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衔接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2019-02-10 03:59袁轶丹
科教导刊 2019年35期
关键词:会计专业课程建设

袁轶丹

摘 要 对中高衔接模式下会计专业课程建设进行研究,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探讨中高职衔接的困境及会计专业课程瓶颈,提出衔接思考: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注重层次性、递进性、拓展性;课程资源的一体化建设;教学手段的区分度及融合度;多维度多方位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关键词 中高衔接 会计专业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12.028

A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ccounting Courses in

the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YUAN Yidan

(Yunnan Open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223)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ccounting courses under the mode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connection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connection of middle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bottleneck of accounting cours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ideas: reasonable orient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emphasis on hierarchy, progressive and expansibility in curriculum design;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differenti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construc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and multi-directional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Keywords connec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course construction

中高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特定产物,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起到了桥梁作用。中高衔接办学模式既稳定了中职教育的基础作用,又发挥了高职教育的引领作用。

1 中高衔接会计专业困境

一是教育生源质量下降缺乏竞争优势。我国目前的中高衔接主要有“3+2”模式专业群衔接、“五年一贯制”衔接、一体化衔接等几种模式,学生生源多是初中学制毕业后分流所形成。各中职学校办学特点、教学模式、教学环境参差不齐。会计专业作为一个“老牌”专业,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意愿虽然仍不低,但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抢断,中高衔接的教育生源质量近年来呈下降趋势,缺乏市场竞争力。

二是经济市场大环境对会计专业低层次人才需求下降。市场调研报告指出,我国会计行业处于低端人才不缺,高端人才告急的阶段,对会计专业人群的人才需求越来越高。如何能培养适应市场新环境的专业人才,让中高衔接的学生有“技”在身,能在会计人才的“洪流”中立住脚跟,找到自己的位置,是本专业这类型办学模式的生存之道。

三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市场对会计专业的需求已面临着由财务会计到管理会计方向的转型。国家近期对会计制度的不断修订和完善,也对现今开设老牌财务会计专业的学校构成了一定的挑战。中高衔接会计专业如何在市场变化的环境下占有一席之地,形势十分迫切。

2 中高衔接会计专业课程瓶頸

(1)课程体系衔接、贯通不畅。生源结构的不同,导致中高职课程的开设没有充分连接和贯通。中职教育包括中专、职高、技校,三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迥异。高中生源的学生文化素质相对高,但专业知识和技能空白,而中职生源的学生则刚好相反。同时,各中职学校在中职阶段的课程设置也存在差异,课程衔接仍然有一定难度。

(2)课程内容一直存在割裂与重复。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不畅,独立办学体系下,各自为政,中职教育理论基础不扎实,高职教育忽视实践性,中高衔接培养的学生存在理论知识没学透,实践知识又匮乏的割裂境地,就业反响普遍不好。同时,部分专业课程在中职和高职阶段开设的重复率高。一方面学生在高职阶段“炒冷饭”,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对学校而言也构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教学设计想要“面面俱到”,反而造成学时严重短缺,课程无法讲深讲透,学习效果不好。

(3)课程标准、资源缺乏一体化设计。目前国家对于中高职课程缺少统一标准,引导不足。在课程资源建设上,由于某些原因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要么重复建设,要么出现空白,课程质量的要求不太清晰。教材选择上也没有很好地界定层次,选择较难。

3 中高衔接会计专业课程建设思考

(1)合理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现代职业教育,要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应把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素养。经过调研,有的学校将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事业单位、国企会计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不符合现实情况。中职教育阶段会计专业应重点培养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岗位能力的技术型人才,重在树立职业认知教育,培养群体应以出纳、收银员、个体工商户等层次的会计人员为主。高职教育阶段会计专业则应重点培养基础理论扎实、职业能力敏锐、有一定思考创新能力,且具有再次学历提升潜力、有学习迁移能力的人才,学生应具备熟练进行会计核算和参与管理的综合能力。培养群体应以中、小型企业的会计人员、税务人员为方向。学生在高职教育期间应取得助理会计师证书或者会计师证书,加大就业竞争力。另外,针对中高衔接学生生源结构组成复杂的问题,建议学校对学生分班时,采用生源分班,对生源不同的学生执行不相同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实现针对性教学,课程衔接有效。

