻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民族文化的研究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国外的研究方法,进一步加快发展历程,并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许序雅.民族文化内在特性论纲[J].社会科学,1988(11).

[2] 罗贤春,余波.近10年我国民族文化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基于CSSCI(2004-2013年)数据分析[J].广西民族研究,2015(02).

[3] 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17.

[4] 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211.

[5] 李尚奎.近十年国内文化变迁研究述评[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报,2010(02).

[6] [意大利]欧文·拉兹洛.多种文化的星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

[7] 王鉴.当前民族文化与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民族教育研究,2010(02).

[8] 姚磊.国内民族文化传承研究述评[J].广西民族研究,2014(05).

[9] 黄启学.民族文化传承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与对策浅析——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强区建设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1).

[10] 赵锦山,徐平.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认同调查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2).

[11] 刘春艳,范琳琳.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意义及途径研究[J].现代交际,2015(03).

[12] 王阳,袁爱中.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响西藏民族文化变迁与转型的传媒机制分析与思考[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

[13] 朱军.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变迁与和谐民族关系构建[J].贵州民族研究,2013(01).

[14] 刘俐俐.“美人之美”为宗旨的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的几个论域[J].文艺理论研究,2010(01).

[15] 姚新勇.少数民族文学:身份话语与主体性生产[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

[16] 普丽春,沈静.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现状调查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

[17] 李虎.论传承人流动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5).

[18] 毕曼.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转化的矛盾张力研究——以恩施土家族“女儿会”文化为研究中心[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

[19] 麻书豪.我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政府管理探讨[J].管理世界,2017(02).

[20] 金民卿.全球化的文化效應与民族文化的发展前景[J].学术探索,2011(02).

[21] 张森林.文化全球化:民族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

[22] 王宏印.典籍翻译:三大阶段、三重境界——兼论汉语典籍、民族典籍与海外汉学的总体关系[J].中国翻译,2017(05).

[23] 韩露.少数民族典籍对外译介的翻译生态体系构建研究——以土家族典籍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6(07).

[24] 毕丽芳.“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以大理、丽江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04).

[25] 吴海伦.基于实践视角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以湖北省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1).

[26] 万明钢,刘海健.论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从政策法规体系建构到教育教学模式变革[J].教育研究,2012(08).

[27] 黄健,王慧.国内外民族地区三语教育之比较[J].贵州民族研究,2012(05).

[28] 马文静.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及发展[J].民族教育研究,2011(04).

猜你喜欢
研究述评民族文化
国外城市休闲化研究述评及启示
近几年来党员干部守纪律讲规矩研究述评
国外私立大学管理体制研究述评及启示
基于文献分析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述评
安徽古代文人曲家剧作文献研究述论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