(2)充分考虑课程设计的层次性、递进性、延伸性。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属于两个阶段,且为递进层次的教学体系。课程教学从下一阶段进入到上一阶段,应该具有延伸性,可拓展性,既要避免课程重复又要避免出现盲点,特别是中职阶段专业课程设置可着眼于专业群课程设置思路。课程开设不拘泥于过度重视专业课忽略公共基础课,课程的选择要充分考虑为学生打基础,以便后续进行再次学历提升或后续教育的问题。会计专业课程建设,首先要求对工作岗位的层次进行梳理,确定各个层次的职业教育的能力需求,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培养模式,不重复、不混淆,不逾越,课程内容随着教育层次逐级深化和调整。调研过程中,目前中高职衔会计专业岗位主要按照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管理岗位、财务管理岗位、会计监督岗位划分,课程设计基本以岗位驱动为指导,岗位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技术难度的拓展、岗位综合素养的深化,以及系统化教学上。例如会计监督岗位的课程比较适合在高职阶段开设,出纳岗位的课程更适合于中职阶段开设。会计核算岗位两个阶段都培养,就注重难易和复杂程度的区别。其次,再以素质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为脉络梳理各个阶段的课程体系。课程框架可以设置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类。公共基础课再划分为公共基础必修课和职业素养课;专业(技能)课对应职业岗位群划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桥梁课、专业核心课、综合实践课等。3+2模式下,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例,中职阶段开设后,高职阶段不必重复开设,直接进入到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学习即可,课程难度始终呈现一种递进的关系。而ERP课程,由于中职学生理论知识基础薄弱,中职阶段就没有必要開设,高职教育中再行开设。以会计信息化课程为例,如在两个阶段都开设,中职阶段侧重于财务链的学习,高职阶段侧重于供应链的学习。最后,对于普遍学时不足的情况,要核定课程标准,做到合理分配学时。

(3)课程标准、课程资源一体化建设。中职高职教育的课程标准制定既相互关联,又要有所区别。规范化课程标准的制定,能够明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内容,规范教学过程。课程标准应以工作过程、任务驱动为依据,做到满足职业需要,关注“过程”,不流于形式。课程标准的制定与行业专业人员共同分析、开发,实现中职、高职、企业三方共建,以岗定标。另外,过去由于中职教育注重实践学习、轻理论,资源建设相对贫乏。中高衔接模式下教学资源的建设应以一体化建设为方向,教材建设比普通高职教育多考虑实践性,比中职教育多考虑理论性和拓展性,加强精品课程、网络课程、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构建一个比较丰富的教学资源。

(4)教学手段既有区分度又相互融合。融合教学手段,中职阶段的教学以“会”为目的,学生会操作即可。但是到了高职阶段,老师的教学目标应再加上“想”和“创”,学生的学习方向不应该再局限于跟学、跟读的模式。另外,对于在不同阶段学习能力和学习环境导致的差异,也要尽可能的快速调整。对于专业基础课,如“基础会计”课程,学生要学好,就要求对会计科目熟练记忆,先会背诵后才有可能会运用。对于经济法、管理学课程就要鼓励学生多阅读专业书籍,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可开展丰富的多模式教学。高职阶段鼓励学生开展课前预习,自学,高效运用课堂时间。实践类课堂教学可以开展小组学习法,运用线上线下教学工具,课堂多样化,让学生不仅会考试、会操作、更要会思考,明白“为什么”。

(5)全方位、多维度质量评价体系衔接。质量评价体系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实现中高衔接完整性的保障。中高衔接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规范,以制度作保障,开展全方位、多维度的质量监控。既要有内部质量监控,又要有第三方参与监督评价,真正起到督导的作用。质量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教学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就业评价、社会评价等。对职业教育而言,还要实行“以赛促学、以证促学”的评价模式,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技能大赛,促进比较分析,及时查找原因,检测中高衔接的契合度,在不断地探索过程中反思、修正不足,积极探索真正无缝对接。另外,会计专业普遍面临着实习难的问题,由于自身的专业特性,无法大面积组织顶岗实习,因此,在中高衔接模式下,还需要特别关注实践性环节的监控评价体系,积极探索一种更有利于中高衔接实践教学的方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17年云南开放大学(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内项目“中高衔接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16)

参考文献

[1] 王娟.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2.

[2] 温秀红.中、高、本衔接的教学模式及课程体系建设[N].辽宁高职学报,2017.7.

[3] 杜伟红.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一体化设计的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8.

[4] 徐田强.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实施策略[J].职教通讯,2016.12.

[5] 吴莅芳,奥丽汉娜.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分析与对策[J].财会学习,2017.1.

猜你喜欢
会计专业课程建设
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会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的融合方式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策略
会计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分析
会计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模式探索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